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外遗珠——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清代绘画赏析

 岐黄堂中醫 2019-10-13

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09年,它的建立者是阿道夫·费舍尔(1856〜1914)。阿道夫·费舍尔从1892年起曾多次旅居日本和中国,并对东亚的艺术品进行收藏和研究。馆中的藏品主要包括中国、日本、朝鲜三个国家的文物,其中中国和日本的文物居多。按藏品分类,大致分为绘画、雕刻、陶瓷、漆器、青铜器以及金银器等。博物馆中的中国画,有南宋马远的《松下群鹿图》,明代文徵明的《山水图》扇面、唐寅的《山水图》和弘仁的《疏林行别图》等,也有吴昌硕、张大千等近代画家作品。本文主要介绍清代王翚的《深山古寺图》、袁江的《九成宫》、郑燮的《墨竹》、傅雯的《观瀑图》及溥儒的《乡村》,供读者赏析。

王翚《深山古寺图》

海外遗珠——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清代绘画赏析

王翚 深山古寺图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早年热爱绘画,拜师王鉴,后经王鉴引推,师从王时敏学画。康熙二十九年(1690),被推荐赴京主持康熙《南巡图》的绘制,后受太子胤礽召见,获赐山水清晖的赞誉;晚年衣锦还乡,终年绘画。他的绘画融合了南宗北宗,临摹古人绘画的功夫炉火纯青,在清代画史中有画圣称号,从学者甚众,是虞山画派的开创人。

德国科隆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深山古寺图》,纵111、横48.5厘米。画面左上角的题跋上写有:深山飞绿雨,古寺暗红泉。巨然此图得见于荆溪吴氏,白石翁有临本致佳,近在余所,因仿之。壬申五月朔海虞石谷子王翚。

海外遗珠——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清代绘画赏析

王翚深山古寺图题跋

从题跋中可知王翚创作的这幅画来源于沈周临摹巨然画作,他是通过沈周的临摹绘本来间接的仿巨然。此画完成于壬申(1692)五月,是年王翚41岁。

这幅画的近景处左下方绘有一方小山坡,坡上有一位戴着帽子骑马的人,身后似乎跟着书童,二人均向右看,似乎在注视着潺潺的溪流,顺着水势寻去可以看见是从山上的瀑布倾泻而来;从画面左方延伸出一条通往深山的环山小路,路上有位身挑担子的行人;画面的右方还有一条瀑布的支流顺着山石而下汇成小溪,山坡上有四棵松树和几颗杂树零散的矗立着。中景是层峦连绵的山峰,画面中间偏右是一片繁茂的竹林,交相掩映;古寺就藏于密林之后。远景绘有山峰的最高点,上面零星散落着苔点;左边有两座用淡墨晕染的山峰,拉伸了画面的空间,使画面更加深远。画中所描绘之景,完全照应了“深山飞绿雨,古寺暗红泉”这一诗句。从画面观察到王翚主要使用的是披麻皴,是继承了巨然、沈周,他们都擅长粗而密的长披麻皴。但是王翚在临古之上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不似巨然、沈周一样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他博采众长,笔法洒脱,用墨疏淡清逸,把南方山水的烟雾朦胧、秀丽清奇和北方山水的高大雄伟、气势恢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王翚山水画的创新是“以古为新”,这种好像缺乏创新的模式恰好成为了王翚的一种独创艺术风格,这种绘画风格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王翚对前辈艺术家的敬仰和喜爱,还包括了他自己对大自然山水的归纳和总结,这种新面貌是王翚融合南北绘画特点的有力印证。

袁江《九成宫》图

海外遗珠——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清代绘画赏析

袁江 九成宫图

袁江(约1671〜1746),字文涛,号岫泉,江苏人。绘画生涯大约处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至乾隆八年(1743)。他是一位宫廷画家,擅长山水,他的界画享有极高声誉。早年师法仇英,中年通常临摹无名画家,画技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所绘山石多为斧劈皴,取色上继承了赵伯驹、刘松年等青绿山水一派。他的青绿山水楼阁界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将文人画、院体画和界画相融合,将山水自然景观与建筑物和谐的统一于画面中。

杜甫曾写有咏《九成宫》诗,袁江、袁耀两父子皆根据诗的意象而作画,其中袁耀绘的《九成宫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则收藏了袁江的一幅《九成宫》图,该图纵222、横106厘米,绢本。画面布局从远处的城墙到蜿蜒出画面的山石,再到画面前景的九成宫,形成了一个S状构图。画面的前方绘有四棵松树聚集在山石上,后方还有一棵松树藏在山坡后;左下角有三三两两的孩子们在嬉闹。最引人注目的是描绘在画面左下偏中的楼阁,这大概就是袁江脑海里所想象的九成宫,色彩浓重,鲜艳夺目,很是写实。周围古树环绕,营造出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顺着山石往上眺望可看到一列城墙从左到右贯穿画面,最后隐匿于云雾之中;画面最上方是远方的高山,山脚云雾缭绕,更加突出了整幅画面仙雾缭绕的朦胧之感;空间的纵深感被做到了最大化,不知远方的云雾之下藏有什么,画作被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山石多作斧劈皴,亭台楼阁加以颜色渲染,能看得出袁江所受仇英和郭忠恕的影响。

袁江学习了前代画家的绘画技巧和表达方式,创造出了焕然一新的山水楼阁界画,成为清朝画坛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将传统的清代界画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平台。

郑燮《墨竹》图

海外遗珠——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清代绘画赏析

郑燮 墨竹图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他常借“板桥”这一词来讽刺世事无常,故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而名声大噪。

藏于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这幅《墨竹》图,纵176、横88.6厘米,完成于1757年,属于郑燮的晚年作品。这幅画绘有修竹数竿,长短不一,左倾右斜;其中竹叶朝向不同方向,使画面整个灵动起来。用笔遒劲圆润,在平稳中寻求变化,可见墨迹的浓淡变化,拉伸了画面整体的空间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子代表着高风亮节的意象,唐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寓意着淡泊名利、刚正不阿,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在创作手法上,郑燮主要借鉴了石涛等人的画法,笔墨纵恣,豪爽洒脱,不拘于章法,重在独创风格,由于与重视传统的古法不同,故被称作“怪”。在形式技巧上,对水墨的发挥和诗书画印的结合,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郑燮的独有画竹方法也给后人们留下了很大的借鉴。

傅雯《观瀑图》

海外遗珠——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清代绘画赏析

傅雯 观瀑图

傅雯,字紫来,一字凯亭,号香嶙,清乾隆时人,生卒年不详。奉天广宁(今辽宁北镇)人,家住闾山之阳。在《郑板桥集》中曾有记载:傅雯,闾阳布衣,工指头画,法且园先生。傅雯尤其以擅长指画而闻名,是高其佩的入室弟子,深得高其佩真传。但是他的传世作品不多,在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发现其真迹,实属难得。

这幅画纵132、横63厘米,画面上无题跋,只有简单的署名:闾山傅雯指墨。画面的下方描绘了一老一少二人,老人拄着拐杖,旁边的少年和老人一同在仰观瀑布。这幅画的构图与西泠印社2014年春季拍卖会的《观瀑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西泠《观瀑图》中只有一人观瀑,此画中为老少二人观瀑。傅雯的笔墨潇洒肆意,粗中有细,在高耸的山石中还精细的添加了数丛树枝,山石用赭石和淡墨进行渲染,瀑布就在山石中倾泻而下,衬托出山的高大和瀑布发源地的神秘。在同时期内,与傅雯一样以指画闻名的还有甘士调、高凤翰、瑛宝、庆宝等人。由此或可观想傅雯们当年的创作氛围:他们或是一同拜师学艺,或是在绘画创作中相互借鉴、切磋,从而不断提高指画技艺。

溥儒《乡村》图

海外遗珠——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清代绘画赏析

溥儒 乡村图

溥儒(1896~1963),字心畬,原名爱新觉罗·溥儒,清道光皇帝曾孙、恭亲王奕之孙。晚清民国京城著名的书画家、收藏家。溥儒曾留学海外,爱好诗文、书画。擅长山水,同时人物、花卉及书法也小有成就。

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幅《乡村》,长97、宽32厘米。画面的前方有三棵树矗立在岸石上,茅草屋掩映在树木和群山之间。山峰房屋主要分布在画面的右方,而溥濡的题跋在左上角,这样就形成了画面的平衡感。从溥濡的《自叙》中我们可知,他先从南宗即“四王”开始习画。溥儒在用墨上讲究浓墨干湿和虚实变化,他认为中国画的留白绝不是空的,而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所在,给画面“透气”。在这幅山水画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他非常善用留白,画面左边的两片空白,他都画了一些水纹暗示为湖面。后来他又潜心研究北宗一脉,临摹刘松年、马远的画,他的很多画作并未明显区分南宗北宗,而是结合自身理解进行了融合,在山水画的笔法中他吸收了北宗,但整体营造的是一种南方的秀丽雅致。

溥儒的一生是矛盾的,他曾是万人仰望的清朝贵族、皇室王孙,后又经历了国破人亡、颠沛流离的遗民生活,这样的经历给他日后的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他那曾经的贵族身份给他带来过荣耀,同时也带来了苦难,而这种荣耀和苦难往往成为了傅儒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他将感情全部寄托在自然风光之中,创作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08期《海外遗珠——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清代绘画》

作者:赵雅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