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热证治举隅(咳喘,泄泻,黄疸,带下,淋证,痹证)

 柴桂苓 2019-10-13

湿热证以舌苔黄腻、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为主的证候群,它不仅表现在脾胃本身的疾病,同时在其他脏腑疾病中也屡见不鲜,兹举病案数例,就正于同道。

咳喘

严某,男,63岁,1991年11月 7日就诊。患者素嗜烟酒,长期咳嗽,近因气候变冷,咳喘不止,痰粘稠难于咳出,夜寐难安,胸满腹胀,纳呆欲呕,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滑且数,此由脾胃湿热内蕴转输于肺,肺失治节乏清肃之权,痰热聚结反攻于脾胃,治以清化湿热,肃肺降浊。处方:全瓜蒌12g,枯芩9 g,胆南星9g,桑白皮12g,陈皮6g,法夏9g,枳实9g,生苡仁15g,赤苓15g,甘草3g。连服5剂,湿热化,肺气清,咳喘平,脉弦缓,苔已退,食有味,大便通,然仍有少气乏力,最后以六君子汤加紫苑,桔梗,杏仁,浙贝调理而安。



泄泻

吴某,女,35岁,1991年6月30日就诊。患者会友聚餐,饮食不节,肥甘酒酪无度,而见身热,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肠鸣泄泻,大便溏臭,肛门灼热,苔薄黄腻,脉滑数。证属脾胃湿热,下迫肠道所致,治宜清利湿热佐以助运。处方:葛根12g,黄芩9g,黄连5g,木香6g,茯苓15g,神曲15g,谷麦芽各15g,甘草3g。1剂知,再剂减,3剂诸证悉平。后以异功散加神曲收功。



黄疸

陈某,男,18岁,1991年3月25日就诊。患者1周前因感冒就诊于当地卫生所,按感冒治疗,病情有增无减。当下神疲乏力,纳食呆滞,脘腹胀满,恶心欲呕,面目俱黄, 口干喜饮,多饮则胀,大便5日未解,小溲如茶色,苔黄厚腻,脉弦滑数,肝功能检查报告: G.P.T200u以上,黄疸指数18u,麝絮(++) ,麝浊18u.中医诊为黄疸。证属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泄。治当清化湿热,疏利肝胆为先。处方:茵陈30g ,大黄9g,黑栀9g,白毛藤30g,茯苓皮15 g,赤小豆15g,茅根15 g ,神曲15g,甘草3g。连服3剂,大便通,恶心呕吐除,纳食知味,乃减大黄用量为6g再服3剂,腹满见消,小便清长,黄疸渐退,苔见薄腻,脉弦滑,湿热已从二便而出,再守方去大黄继服10剂,诸症均平,后合四君子汤善后,1个月复查肝功全部恢复正常。



带下

郑某,女, 37岁, 1990年7月12日就诊。患者每月行经2次,白带多有异味,腰酸腹痛,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现正值经期,颜面黄赤, 口唇赤,舌质红,苔白厚腻根部微黄,表情沉闷,呼吸气短,脉濡数。经西医妇科检查诊为附件炎,宫颈糜烂。中医诊为湿热下注胞中之带下证,治以健脾祛湿,清热解毒。处方:当归12g,山药30g,元参12g,公英30g,紫花地丁15g,车前子12g,椿根皮15g ,甘草4g。连服10剂诸证均减, 白带见少,舌苔见退,脉转缓滑,效不容改弦易辙,乃再进5剂,诸证悉平,改六君子汤善后,以巩固疗效。



淋证

林某,女, 38岁, 1991年6月24日就诊。患者得病月余,脘腹胀满,纳食不香,小便频涩,滴漓不畅,尿道热痛,低热,面黄赤,唇舌色红,苔白厚腻微黄,脉沉数;尿常规检查: R.B.C20~30个/高倍,w.B.C30~40个/高倍,此为湿热淋证,治以清热利湿,通调水道。处方:生地12g,木通10g,竹叶9 g,萹蓄10g,石苇12g,白茅根24g,大小蓟24g,瞿麦12g,金银花15g,连服10剂,小便通畅痛止,脘腹胀满亦消,纳食有味,苔薄黄根略腻,脉和缓。小便复查: R.B.C5~10个/高倍,W.B.C10~15个/高倍,原方加公英30g,大小蓟加至30g又服5剂,诸证消失,后以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善后,最后小便再查已正常而告愈。



痹证

肖某,男,36岁,1992年3月20日就诊。患者突发右膝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身热有汗不解(体温38.8 ℃ )神倦纳少,口渴咽红,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腻,脉滑数,中医诊为风湿热痹,治当以疏风清热、祛湿通络止痛。处方:生石膏30g,忍冬藤30g,海风藤20g,威灵仙15g,防风、防己各10g,连翘10g,知母10g,苡米仁30 g,牛膝12g,黄柏6g,赤白芍各15g,甘草5g。连服7剂,身热已退(T.36.9℃),右膝关节肿痛大减,再查血常规: W.B.C8.2X10 9/L,N72%,L28%,脉滑缓,苔薄黄,湿热渐去,仍按原方去防风,连翘,并减生石膏为15g,续服7剂后改用木瓜丸合甘露消毒丹再服月余,复查血沉12mm h,抗“O”500以下,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湿热病证,其特点是湿与热相兼为患,病变多以脾胃为中心,如薛生白说“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因为脾胃功能失调,燥湿相济之功失司,水谷精微不得输布,内聚成湿,郁而化热,或外感诱发或内伤加重,形成湿热的病理产物及其临床变化。从以上几例病案仅湿热证治的各种表现,可以看出脾胃不健影响面很广,因脾胃居中,气机升降之枢纽,上可熏蒸于肺,下及肝肾,旁达四肢,这就决定了脾胃功能状态与机体的发病密切相关,所以李东垣主张“病从脾胃生,养生当实之气....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泄,惟益脾胃之药为切”。叶天士亦指出:“上下交损,当治其中”。张仲景更直接了当地说:“四季脾旺不受邪”。这些都提示我们治病先顾及脾胃,脾胃无损,尚可不虑,若胃气一败,则百药难施,说明脾胃的强弱,是保持人体健康,抗御致病因素中的中流砥柱。前人曾之“安谷者昌,绝谷者亡”。可谓至理名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