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愈的一首经典咏雪诗,北方人最有感触,温馨暖人堪为千古佳作

 文化点心铺 2019-10-12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事实上,文也如其人,就像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韩愈一样。他少年孤苦,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不久,哥哥也去世了。在嫂子的抚育下,他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终于成为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与杜甫齐名。

由此,韩愈也形成了刚正耿直,百折不挠,极有抱负的性格,表现在诗风上就是以雄奇险怪为特点,宏大震撼,极有气势。例如他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幽怀》、《山石》等。不过,人有多面,诗风亦然。他也有一些小诗,写得清新可爱,朴实动人。例如那首最为人熟知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今天,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韩愈的一首经典咏雪诗《春雪》这首小诗独辟蹊径,温馨暖人,堪为千古佳作诗中描写的场景,北方人最有感触。当时,诗人因为修撰国史的缘故史,留在北方过新年。天寒地冻,诗人埋怨春天迟迟不来而写下这首诗,成为咏雪诗中的名作,惊艳文坛。全诗如下: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此诗写于唐元和10年,即公元814年。当时,韩愈正在朝中任史馆修撰,因此这首诗写的是长安春雪。全诗看似写雪,其实写的是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喜爱。诗作的首句“新年都未有芳华”先从人们对春天的感受写起,也为后文写雪作了铺垫。

新年,即农历的正月初一,大约在冬末初春之际。立春前后,春寒料峭。虽然新年已经来临了,但是花儿却迟迟不肯露出笑脸,这让漫漫寒冬的人们愈发的盼望春天。一个“都”字,将人们这种焦急的心情生动地体现了出来。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紧承第一句。随着时间的推移,2月到了。这时,大自然似乎有了一些变化。虽然百花仍未开放,但嫩绿的草芽已经冒出了头,春天也即将来临了。“初惊”二字十分耐人寻味,它不是吃惊之意,而是初次看见草芽的惊喜之貌。盼了这么久,春天总算是来了,传神地刻画出了北方人民对春天的渴望。

后两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是整首诗中最为后人称道的千古名句。在这两句中,诗人笔锋一转,点出整首诗的主角:春雪。白雪本应是冬天之物,春来雪化,白雪本应该嫌春早。可此处,诗人却说“白雪嫌春晚”,表明这个冬天实在是太漫长了,连雪花都不想再久留了。

二月才出现草芽的环境下,人们尚且能够等待,可白雪却等不及了,故意地飘进院中,穿过树木,纷纷扬扬,就像飞舞的花朵来装点迟到的春天。这两句以雪作花,清新别致,让人耳目一新。“嫌” “故”二字将春雪拟人化,赋予了雪花以灵性,表现了人们对美好春天的憧憬与向往,巧妙无比。

对于此句,我想身处北方的人最有感触。在北方,冬天十分漫长。十月刚一开始,一场秋雨落下,寒冷模式就开启了。一直到次年的二三月,还会雪花飞舞。有的地方甚至四五月都还会下雪。所以,春天对于北方人民来说,真的是特别的令人渴望和喜爱。

作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一直主张“务去陈言”和“词必己出”的独创精神,这首小诗就很好地体现了他这种文学主张:在常见的景物中翻出新意。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春天迟到的原因,可是诗人却独出心裁,写白雪穿庭过树是嫌春晚,为人们爱春盼春造足了气势。可以说,整首诗真是咏雪诗中的上品,不愧为千古佳作。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