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进2》:学会创造“隐藏知识”,实现普通人的崛起

 伟天英 2019-10-13

对于同一事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太大,比人与猪之间的差距还要大。

之前看一本书,说中国一年的GDP是美国的4倍,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成长要4倍于美国人。

如果你不努力,不学习,就如同逆水行舟。

可是,很多人不是不努力,即便很努力也与别人有差距,明明一起看一本书,可是别人就比你有见地,为什么?

这个世界是属于聪明人的。毕竟他们1分的努力就可以4倍于你。

你是不是也会像我一样?看待事物的时候思考比较简单。

大学的时候学姐的男朋友和她经常分分合合,我问过学姐为什么?

学姐说他太会欣赏女性了。比如说小A他会觉得她可爱,比如说小B他会觉得她温柔,比如说小C他会觉得可爱。

我读不懂学姐话里的含义,只以为学姐在夸奖男朋友,欣赏别人也算一个厉害的本事。

一次和妈妈说起这件事。妈妈笑了,她是知道他花心也愿意和他在一起?她知道,只是那是她男朋友,她不可能说他花心,所以只好说他太会欣赏女性了。

一眼看出了事物规律的本质,这样的洞察力也许就是我和聪明人之间的区别,也是我学东西颇为费劲的根源吧。

《精进2》:学会创造“隐藏知识”,实现普通人的崛起

最近在看这本书,畅销书《精进》多次霸占排行榜榜首,曾获“亚马逊新锐作家”,以较真的精神、理想主义的情怀赢得无数人点赞。

作者是采铜。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习、思维方法研究者。

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在于,让你提高自己的洞察力,改变像我这样“笨拙者”的思考方式。

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太多的书本和老师传授我们只是干枯的知识,而不会教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但是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的差距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差距。而是对同一个寻常信息不同看待方法的差距。

我们的自身许多东西不能改变,但是我们的思想可以改变,这本书正是可以提升你的思考模式,升级你大脑软件。

《精进2》:学会创造“隐藏知识”,实现普通人的崛起

1、学会查找“隐藏知识”,寻常事物也会带来非同一般的收获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我们随处可见的铅笔。对于铅笔每个人的思考其实也是不一样的。育儿的宝妈首先想到的是孩子读书要写铅笔字。美术生首先想到的是铅笔绘画素描画。

观察和看是不一样的。

观察以为这朵视觉的切换能力,这也是我一直所欠缺的能力。所以我学习东西总是死读书,不会多视觉切换,不会融汇贯通。前几天,我给大家推荐了《外交风云》,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部电视剧不单单的讲了中国的立场。苏联、美国、台湾是怎么看待一个外交事件的都会有描述。(国庆看剧:我要吹爆这部精品正剧——《外交风云》

一只铅笔我们只认为是写字的就是写字的,但是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用作直尺?

再从材质上说,它的取材是来自杉木、松木?里面是石墨,石墨不能直接握着,所以木头在此刻却成了陪葬品。

《三十六计》其实很早的时候我就看过,里面有一句话:

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古人的观点中,早就有这样的道理。但是我们看不懂,听不明,想不透。有的时候思考上的点拨比简单的传授知识难多了。

让这个人学会捕鱼,比给他一条鱼难多了。所以,太多的知识也都是在教我们如何获得这条鱼,而不是捕鱼。

越是日常的事物我们看待它们越是僵化的,就像上文我提到的学姐,因为他男朋友和她都是很好的人。所以在我的认知里面:朋友间的好已经取代了在他作为学姐恋人的不好。

但是很多人某方面是好人,某方面不一定是好人。

看待人,看待物、看待事情都是多方面的。

我们可以把一件事物的元素拆分开来看,再从总体上进行评估。这样的方式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周遭的事物往往比我们以往所想的要复杂许多。

不过这也仅仅是角度以及元素之间的思考方式,还有一种思考方式,要比这种更为复杂。

2、如何获取“隐藏知识”?才能让自己不被表象迷惑

我们经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问题是要怎么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上文的铅笔角度,似乎知道用途和知道分子结构就是一种本质。不过,你思考过它是怎么造出来的吗?

很多年轻朋友都喜欢看穿越小说。如果你穿越回古代,造出一个铅笔就能发达了,那你知道铅笔是如何制造的吗?

这里要说到一个话题“隐藏知识”。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会在书本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会在互联网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会被公开。

如何学会查看这些隐藏知识?

书中交给了我们一种方法“每次作一意求之”

这个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苏东坡,苏东坡是怎么读书的呢?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

这个就是说一本书要读好几遍,比如说读一遍可以了解里面的政治、一遍解读军事、一遍解读兵法等等。

同样,我们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娱乐文化已经不仅仅只限于书本了,对于好的电视剧、影视剧其实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解读。一遍看的是故事,一遍思考故事背后的社会因素,一遍思考人物因素。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头脑里会自动形成看待这个问题的某个角度。如果这个角度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好,但是这个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

学会创造“隐藏知识”,让你与普通人拉开差距

学会观察其实并不稀奇,其实很多人都会观察事物的“隐藏知识”。这样的人很多,我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朋友。

一次去听垂衣创始人陈曦,解读了自己是如何思考和构建一套精密的商业逻辑体系的时候,我猛然发现了,为什么身边的聪明人他们有时候能读到“隐藏知识”却过得还是普通呢?

最关键的是他们没能创造隐藏知识。

垂衣的灵感来自于他的个人购物经历:他本人并不爱逛街,但在一次偶然闲逛中他发现了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品牌,这让他意识到像他这样不爱逛街的男性能发现自己喜欢的品牌的概率其实很小。同时,他做了大量的分析和调研,发现其实如今的男性对于装扮已经越来越注重了。

这个就是陈曦从普通事物中找到的隐藏知识,男性的购物需求以及男性不喜欢购物这两点。如何将这两点解决?他创造出了自己的商业模式,直接让顾客在垂衣上下单,为顾客进行搭配衣物。然后根据顾客的反馈,挖掘客户喜好。

你看,男性不喜欢购物是一个知识、男性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也是一个知识,明面的知识。只要做一下调研就可以获得以上两个信息。但是,如何将这两个信息结合,解决这个问题,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就是垂衣所创造出的“隐藏知识”。

书本上的、互联网上的、学校里教授的都不是隐藏知识,即便曾经是,随着时间推移一旦被公开也不再是隐藏知识。只有隐藏知识才是商业成功的秘诀,才是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关键。

如何创造隐藏知识?

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学习可见知识。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多的探索不可见知识。很多时候隐藏知识都是埋藏于可见知识下面的。

我非常喜欢母亲做的汤圆,可是自己做的不好吃,总觉腻。我非常奇怪母亲做的馅料为什么不腻呢?后来,母亲和我说,放进去一点点的陈皮就不会腻了,不能放多,放多了就是陈皮味的馅料。放一点点可以解腻,陈皮味又没那么重。

这是母亲自己创造的隐藏知识,同样你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隐藏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