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男子来说,能科举,能入仕,比女子的出路要多些,而对于探春,婚事,成了她的未来。
精明的探春,自然知道婚事不得做主。
元春还是太太的孩子,却不得不入宫。元春对于探春来说,更像个传奇,她比宝玉年纪还小,元春入宫时,留给她的印象不会太深。
从省亲来看,繁华富贵下是元春的几次泪下,她对宫中的评论是,不得见人的地方,明显的情绪是她不喜欢入宫,贵妃的身份,没给她带来幸福。
迎春的婚事,估计让探春会感到心惊。那还是亲父做主,居然把迎春以五千两银子卖掉了,对方品质低下为人跋扈,新婚就摘下了面具,对明媒正娶的妻子,打打骂骂。更心惊的是,这样的结局之下,贾府竟无人敢出头,看着国公府的小姐让人欺负,居然都不理不睬,死活凭她去。
那一刻探春明白了,婚姻的好坏,关乎女子的后半生。而嫁了出去,就别指望娘家出头了,一切只能靠自己。
迎春回门后,探春不可能不思考自己的婚事,年纪到了,大姐姐二姐姐嫁了,马上就是她了。
如果冷静分析下来,就能知道,她们的婚事,都是贾府的棋子,为了巩固家族利益而存在。元春入宫,是为了贾府的荣光,迎春出阁是为了贾赦的五千两银子。
那么到了探春这里,要想不被贱卖,只有自己更有价值,让高层决定的时候,能考虑得周全些。
相对来说,贾政还正派些,不会为了钱而卖女儿,贾母做为贾府的高层,一直欣赏探春的能力,所以探春的婚事,相对会稳妥些。
南安太妃在贾母过寿时,要见贾府的姑娘,这位太妃,身份尊贵,不会无缘无故非要见姑娘们。
当时出来的五个姑娘,宝琴宝钗是薛家人,黛玉湘云都是贾家亲戚,真正代表贾家的只有探春。
那是一个信号吧,探春的婚事必然与南安太妃相关,也许是她为媒,替南安王府拉拢人心,也许是用来远嫁和亲。
从曹公的判词来看,一千风雨路三千,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自然是嫁到了极远的地方。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一个各自保平安,自然是娘家与夫安,彼此不照看。
这桩婚事,不是探春能做主的,是家族的安排,自然还是为了贾府的利益,和元春入宫有相似之处。
在这桩婚事里,当事人不得做主,虽然看透了婚事的本来面目,也只有接受,上船而走。
探春就像是风筝,远远的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