分享

“终其一生,你不会因为优秀而被爱。”

 大山860 2019-10-12

来源: 武志红

苛刻地要求自己变优秀,想以此获得爱和认同。


——现代人内心问题的原罪
在心理行业呆久了,看的书和听的故事越多,我就越发现:
很多内心问题的原罪,都是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苛的自我要求:
要优秀、做好人、不能犯错.....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有的人偏执,有的人抑郁,有的人分裂。
于是我经常在文章里鼓励大家放松一些。
但很多朋友看完,很困惑:
明明就有关系呀。
 
我不优秀,怎么在社会竞争中混口饭吃?

我不优秀,父母和老师怎么会肯定我?

我不优秀,就上不了好的学校、公司?

我不优秀,怎么可能吸引另一半呢?
 
这些困惑很合理。
纵使,过于追求优秀,让人心理不健康。
但确实只有更优秀,才能更适应生存,得到更多的爱和认同。
自我逼迫的优秀vs健康的自我接纳,似乎形成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来做澄清。
不可否认,这个批判标准在社会中真实可见。
在社会竞争中,优秀的确很重要。
不优秀的弊端,随处可见:
不优秀,就无法获得更高的工资;分数低,就无法进入学霸密集的名校;拖后腿,就只能被同事批评......
如果我不优秀,我就会担心:
别人会不会不喜欢我;别人会不会不被我吸引;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没用....
只有我优秀了,一切才会好起来了。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竞争的规则有效地激励了努力的人,维护了每个人付出与收获的公平。
而真正造成问题的是,
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我们把优秀当做最重要的护身符,习惯性地用它来定义人的价值。
并把这种社会的功利审美,带回到家里去。
却不知,一旦把社会竞争的规则,放入了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会带来多大的代价。
很多父母们,为了让孩子们更适应社会,也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父母,在别人更有面子有地位,用尽各种方式去让孩子优秀。
于是,在最能获得爱和安全感的家庭里,却用了最残忍的适者生存法则
 
偏爱成绩好的孩子,给他更多的关心;

考好了全家开心,奖励孩子;

考不好,这个家庭氛围都沮丧等等
 
这会让我们从小就感到一种绝望:
我,不会无缘无故被爱。除非变得优秀。
这种经历会在日后的学校、社会中得到验证和强化。
优秀,变成了一个人行走江湖的武器和防御。
但也给人的内心落下了很大的缺口:
真实的我不配爱,只有优秀才配爱。所以要不断逼着自己优秀,才可以不那么战战兢兢。
这成了现代人内心冲突的一个重要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