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子进去大米出来,水稻是怎么去壳的,吃了几十年你不一定见过!

 制造原理 2020-02-15
这几天2019年诺贝尔奖陆续揭晓,很多小伙伴都有这样的疑问,靠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养活了全世界数十亿人的袁隆平为什么从来都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呢?
目前国外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700多万公顷,都在无偿使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他为21世纪全世界的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关于诺贝尔奖的获得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首创性,而世界上首例杂交水稻是由美国人培育的,但是由于这种杂交水稻存在一些缺陷,产量也非常的低,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后来又有日本人和多位专家对其进行过改进,但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最后被袁隆平院士攻破。
可以说杂交水稻的首创者和袁隆平,都为水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属于相互成就,但这还是与诺贝尔奖的获奖标准不相符,袁老自己也多次表示不看重获不获奖,但他做出的贡献将被全世界所铭记。

民以食为天,吃一直是每个人的头等大事,而大米又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主食之一,一碗米饭要农民伯伯从秧苗开始,几个月的辛勤劳动才能收获到果实(稻谷),而要成为晶莹剔透的大米,稻谷还要经过去壳这个重要程序,让稻谷发生蜕变。
稻谷去壳的设备叫稻谷碾米机,还有的叫打米机,是利用电或柴油机驱动机器,将稻谷经过剥壳变成糙米,还要再次进机器去皮后变成精米,而去除的稻壳被打碎变成糠,成为重要的动物饲料。

古代稻谷是如何去壳的呢
在还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时候,人们是怎么样将稻谷变成餐桌上的大米的呢,稻谷在被从田间收回来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日光浴,稻谷的水分会蒸发,并拥有一身金黄灿灿的肌肤,而这层肌肤就叫稻壳,农民伯伯每天都会拿起来咬一咬,以判断稻谷中的水分含量。
晒干的稻谷要被送入风鼓机(也叫扬扇)中,来分离杂物和稻谷的,首先将稻谷放入上方的漏斗中,然后稻谷会掉进风鼓机里,再转动风鼓内的扇片来产生风力,把稻杆及杂草从稻谷中吹往左边的出口,而较重的稻谷则会直接滑落到另出口。

然后将没有混有杂质的稻谷放进石磨中(也叫土砻),这是一种去掉稻壳的工具,将稻谷从上面的圆孔中流入,在面盘上摩擦,经过沉重的磨齿摩擦,就会将稻壳剥离了,(石磨还可以磨粉)在没有碾米机时农家都是用这种方式将稻谷变成大米的。

这时候就变成淡黄色的糙米了,这层淡黄色的肌肤叫糠皮,再次进入到风鼓机里,把硬壳吹开,还要经过石臼和木杵捣槽中糙米,利用木杵撞击石臼的摩擦力来去除薄皮,最后就变成白色的大米了。

在稻谷剥壳的过程中除了用土砻,还有用石碾来剥壳,但这些传统的碾米方式由于是靠人力或牲畜提供动力,生产效率不高,都已经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效率更高的机器。

现代机械化水稻去壳
利用现代设备加工大米,首先也要将稻谷经过烘干去除水分,筛选除杂质,稻谷会进入到碾米机,这道工序主要是把稻壳去掉,稻谷进入到由两个相向旋转的橡胶辊轮中间,在辊轮的挤压下稻谷壳会被压破脱落。

这个时候与稻壳分离出来的大米还是糙米,再进入到抛光机中,糙米在大型砂轮上翻滚抛光,去除表面黄色的麸皮,就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了,经过筛选分离出碎米,规格大小一致合格的大米就可以包装销售了。

没有抛光的米是这样的,吃应该都一样,就是卖相差点

还有一种碾米机,它是利用带有凹槽的主轴辊带动稻谷旋转,稻谷在压力和相互摩擦以及米刀的刮蹭下,稻壳与大米分离开,还可以通过调节米刀与主轴辊之间的间隙,使碾米室内压力减小,就会让稻谷间受到的摩擦力减弱,从而减少碎米。
这种碾米机以前在农村广泛使用,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就用这种碾米机,当时还是用柴油机提供动力带动碾米机,料斗下面还有一个闸门,可以控制稻谷的进料多少,第一次碾出的大米还要再次放进机器中碾几次,这样才能将稻谷壳全部剥干净,以及去除大米上的麸皮。

人类从最开始的咀嚼全稻原谷,到后来开始用杵臼,石碾来分离谷壳与糙米,随着技术的发展,开始使用机械设备碾米,新设备新工艺不但让碾米效率大幅提高,而且这种精米的口感也更好。
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不再以填饱肚子为目的了,大米更高的营养价值开始也成为首选,以前用石碾碾出来的米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这样碾出来的米免去了机械加工过程中的高温,能更好地保留米的营养成分和自然香味。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得感谢袁隆平爷爷,让我们每顿都有饱饭吃!

文中Gif截取自Youtube《Dehusking Rice》《High output rice processing machinery》《稻米生產流程》《Hindustan Group of Companies》

文中图片截取自Youtube《稻米生產流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