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圣说药 | 白术都没见过,还做什么中医?

 逸农农 2019-10-13

最常用的药材和食物中,白术肯定榜上有名,医生开的方子也总能见到它的身影。受宠自有受宠的道理,白术补气健脾的作用绝佳,不然《神农本草经》中怎会将它列为上品呢?白术虽然常用,但从中药的角度看,门道还挺多。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白术。

白术BaiZhu
Largehead Atractylodes Rh

来 源
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
别名

于术、冬白术、天苏、苗术。

采收加工
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等地。通常在霜降至立冬采收,晒干或烘干。
性状鉴别
《药性赋》记载白术“味甘,气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利水道,有除湿之功;强脾胃,有进食之效;佐黄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实有消痞之妙”。白术在中医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与党参,茯苓,甘草,位列常用中药之首。
图片

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苦。入脾、胃经。

功效与作用
中药饮片有生白术、炒白术(此处为麸炒白术,土炒白术今已停产)、焦白术三种规格,在临床上其功效各有不同,那么我们就来了解这三种白术各自的功效与作用吧。
1.生白术偏向于健脾、利水、通便。

生白术:将白术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捞出,切片,晒干。

主要功效:健脾、利水、通便,常用于痰饮眩悸,水肿以及虚秘的治疗。治疗脾失健运,痰饮水肿多与桂枝、茯苓、泽泻等同用;治疗体虚便秘多与枳实等同用。
2.炒白术(炙白术)偏向于健脾和胃、祛湿、安胎、止汗。

炒白术:将蜜炙麸皮撒入热锅内,待冒烟时加入白术片,炒至焦黄色、逸出焦香气,取出,筛去蜜炙麸皮。

主要功效:健脾和胃、祛湿、安胎、止汗,常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脾虚自汗的治疗。治疗脾虚食少,倦怠无力,多与党参、茯苓、炙甘草同用;治疗妊娠脾虚气弱,胎动不安,兼内热者多与炒黄芩同用;治疗表虚自汗多与黄芪、浮小麦、麻黄根同用。
3.焦白术偏向于健脾消食、收敛止泻。

焦白术:白术炒用时,微炒称为炒白术,炒至黑褐色,称为焦白术。

主要功效:健脾消食、收敛止泻,常用于脾虚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胀泄泻的治疗,一般多与神曲、炒麦芽同用。
主治病证
主治脾虚便溏、泄泻、水肿、气虚自汗、痰饮、小便不利、头晕、胎动不安等。
适用人群

现代研究证实,本品对肠道活动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并具有抗胃溃疡、强壮、保肝、利胆、降血压、降血糖、抗凝、抗肿瘤、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临床上主要治疗肝硬化腹水、迁延性肝炎、耳源性眩晕、急性肠炎、白细胞减少症等疾病。

使用注意

热病伤津、阴虚燥渴、气滞胀满者忌服;有白术勿食桃、李、雀肉、芫荽、蒜、青鱼等物。

相关论述
“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当时还未分苍术和白术,而统称为术。“术”是象形字,《本草纲目》曰:“按六书本义,术字篆文,象其根干枝叶之形。”白术之名始见于《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在书中首次提及“术有两种”:白术和赤术。宋代时,《本草衍义》更明确地指出有苍、白之分。
在临床运用中,对脾虚有湿,食少便溏或泄泻者,常与人参、茯苓等同用,如四君子汤;脾虚中阳不振,用方剂如苓桂术甘汤,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脾虚湿浊下注,带下清稀者,可配陈皮、山药、车前子、柴胡等,如完带汤;对于脾气虚弱,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者,单用白术即效,其作用与黄芪相似而力稍逊,亦能补脾益气,固表止汗;脾肺气虚,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则配黄芪、防风,即玉屏风散;脾虚胎动不安,胎儿失养者,常配人参、阿胶等补益气血之品;脾虚失运,湿浊中阻之妊娠恶阻,呕恶不食,四肢沉重者,配人参、茯苓、陈皮等;脾虚妊娠水肿,则配橘皮、大腹皮、茯苓、生姜,如全生白术散。

仲圣经方中药饮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