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乐笔记]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10大版本浅谈

 NLMU 2019-10-13

[前言]    
    终于开始写自己的爱乐笔记了。这篇文章构思、规划了很久,才敢成文。
    我在任何场合都不惮于说我是个不懂乐理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因为我认为古典音乐不是道学先生,仅仅禁锢于小范围内的人去品评、鉴赏,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和玩物。它应该对所有人敞开大门,只要真正喜欢欣赏这种艺术,无论他是否擅于音乐,他也是一个爱乐者。
    这篇笔记将对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10个版本进行粗浅的介绍和浅谈我的看法。每一遍的拉二我都要非常认真的听,每多听一遍都有新的体验和感觉,文章也就有更多的东西可以表达。因为不通乐理,我没有什么乐理方面的评论,只是我的主观感受,也就算“瞎说”了。欢迎对拉二这部作品进行讨论。

【作品介绍】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作品18号
Rachmaninov:No.2 Piano Concerto in C minor,Op.18
    这首协奏曲,C小调,OP .18,作于1900一1901年,1901年10月26日由拉赫玛尼诺夫自己主奏钢琴首演,呈献给给他治疗神经衰弱的达安博士。此曲于1905年获格林卡奖。共3个乐章:     1.中板,C小调,奏鸣曲式。主奏钢琴先奏8小节钟声一样的庄重和弦,此和弦增强分解为分散和弦后,乐队呈示充满力量的第一主题,经以大提琴为中心的推移,稍微加快一点后,以钢琴为中心奏快速音群,以全合奏结束第一主题部。在中提琴引导下,钢琴主奏降E大调第二主题,充满甜美的伤感。速度再快一些后,以钢琴华彩结束呈示部。发展部由木管与中提琴出现第一主题变形,低音弦乐奏导人主题发展出的音型。两个要素互为追逐,加快速度后钢琴开始活跃。单簧管与中提琴出现第二主题要素,钢琴做华丽装饰,以快板达到高潮。再现部以弦乐再现第一主题,钢琴予以对比,第二主题在弦乐震音上,由圆号奏扩大型。最后钢琴奏从导人主题发展的音型形成结尾。
   2.持续的慢板,E大调,三段体。以装弱音器的弦乐与单簧管、低音管、圆号的半音阶构造序奏始,钢琴奏三连音分散和弦。独奏长笛在这个音型上奏主要主题,后半部单簧管承接,主题移到钢琴上,单簧管与第一小提琴拨奏出分散和弦。中段为稍微生气勃勃地,钢琴奏主部主题衍生出的主题,低音管奏对比旋律,末尾加人更生气勃勃的新乐念,由钢琴展开华丽的曲调。第三段以钢琴和弦为中心。
    3.谐谑的快板,C大调。以弦乐表现导人乐念发展成全合奏,钢琴奏第一主题,充分发展,速度转慢后,双簧管与中提琴奏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钢琴反复后,以三连音型形成快速音群,乐队回想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音型。回到原速,第一主题要素变形,变成急板推进,开始第一主题发展成的赋格,在对位中发展。强有力地收束第一主题要素,再现第二主题要素,进人兴奋的终结部,第一主题要素做华丽处理后,乐队以第二主题要素加快速度而结束。

【阿什肯纳吉版】
阿什肯纳吉    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Piano:Ashkenazy   Conductor:Previn,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阿什肯纳吉的版本是我最开始听的版本,对这个版本有很强的好感。古典音乐版本比较有个普遍的现象:初听的版本,如果后来的版本没有大幅度艺术水准提升的话,即使后者公认品质上佳,也不会征服听者。这很有趣,听起来似乎奇特,但普遍存在。很多评论说阿什肯纳吉的版本“感情泛滥”,但我则认为恰恰是阿什肯纳吉的情感到位,使这部作品产生了很多美感。
       拉二第一乐章的钟声是个非常独特的开始,钟声的演绎直接把听众领进了音乐,对钟声的感觉直接影响了对音乐的感觉。阿什肯纳吉使用了三连音的方式,尾音加强;我不知道总谱是怎么标注的,但他的此种演绎方式独树一帜。乐队给予的支撑非常到位,饱满有力的声音非常充实。从钢琴开始的第二主题,就开始了阿什肯纳吉感情丰富的演绎之中。但阿什肯纳吉绝对没有滥于情感,而是松弛适当的演绎。再现部的钢琴演奏与乐队配合紧密,是最均衡的演绎之一,而且与之前的音乐衔接非常到位。第二乐章则进入了阿什肯纳吉的世界,与木管的配合产生了美妙的效果。第三乐章则又展现了阿什肯纳吉和伦敦交响乐团的功力。完完全全是用最简单的演绎,音响效果却非常好,用乐队的力量把作品平顺地推了上去,没有一些版本中感觉的“暴力”的感觉。
    说到伦敦交响乐团,个人对欧洲乐队的声音非常喜欢。不敢说能分辨出欧洲的声音还是北美的声音,但相同的演绎,我更倾向于欧洲乐队。个人认为欧洲的声音相对于北美偏暖,论雄浑,不如北美乐队的气势如虹,但更给人一种稳重踏实的感觉。关于欧洲乐队。俄罗斯乐队和北美乐队,以后的笔记会加以评述。

【克莱本版】
克莱本    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Piano:Cliburn    Conductor:Reiner,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克莱本是美国乐坛的骄傲之一,甫得柴科夫斯基比赛一等奖,让苏联人颜面无光,不得不派阿什肯纳吉救驾。他的柴一和拉二也算名作之一,获得了很多褒赞。这张CD的拉二,克莱本和CSO的配合非常默契、协调,乐队持续、平稳地给主奏以支持,给了克莱本沉稳的演奏最好的支撑。总体来说,这个版本的拉二钢琴占了更多的成分、乐队想更进一步,被克莱本不动声色的压了下去。但我想强调的还是总体上的均衡,使听感非常好。第二乐章的木管非常轻盈,如梦如幻,提升了演绎的气质。第三乐章,CSO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和克莱本的琴声一起将作品的激情诠释出来。克莱本的演奏虽然慢,但绝不拖沓,反而生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感觉。

【贾尼斯版】
贾尼斯   多拉蒂指挥明尼波利斯交响乐团
Piano:Janis     Conductor:Dorati,Minne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

   《音乐圣经》把这个版本推荐列在第二位,我真想给后面加注上“版本不分先后顺序”。就我个人而言,贾尼斯的这个版本不能引起我的任何兴趣,甚至感觉非常糟糕。有一个小花絮:某天我想欣赏里赫特版本的拉二——我心中最好的拉二版本,不小心点选了贾尼斯的版本,而我并不知道。接下来的听音使我非常困惑,这是我最喜欢的里赫特的拉二吗?快到接近混乱的Rubato,略显粗糙的处理,更加欠缺感情。回来我才发现听的是贾尼斯的版本。以前我对这个版本就不喜欢,第一乐章的处理就给了我不是很好的感受,二三乐章的Rubato个人不是很推崇,太快了,快到乱。虽然随着乐曲的进行,这个版本渐渐入佳境,乐队的表现也还不错,只是综合在一起,我不能感到十足的美感。我手头的这个版本,第三乐章末端还有严重的跳音,非常影响欣赏,希望能得到更好的录音,弥补遗憾。

【基辛版】
基辛      捷吉耶夫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Piano:Kissin    Condutor:Gergiev,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我个人非常推崇的版本。“钟声”如同他的相貌一样冷峻,没有刻意的渲染,但足够威严、大气。基辛对速度的把握非常到位,始终如一的琴声,没有突兀之感。虽然基辛的rubato属于偏慢的,但绝对找不到故作深沉的感觉,反而充满活力与张力,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名家。钢琴和协奏相辅相成,没有谁争抢主导地位,均衡的演奏,使整体感觉非常大气,充满英雄气概。LSO在捷吉耶夫的棒下,音色非常柔和平实,充满味道。而第二乐章则展示了基辛细腻的艺术水准,美妙的触键催生美妙的情感表达;同时LSO的表现也非常完美,木管的演绎非常轻灵、纯净、柔美,是我认为最美的第二乐章。长笛的声音飘渺于空中,像微曦的瓦尔登湖,不忍打破这美好的情境。值得一提的还有LSO的弦乐表现。第三乐章的rubato是我最欣赏的,基辛的才华横溢充分展现了出来。也许基辛的演奏,不如一些版本那么“抓人”,那么的“玄幻”,但这是非常完美的演绎,完完全全是音乐的语言,未加粉饰。

【郎朗版】
郎朗    捷吉耶夫指挥玛林斯基歌剧院管弦乐团

    郎朗的演绎是最慢的,如果他和怀尔德同时演奏,当怀尔德起身向观众致意的时候,郎朗的第三乐章才进行了一半。但慢也是很好的演绎。第一乐章的钟声非常坚定,深邃有力,中间的触键非常清楚明快,键盘混响的效果非常美妙。第二乐章极尽浪漫之能事,轻盈如水。第三乐章,没有选择爆发,而是更加沉稳和大气,但钢琴和乐队似乎在互相谦让,略欠了一些。

【里赫特版】
里赫特   维斯洛基指挥华沙爱乐乐团
Piano:Richter    Conductor:Wislocki,Warsaw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我最喜欢的拉二版本,没有“之一”。完美的钢琴,加上完美的协奏,自然会产生完美的作品。“钟声”不沉,但足以响彻心扉,每一次触键都如重锤一样捶击心灵,大气、威严的开场,有种君临天下的王者之气,引领了美妙的欣赏之旅。第一乐章的rubato是我最喜欢的,钢琴的磅礴与乐队强有力的支撑,使气势与情感喷薄而出,不知不觉被感动,而且发自内心。里赫特从容不迫的演奏,加上前苏联遗风的WNPO,不得不说没有任何的地方可以被质疑。或许我可以写出更多的文字,但经典的作品是不需要用文字去描述的,最好的方法还是听,认认真真去欣赏。里赫特,最好的拉二。

【鲁宾斯坦版】
鲁宾斯坦   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Piano:Rubinstein   Conductor:Reiner,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一些大师在演绎某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方面是绝对的权威,比如鲁宾斯坦的肖邦、吉泽金的德彪西。但似乎也是一个劣势,在演绎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时,或多或少会让人想起他们的代表作。个人不是很喜欢鲁宾斯坦的这个版本。开场就极为仓促,乐队的强势介入略显突兀,导致钢琴拼命想把主导权夺回来,琴声似乎还缺少一些活力。第二乐章的处理明显好于第一乐章,擅长肖邦的鲁宾斯坦,是不缺乏感情的。但第三乐章似乎又换了一种表情,给人的感觉很奇怪,仿佛不是同一人演奏的。

【怀尔德版】
怀尔德   霍恩斯坦指挥皇家爱乐乐团
Piano:Wild    Conductor:Horenstein,The Royal Philharmonic

   怀尔德的第一乐章只有9分16秒!整个乐章都非常紧凑,再现部第一主题甚至让人感觉透不过气来,但怀尔德的演绎快而不乱,而且更加接近拉氏的原速。总体上说,这个版本的拉二非常均衡,没有什么过人的优点,同样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缺点,一部不错的作品。

【齐默尔曼版】
齐默尔曼   小泽征尔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
Piano:Zimerman     Conductor:Seiji Ozawa,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初听此版的感觉是比较失望的,因为觉得小泽征尔棒下的BSO表现力不足,整个乐队没有放开,完全让齐默尔曼的琴占了风头。第一乐章的演绎是最慢的,但并没有轻易察觉出,音乐感受很平和的缓缓释放,很清晰、睿智的演奏。第二乐章,仿佛不忍触键,小心翼翼的演奏把听者带入梦幻之中,有一种中国古典“留白”之美,让听者去想象,去发挥。乐章末尾依依不舍的惜别,感觉非常好,让人回味无穷。第三乐章,BSO总算有些起色,但总感觉BSO刻意强调某乐器在乐曲中的音响效果,似乎这更适合演绎马勒,而不是拉氏。这并不有失和谐,但还是开始提到的,BSO的能量,远不如此。最后的收尾感觉略显仓促,没把这个乐曲撑住,稍显遗憾。


【拉赫玛尼诺夫版】
拉赫玛尼诺夫    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管弦乐团
Piano:Rachmaninov    Conductor:Stokowski,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其实这个版本,不应该和前面的9个版本相比较。这个珍贵的录音,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亲自演奏的。自己演奏自己的作品,无论如何,这个rubato和处理方式就是最权威的了。但并不一定非要禁锢于拉赫玛尼诺夫的演绎,阿什肯纳吉贴近原作是经典,里赫特远离原作同样是不朽的伟大作品,关键是要看演绎的水平如何。拉二有的,拉氏此版都有了。


【版本推荐】
1.里赫特版
2.基辛版
3.阿什肯纳吉版
4.克莱本版

【乐章推荐】
第一乐章:里赫特版
第二乐章:阿什肯纳吉版
第三乐章:基辛版

【附】拉二10版本演奏时间
Pianist         Movement ⅠMovement Ⅱ Movement Ⅲ   Total
阿什肯纳吉 11:08     11:57 11:33    34:38
克莱本          10:52   11:29   11:41   34:02
贾尼斯       10:15    9:54    10:43    30:52
基辛             11:30    11:44 11:28    34:42
郎朗             11:44   12:27   12:20    36:31
拉赫玛尼诺夫 9:49   10:50   10:57    31:36
里赫特       11:10    11:51   11:43    34:44
鲁宾斯坦    10:18     11:52   11:09    33:19
怀尔德         9:16     10:18   10:43     30:17
齐默尔曼    11:46    12:15   11:34    35:35
average     10:46      11:27     11:23     33:36

[预告]爱乐笔记: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11大版本比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