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本书《学会提问》

 xiayxi 2019-10-12


    这是一本教你学会提问、掌握批判性思维的经典书籍,相信学会这本书中讲到的思考技术后,你一定能摆脱盲从,成为一个理性的人。


  接下来将用五天时间,五个部分,一步步带你掌握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方法。

  

第一天你会听到,我们为什么应该掌握批判性思维。你将知道,听到某种观点时,应该从哪些要素入手分析;


  第二天就正式开始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为了判断别人的观点到底靠不靠谱,你要做的第一步是寻找并评估关键词,


  第二步则是质疑给出的理由是否可信;

  

第三天我们会进一步总结什么样的理由可信、什么样的理由不可信,同时带大家了解评判理由的另一个标准,即理由是否单一;


  第四天我会介绍批判性思维的第三个步骤,也就是找出那些人们在发表意见时虽没有明说、但却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想法。

 

 学完后,你将读懂人们说话时的“弦外之音”。

 

 最后一天我们会一起来聊聊最后一个步骤,如何推断出正确的观点,以及如何避免踏入一些典型的思维陷阱,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掌握独立思考能力的理性主义者。

   

 第一天

    一】运用批判性思维有多重要。

   海棉式思维(照单全收)

   淘金式思维(找数据论证)

  

批判性思考的三个要素分别是结论、理由和推理,只有将这三个要素梳理清楚,你才能正确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合理的质疑。

   

 第一个要素是结论。首先要找准段落的主题,然后在开头或者末尾寻找结论。

  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因此”“证明”等指示词对结论进行定位;


    第二个要素是理由,也就是用来支撑结论的证据。

  一味质疑他人的观点并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找出支撑观点的若干个理由,你才有资格评判观点的对错;

   

  第三个要素是推理,即从理由推出结论的过程。

  理由和结论之间还隔着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哪怕是基于同样的理由,人们也会因为立场、人生经验的差异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所以,了解推理过程就显得至关重要。

 

 面对任何信息与观点,我们都应该先找到这三个要素,再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进一步分析。


   第二天

    批判性思维的思考方式。

  

批判性思考的第一个步骤, 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并对其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弄清楚别人究竟在说什么。

  

  批判性思考的第二个步骤,即对支撑结论的理由进行初步评估,看它们是否可信。

  我们尤其应该谨慎对待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专家意见等理由。

  

    重点介绍一类理由,也就是研究结果。我们会破除“研究结果通常比较可信”的错误认知。

  并简要讲述什么样的研究结果更值得信任,从而帮我们重塑认知。

 

 一】寻找并评估关键词,提取出关键词后,我们首先要判断这个关键词是否有歧义。

  就是在结论和理由中找出含义模糊的“关键词”,并从歧义和感情色彩这两个角度进行评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排除冗余的信息,更透彻地理解某种观点的含义。


  二】哪些理由值得警惕,即对理由的可信度进行质疑。

  不建议大家贸然相信的几种理由。

  首先是直觉。很多时候,直觉只是个人的一种主观意愿,没有太强的说服力。

  其次是个人或朋友的经历。

  这种例子虽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实性可以得到保证,但是一般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和偶然性,无法作为可以信赖的证据。

  再其次是典型案例。

  往往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人们会被强烈的情绪淹没,忘记了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可能小于百万分之一。

  最后是当事人的证言,它可能会受到个性、利益、价值观及偏见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当事人证言很可能不可信。

  专家意见的可信度也类似。

   

 三】研究结果也不一定可信,在我们的认知当中,科学应该是严谨而准确的,但研究结果同样也不一定完全靠谱。

  我们在评估一个研究结果是否靠谱时,首先要审查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

  研究样本必须具备一定的覆盖率、多样性和随机性;

  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研究方法的满意度和语境,争取收集到调查对象最真实的看法。


    《学会提问》的第三天。

  今天继续学习理由的评判方法,昨天我们大致了解了哪些理由可信、哪些理由不可信,今天会教你对理由进行更加严谨的考察。

 

 今天我们会重点讲述两个内容。

 

 一是应该对研究结果中的数据提出哪些质疑?

  二是判断理由是否单一。也就是问问自己,是否还有其他理由可以替代已知的理由。


  【要点结构体一】对研究数据提出质疑


  第一, 要明确研究结果中提到的数学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尤其要注意平均数的计算方式;

 

 第二, 注意数据中的省略信息,数量、百分比等参数都要全面考虑。

 

 【要点结构体二】寻找替代理由

 

 第一点:促成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不总是单一的,过度简化因果关系有时会让你得出错误的结论。

  

第二点:那就是要突破“确认偏见”,将自己代入多种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事物。人类天生就会对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认为别人的行为不可理喻。

  但事实上,这种差异可能只是因为你们处于不同的立场上。学会放下自己的偏见,进行换位思考时,你就很容易能找出替代理由了。


  第三点,那就是不要把相关性误判为因果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人们犯这样的错误。

 

  《二》评估理由是否单一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一,无论观点背后的理由是个人猜想还是研究数据,你都要认识到促成事件发生的原因绝非单一,不要过度简化因果关系;

  第二,我们要学着走出思维的“舒适区”,突破“确认偏见”。

  也就是不认为自己的看法完全正确,而是试着带入别人的角色去看待事物,通过体会他人的心情和处境,找出可能存在的替代理由;

  第三,我们应该避免一个最为常见的错误,那就是错把相关性误判为因果关系。不要只是因为两件事情恰好接连发生,就认为已经找到了正确的理由。


    《学会提问》的第四天

  今天进入批判性思考的第三步,也就是寻找推理过程中那些没有明说、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读出别人意见的“弦外之音”,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发言者的立场和想法。

  重点讲述三个内容。

  一、是简要介绍推理过程中,人们没有明说却很重要的想法,又叫假设。假设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二、是讲述如何寻找价值观假设;

  三、是讲述如何寻找描述性假设。

  学完了这些内容,你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就会更上一层楼。

  价值观假设:价值观假设就是你认为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描述性假设:描述性假设就是你认为这个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的。

  弄明白了这两个假设,你就能揣摩到人们观点背后的真实想法。

      寻找价值观假设的方法

  寻找价值观假设的三个基本方法,这三个方法可以随学随用,非常容易掌握,效果也立竿见影。

    第一个方法是调查发言者的身份,初步确定其价值观假设。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有特定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享有与之对应的权益。

  而人类对利益的追求是永恒的,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为自己所在的利益群体发声。

  他的位置决定了他考虑问题的立场,“屁股决定脑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方法来确定他们的价值观假设,即通过发言者强调的后果来进行反推。就是我们可以顺着他们的想法去思考问题,看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寻找价值观假设的最后一个方法,就是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把核电站支持者的想法反过来,就找到了你的价值观假设。

  这就是寻找价值观假设的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调查发言者的身份,利用“人们会下意识地为自己所在的利益群体发声”的心理,大致确定其价值观假设;

  第二个方法是通过发言者强调的后果来进行反推,看看他们认为什么样的后果是无法承受的,这种看法代表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最后一个方法就是转换视角,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看看反对者们追求什么,又舍弃了什么,你就知道自己更看重什么样的价值观了。

  三】寻找描述性假设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找出结论和理由之间缺失的环节。

  第二,你需要寻找支撑理由的想法。也就是把理由也当成一个结论,问问什么样的理由才能推理出这个结论。



     《学会提问》 第五天

  如何进行正确的推理。

  第一部分会列出推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六个代表性谬误; 

  第一种叫做人身攻击型谬误

  

第二种叫做滑坡谬误,其特征是过分夸大一连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种叫做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第四种叫做转移话题谬误,顾名思义就是讨论到一半突然转移话题。

  

  第五种叫做诉诸公众式谬误,也就是在论证观点时,提出的证据是:大多数人都支持某种看法。但是大多数人支持的看法就是真理吗?那可未必吧。

  

  第六种常见的错误是有意或无意地忽视负面效果。

  人们在支持某种观点或者行为时,肯定会给出各种正面、积极的理由。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如果他们在推理的过程中完全没提到负面效果,那这个结论就不一定可信。


  第二部分会用三个思考技巧来武装你的头脑,帮你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第一点是拒绝非黑即白式的“二分式思维”,得出尽可能多的结论;

   我们在做判断时也不应该武断地回答“是”或“不是”,而是要放下偏见,收集和评估一切可能有用的信息,再一丝不苟地完成批判性思考的四个步骤。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多个可能的结论。


  第二点是设定前提条件,从你找到的结论中筛选出更合适的那一个;


  第三点是重新表述问题,把关注点从做选择转移到寻找解决方案上来。


                   (本书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