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唠叨”不是“语言刺激教育”,走出唠叨误区,孩子才会愿意理解

 昵称32901809 2019-10-13

“语言刺激教育”是指家长通过一些话语以正面的效果“刺激”到孩子的内心,真正地做到教育

但是,“家长式唠叨”只是围绕道理不断说重复的话,孩子选择让这些道理左耳进右耳出,余下的只是一些负面的情绪感染,存在一种负面的效果。

尽量采用“语言刺激教育”,避免“家长式唠叨”,让孩子把话听进心里,孩子才能受到真正的教育。

“唠叨”不是“语言刺激教育”,走出唠叨误区,孩子才会愿意理解


▬01▬

▌ 中国家长式“唠叨”是什么样的?

①缺乏重点

家长的唠叨容易缺乏重点,从一件事可以快速转移到以前的事或者别的事情,孩子一直被数落,而又捕捉不到家长唠叨的重点,没完没了的批评让孩子觉得烦躁。

例如,妈妈从孩子进门的时候就念叨她不放好鞋子,接着话锋又转移到孩子不好好刷自己的脏鞋,再来又讲到了孩子小时候的有洁癖现在却变得脏兮兮的。孩子都没能休息,一回家就接受到了那么多责怪的话,自然想捂耳朵。

②家长情绪的发泄

家长平常不会因为某件事而对孩子说教,有不良情绪的时候,一点小事情就引爆了家长的情绪,平时不会说的话在这种时候就全数道出。

有的时候家长的唠叨不过是不良情绪的发泄,家长借着这个契机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唠叨”不是“语言刺激教育”,走出唠叨误区,孩子才会愿意理解

例如,平时家长允许孩子写完作业玩一会儿游戏,但是那天家长刚好在工作上出现差错被扣钱,心情不好。他回家就只看见孩子玩游戏,没有看到孩子已经写完了作业,就责怪孩子就只懂得玩游戏,不好好学习。孩子既委屈又莫名其妙,亲子关系就是因为平时这些家长气过了就不在意的小事而产生裂痕的。

③小事扩大

家长在唠叨的时候也容易把小事给扩大。本来只是一件很细小的事情,一提醒孩子就会改正,家长一唠叨严重性就提高了好几倍,孩子就会变得小心翼翼,容易养成胆怯的性格。

比如孩子之间只是单纯的打闹玩耍,有了矛盾也能自己解决。但是家长没有理解情况,就不分青红皂白地禁止孩子与别的孩子玩耍,防止出什么问题。家长一直唠叨,让孩子不要和打闹过的小孩在一起玩耍,未免太过于小心谨慎,孩子失去朋友,对家长的唠叨不理解,会产生埋怨家长的情绪。

“唠叨”不是“语言刺激教育”,走出唠叨误区,孩子才会愿意理解


▬02▬

▌ 不正确的“语言刺激”,只会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①孩子与家长没有沟通的机会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过,“如果谁希望自己的儿子尊重他和他的命令,他自己便应十分尊重他的儿子”。

有的时候家长的唠叨没完没了,可以持续很久。孩子想从中反驳一些道理,想与家长一起解决他所唠叨的事情,但是家长只自顾自地说教,不停孩子的解释,或者根本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家长不尊重孩子,两个人之间没有沟通的机会,信息不能交流,孩子自然就会对家长的唠叨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②孩子只能接收家长的情绪

有的家长利用唠叨来宣泄自己在别处引发的情绪,而为了维持家长的权威和面子,不允许孩子出现反叛的情绪,孩子只能单方面地接收家长的负面情绪,破坏了家庭里的公平。孩子接收多了情绪之后也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家长的语言刺激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唠叨”不是“语言刺激教育”,走出唠叨误区,孩子才会愿意理解

③唠叨的言语刺激过于强烈,引起心理的反感

家长在唠叨的时候不注意轻重,不清楚自己的一些词汇或者例子严重刺激孩子的心灵。

例如最常见的“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句式,家长多次大力夸赞别人的家的孩子,贬低自己的孩子,试图通过这个办法刺激到孩子,令他们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榜样,好好改进自己。

其实,这种办法对孩子的心灵打击非常大,他们因为这些话而引起反感。由于家长对他们没有过夸奖,他们会因为没有归属感而自暴自弃,做出叛逆的举动。


▬03▬

▌ “语言刺激教育”,应该是这样的:

①以鼓励为主,避免伤害孩子

家长的言语刺激教育应当以鼓励夸奖为主,给孩子自信,尽量少些批评式的唠叨。

例如,孩子考试失利了,心情肯定不太好,这时候家长如果再来些批评的唠叨,孩子的心情只会更差,沉浸在失败中,没办法好好地再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

“唠叨”不是“语言刺激教育”,走出唠叨误区,孩子才会愿意理解

家长应该用鼓励的话语来激励孩子:“你数学思维非常好,这里的两种算法你都会,只要再细心一点把数算对更好了。不要灰心丧气,我觉得你在下次考试中一定行,你很棒。”家长用鼓励的话语安慰孩子,让孩子学会自我认同,让其重拾信心,努力战胜困难。

②给孩子说话的机会,给他思考的时间

唠叨是为了让孩子加深对说话内容的印象,让他悟出道理或者认识错误。

但是家长容易一味地想传递、灌输信息,忽视孩子需要进行信息反馈,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这样孩子就会拒绝信息的输入,家长的唠叨就没有效果。

“唠叨”不是“语言刺激教育”,走出唠叨误区,孩子才会愿意理解

单纯的唠叨只是机械式重复地声音刺激孩子,这样孩子只会感到烦躁,而真正的语言刺激教育是使用道理触动到孩子的内心。

家长在说教的时候要注意沟通,不要只是单纯地重复信息,这样只会造成孩子的厌恶,家长的好心就白费。

家长在教育的时候注意信息是否被孩子接收到,孩子的反馈是什么,彼此之间有没有达成一个理想的效果;也要适时停止唠叨,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让他进行琢磨与反思,他才会提取到唠叨里想要真正表达的内容,把家长的话真正记在心里。

“唠叨”不是“语言刺激教育”,走出唠叨误区,孩子才会愿意理解

今日互动话题:你平时对孩子唠叨些什么?你会注重孩子的反馈么?欢迎留言分享。

————————————

养娃要走心!

走心育儿堂,你育儿路上的不二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