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良这三句话,若看懂了就会明白,有些事容易惹祸,尽量不要做

 至真至程 2019-10-12

本文为作者原创,如有转载,敬请标明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堪称是位完人。皆知,同他并列的韩信和萧何,最后一个被刘邦(吕后)杀掉,一个留下了污点,等于一生形象都毁于一旦。虽至今有人为韩信叫冤,但问题是历史已经成为历史,无从改变了。且三人中,张良无论从出场到最后落幕,堪称是拥有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生。这已经已属于奇迹范畴了。那么为何张良能躲过汉初时的杀戮?其实这跟张良非常懂得避祸有关,所以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就必须要看懂张良。毕竟谁不也不想惹祸上身,但这有何其难。做事就免不了得罪人,遭到报复等。而不得罪人又怎能做事?不做事的人生,还叫人生吗?故而汉朝三杰中的张良,便成为了这方面的典范人物。

张良这三句话,若看懂了就会明白,有些事容易惹祸,尽量不要做

一生做过很多事,但却几乎没有敌人,一生成就非常高,却又不遭嫉恨和仇视,那么张良是如何做得的?秘密就藏在他说过的三句话中,若读懂了便会明白,有些事是会惹来祸端的,所以尽量不要去做。

张良的第一句话: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张良说这句话时,是刘邦开国汉朝,封赏功臣之时。此刻是最容易让人迷失的时刻,人生成功不就是在此刻吗?职位、利益等这些在此刻,即属于物质奖赏,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奖赏。更何况刘邦已经发话,并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理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是你张良的功劳,所以我要狠狠封赏你,三万户!

张良这三句话,若看懂了就会明白,有些事容易惹祸,尽量不要做

三万户是什么概念?记得有这么一句著名诗歌:粪土当年万户侯!且当时萧何的封赏是八千户!这已经说明了,张良这个封赏有多高。但张良却拒绝了。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张良不做这样招风的参天大树,自然就避过了许多明枪暗箭。所以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太高调的人或事,尽量不要去做。成功的真正含义,不是人生高度有多高,而是在经营人生高度时,必须拥有和保持风险意识。

第二句: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

这句比较长,是因为有典故在,当时刘邦一直想废掉吕后的儿子,让戚夫人的儿子当太子,所以吕后逼着张良想办法。张良无奈之下说出的这句话。首先要说明,这事非常险恶,等于张良介入到了皇位传承之争中,须知无论多精明,再会做人,一旦介入几乎都没有好结果。那么张良是如何处理的呢?很坦白的告知:这根本就不是靠嘴皮子说就能解决问题的。刘邦非常敬重四位老年贤者(商山四皓),几次想请人家出山,都被拒绝反而逃入深山中。所以你这件事不是我能解决的,要看你能不能请出这四人。张良介入了吗?似乎介入了。但真介入了吗?似乎有没有!

张良这三句话,若看懂了就会明白,有些事容易惹祸,尽量不要做

这其实就是这句话的高明所在。这其实就是危机处理。即,这件事都知道不能做,但却由于外力作用,自己又不得不做时,该怎么办!张良的办法是,首先是不做口舌之争。只告诉对方的解决方向。成功与否全靠对方。所以张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就是:我什么都不做,却告诉对方该怎么做。等于在做和不做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进可攻退可守,巧妙避开了祸端。

第三句: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这句显得有些悲凉,但同样却是深藏智慧。因为此刻张良已经选择大隐于朝,开始辟谷,但吕后却非要让他吃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张良说出的这句话,即像是自嘲,又像是无奈,但更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感觉。因为随后张良就吃了东西——若不吃,他就会死!

张良这三句话,若看懂了就会明白,有些事容易惹祸,尽量不要做

显然张良认为,这种死法不值得!因为吕后逼着他吃东西,无非是想确认,如今刘邦死了,我吕后说话,你张良听是不听?这种行为,其实就是虚张声势,只能证明了吕后的不自信罢了。那么这种情况下,张良何必非要加深吕后这种焦虑和不安呢?这样做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所以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就是:不做无谓、无聊、无意义的对抗。引申一下就是,我本君子,何必跟一个失去理智的人较劲?

张良这三句话,若看懂了就会明白,有些事容易惹祸,尽量不要做

故而张良能拥有近乎完美的一生,避开了诸多明枪暗箭,甩走数不清的祸事,就跟他这三不做有关。其一,不做太高调的事或人,拥有风险意识。其二,危机到来时不做口舌之争,保持清醒头脑,什么具体事物也不做,只告知对方处理方法。其三,不跟极度不自信或失去理智等这类人,做无谓的对抗等。

今天的内容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