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左 诊脉三部弦小而数,右寸涩,关濡、尺细数,舌苔腻黄, 见症胸痹痞闷, 不进饮食,时泛恶, 里热口干不多饮,十日未更衣, 小溲短赤混浊, 目珠微黄, 面色灰暗无华。 良由肾阴早亏,湿遏热伏,犯胃贯膈,胃气不得下降。 脉症合参,证属缠绵,阴伤既不可滋,湿甚又不可燥。 姑拟宣气泄肝,以通阳明,芳香化浊,而和枢机。 栝蒌皮(三钱) 赤茯苓(三钱) 江枳实(一钱) 荸荠梗(一钱)五分) 薤白头(酒炒,一钱) 福泽泻(一钱五分) 炒竹茹(一钱五分) 鲜枇杷叶(三片) 绵茵陈(一钱五分)仙半夏(二钱) 通草(八分) 银柴胡(一钱) 水炒川连(四分) 鲜藿佩(各二钱) 块滑石(三钱) 【二诊】 脉左三部细小带弦,右寸涩稍和,关濡尺细,舌苔薄腻而黄, 今日呕恶渐减,胸痞依然,不思纳谷,口干不多饮,旬日未更衣,小溲短赤混浊,目珠微黄,面部晦色稍开。 少阴之分本亏,湿热挟痰滞互阻中焦, 肝气横逆于中,太阴健运失常,阳明通降失司。 昨投宣气泄肝,以通阳明,芳香化浊,而和枢机之剂,尚觉合度,仍守原意扩充。 仙半夏(二钱) 赤茯苓(三钱) 银柴胡(一钱) 绵茵陈(一钱五分) 上川雅连(五分) 鲜藿香佩兰(各二钱) 广郁金(一钱五分) 建泽泻(一钱五分) 栝蒌皮(三钱) 炒枳实(一钱) 生熟谷芽(各三钱)薤白头(酒炒,一钱) 块滑石(三钱) 炒竹茹(一钱五分) 通草(八分) 鲜枇杷叶(去毛、包,三片) 鲜荷梗(一尺) 【三诊】 呕恶已止,湿浊有下行之势,胸痞略舒,气机有流行之渐, 惟纳谷衰少,小溲浑赤,苔薄黄,右脉濡滑,左脉弦细带数。 阴分本亏,湿热留恋募原,三焦宣化失司, 脾不健运,胃不通降,十余日未更衣,肠中干燥,非宿垢可比,勿亟亟下达也。 今拟理脾和胃,苦寒泄热,淡味渗湿。 栝蒌皮(三钱) 赤茯苓(三钱) 黑山栀(一钱五分) 鲜荸荠梗(三钱) 薤白头(酒炒,一钱)炒枳实(七分) 通草(八分) 鲜枇杷叶(三片) 仙半夏(二钱) 川贝母(二钱) 块滑石(三钱)鲜荷梗(一尺) 水炒川连(四分) 鲜藿香佩兰(各二钱) 生熟谷芽(各三钱) 【四诊】 胸痞十去七八,腑气已通,浊气已得下降。 惟纳谷衰少,小溲短赤混浊,临晚微有潮热。 脉象右濡滑而数,左弦细带数,苔薄腻微黄。 肾阴亏于未病之先,湿热逗留募原,三焦宣化失司,脾胃营运无权。 叶香岩先生云∶湿热为粘腻熏蒸之邪,最难骤化,所以缠绵若此也。 再拟宣气通胃,苦降渗湿。 清水豆卷(六钱) 赤茯苓(三钱) 银柴胡(一钱) 鲜枇杷叶(四片) 鲜荷梗(一尺) 黑山栀(一钱五分) 炒枳实(八分) 块滑石(三钱) 仙半夏(二钱) 川贝母(二钱) 通草(八分) 谷麦芽(各三钱) 川黄连(三分) 鲜藿香佩兰(各二钱) 栝蒌皮(三钱) 荸荠梗(一钱五分) 【五诊】 门人余继鸿接续代诊。 小溲浑赤渐淡,胃气来复,渐渐知饥。 头眩神疲,因昨晚饥而未食,以致虚阳上扰也。 脘痞已除,午后仍见欠舒,良由湿热之邪,旺于午后,乘势而上蒸也。 脾胃虽则渐运,而三焦之间,湿热逗留,一时未能清彻。 口涎甚多,此脾虚不能摄涎也。 今拟仍宗原法中加和胃运脾之品。 清水豆卷(六钱) 赤茯苓(三钱) 块滑石(三钱) 鲜枇杷叶(去毛,四片) 鲜荷梗(一尺)黑山栀(一钱五分) 生于术(八分) 通草(八分) 仙半夏(一钱五分) 谷麦芽(各三钱) 炒枳实(八分)鲜藿香佩兰(各二钱) 杭菊花(一钱五分) 栝蒌皮(三钱) 川贝母(二钱) 橘白络(各一钱) 荸荠梗(一钱五分) 【六诊】 饮食渐增,口亦知味,脾胃运化之权,有恢复之机。 小溲赤色已淡,较昨略长,湿热有下行之势,俱属佳征。 神疲乏力,目视作胀,且畏灯亮,此正虚浮阳上扰也。 口涎渐少,脾气已能摄涎。 舌苔薄腻,而黄色已化。 脉象右寸关颇和,左关无力,两尺细软。 邪少正虚。 再拟温胆汤,加扶脾宣气,而化湿热之品,标本同治。 清水豆卷(六钱) 赤茯苓(三钱) 川贝母(二钱) 鲜枇杷叶(四片) 鲜荷梗(一尺) 生于术(一钱五分)橘白络(各八分) 谷麦芽(各三钱) 杭菊花(一钱五分) 广郁金(一钱) 生苡仁(三钱) 炒竹茹(一钱五分) 仙半夏(一钱五分) 鲜藿香佩兰(各二钱) 通草(八分) 建兰叶(三片) 此方本用枳实、栝蒌皮二味,因大便又行兼溏,故去之。 【七诊】 腹胀已舒,饮食亦香,小溲渐清,仅带淡黄色,昨解大便一次颇畅,作老黄色,久留之湿热滞浊,从二便下走也。 今早欲大便未得,略见有血,良由湿热蕴于大肠血分,乘势外达,可无妨碍。 脾胃运化有权,正气日渐恢复,当慎起居,谨饮食,不可稍有疏忽,恐其横生枝节也。 再与扶脾宣化,而畅胃气。 生于术(一钱) 朱茯苓(三钱) 通草(八分) 鲜荷梗(一尺) 鲜藕节(三枚) 清水豆卷(四钱)橘白络(各一钱) 川贝母(二钱) 仙半夏(一钱五分) 生苡仁(三钱) 谷麦芽(各三钱) 京赤芍(一钱五分) 炒竹茹(一钱五分) 杭菊花(一钱五分) 建兰叶(三片) 荸荠梗(一钱五分) 【八诊】 脾胃为资生之本,饮食乃气血之源,正因病而虚,病去则正自复。 今病邪已去,饮食日见增加,小溲渐清,略带淡黄,三焦蕴留之湿热,从二便下达,脾胃资生有权,正气日振矣。 舌根腻,未能尽化,脉象颇和,惟尺部细小。 再与扶脾和胃,而化余湿。 生于术(一钱) 朱茯苓(三钱) 谷麦芽(各三钱) 鲜荷梗(一尺) 鲜建兰叶(二片) 清水豆卷(四钱)橘白络(各一钱) 豆衣(一钱五分) 仙半夏(一钱五分) 生苡仁(三钱) 炒杭菊(一钱五分) 炒竹茹(一钱五分) 鲜藿香佩兰(各二钱) 通草(八分) 【九诊】 脉象渐渐和缓,脏腑气血,日见充旺。 病后调养,饮食为先,药物次之。 书云∶胃以纳谷为宝。 又云∶无毒治病,十去其八,毋使过之,伤其正也。 补养身体,最冲和者,莫如饮食。 今病邪尽去,正宜饮食缓缓调理,虽有余下微邪,正足则自去,不必虑也。 再与调养脾胃,而化余邪。 生于术(一钱五分) 橘白络(各一钱) 谷麦芽(各三钱) 鲜荷梗(一尺) 清水豆卷(四钱)生苡仁(三钱) 佩兰梗(一钱五分) 建兰叶(二片) 朱茯神(二钱) 生淮药(二钱) 豆衣(一钱五分)炒杭菊(一钱五分) 鲜佛手(一钱) 通草(八分) 【十诊】 病邪尽去,饮食颇旺,脉象和缓有神,正气日见充旺。 小便虽长,色带黄,苔薄腻,余湿未尽。 四日未更衣,因饮食多流汁之故,非燥结可比,不足虑也。 当此夏令,还宜慎起居,节饮食,精心调养月余,可以复元。 再拟健运脾胃,而化余湿。 生于术(一钱五分) 栝蒌皮(三钱) 川贝母(三钱) 鲜佩兰三钱) 清水豆卷(四钱) 朱茯神(三钱) 生苡仁(三钱) 通草(一钱) 鲜荷梗(一尺) 橘白络(各一钱)生熟谷芽(各三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