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陕西省县级名称全收录(16)

 江上一沪翁 2019-10-13

陕西省,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又称陕、秦、三秦。

 

西安市,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新城区,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的为秦王,始建王府,府为一城,于1376年建成,称为王城(俗称皇城)。清初改名为“满城”,辛亥革命后,改称“红城”。1927年民国陕西省政府从北院门移至红城,易名为新城。新城区即因此得名。又称长安、镐京、西京、大兴。

碑林区,因境内有驰名中外的“碑林”而得名。

莲湖区,因明代秦王荷苑而得名。

灞桥区,因境内灞桥得名。

未央区,名源自境内汉未央宫遗址,意为“繁荣兴盛,不尽不衰”。

雁塔区,因辖区内拥有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雁塔而得名。

阎良区,名称是“闾阎良善”掐头去尾得来,“闾阎”指的是平民生活的地方,“良善”说明了民风淳朴、安居富足。

临潼区,因城东有临河,西有潼河,故名临潼。《临潼县志》说:“祥符改名,以临、潼二水环县左右故名临潼”。

长安区,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长安县,七年(公元前200年)从栎阳迁都长安。

高陵区,因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

蓝田县,公元前379年始置蓝田县,因境内盛产美玉而得名。又称峣柳城。

周至县,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在今终南镇置盭厔县,山曲为盭[lì] ,水曲为厔[zhì] ,故名。《元和郡县志》卷2京兆府盩厔县:“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县因山环水复而得名。1964年改为周至县。

户县,原名鄠[hù]县,为夏代有扈氏居地,秦朝置县。“鄠”字生辟,而且专用,1964年改“鄠”为户,称户县。

宝鸡市,《元和郡县志》卷2:“以昔有陈宝鸡鸣之瑞,故名之。”《读史方舆纪要》卷55凤翔府宝鸡县:陈仓山“县东南四十里,一名鸡峰山,山上石类山鸡。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陈仓宝鸡鸣之瑞”而改陈仓为宝鸡。又称陈仓、雍州、西虢、西岐、西府。

渭滨区,因濒临渭水而得名。

金台区,因境内有金台观而得名。

陈仓区,因陈仓山(今鸡峰山)而得名。另有一种说法,陈仓指苍帝伏羲(雷神之子)。

凤翔县,清雍正《陕西通志》卷3引《雍胜略》云:“至德初置凤翔府,取凤鸣岐山之义。”又称雍州、雍城、西府。

岐山县,岐山县始建于隋代,以境内有岐山(又名箭括岭)而得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史记》记载。黄帝时期就有岐山这个名称。《寰宇通志》卷94载:岐山在县东北,“山有两岐,故名”。岐山县因山名。

扶风县,汉代在长安设右扶风、京兆尹、左冯翊三辅管理关中地区,当时的右扶风管理咸阳以西21县,取“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后改扶风郡,唐贞观八年,(公元543年)始设扶风县。

眉县,周为郿邑。《诗·大雅·崧高》:“申伯信迈,王饯于郿”,即此。秦置郿县,因郿邑为名。故治在今县东15里。北魏改为平阳县,西魏改为郿城县,隋大业二年(606年)复名郿县。唐武德三年(620年)移郇州城,即今治。1964年为避免生僻字,改为眉县。又称眉坞。

陇县,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坡而得名。《元和郡县志》卷2:陇州“因山得名”。1915年改为陇县(1918年批准)。仍因陇州为名。

千阳县,《太平寰宇记》卷32陇州汧阳县:“以在汧[qiān]山之阳为名。”1964年为避免生僻字,改为千阳。

麟游县,义宁元年(617年)升为凤栖郡。因宫中发现白麒麟,方易名为麟游郡,兼置县,以麟游名县从此始。《元和郡县志》卷2凤翔府麟游县:“隋于此置西麟州,营仁寿宫。义宁元年唐高祖辅政,废宫。是年获白麟于宫,因置县。”

凤县,秦为古道县,北魏为梁泉县,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改为凤县,因境内有凤凰山、凤凰岭而得名。又称凤州。

太白县,建国后1953年划宝鸡、岐山、眉县、留坝、洋县、佛平、凤县部分地区设太白区,1961年改为太白县,因县境内有太白山而得名。

咸阳市,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秦都区,因中国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在此建都而得名。

渭城区,因古渭城遗址而得名。

兴平市,《郡县释名》陕西卷上:“唐至德初置兴平军,寻改为县,从军名也。”又称金城、槐里。

三原县,《元和郡县志》卷1京兆府三原县:“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曰丰原,北曰白鹿原”,故名。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移龙桥镇,即今三原县治。又称甲邑、池阳。

泾阳县,秦朝为池阳县,前秦二年在池阳县东南置泾阳县,因在泾水之阳而得名。

武功县,秦朝在眉县境内,因武功山、武功水(石头河)得名,武功县为周邰邑,秦朝为邰县,东汉时迁武功县到邰县,仍为武功县。又称邰[tái]城。

乾县,以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陵墓乾陵而得名。另据《郡县释名》陕西卷上:乾州“以地在长安之西北隅也”。又称乾州。

礼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县境内有醴泉,泉水味如醴而改名为醴泉县。1964年以“醴”与“礼”字同音,改为礼泉县。

永寿县,据《元和郡县志》卷3邠州永寿县:“武德二年分新平县南界于今理北三十里永寿原西分置永寿县,因原而名。”

彬县,彬[bīn]县之名来自于商代时县境内的豳[bīn]国。西魏始设豳州,唐开元年间,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为“邠[bīn]”,设邠州。民国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1964年为避免生僻字,邠县改为彬县。

长武县,清雍正《陕西通志》卷3:“取县西长武故城为名。”按,长武故城在县西50里,为隋开皇中筑。《旧唐书·李怀光传》:“怀光频岁率师城长武,以处军士。”即此。又称鹑[chún]觚[gu]、宜禄。

旬邑县,《路史》:“邠之三水东北二十五里栒原上有古栒城。”栒邑县因栒原为名。1964年改为旬邑县。取“旬”与“栒”同音。

淳化县,唐为云阳县黎园镇,北宋淳化四年(993年)置淳化县,以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淳化”为名。

渭南市,《寰宇通志》卷92:渭南县“以在渭水之南,故名”。

临渭区,濒临渭水而得名。

华州区,清乾隆《同州府志》卷1:“华,西魏州名。南有少华山,东连太华,故州以取名焉。”因华山得名。

韩城市,《太平寰宇记》卷28同州韩城县:“以古韩城为名。”1983年改设韩城市。又称夏阳,龙门,桢州。

华阴市,《太平寰宇记》卷29华州华阴县:“以在太华山之阴,故名之。”

蒲城县,《太平寰宇记》卷28同州蒲城县:“以县东故蒲城为称。”

富平县,秦代为频阳县,汉初在宁夏吴忠附近设富平县,三国时期,魏国迁富平县于甘肃庆阳县,西晋又迁到频阳县。取“地平天成,丰富充满”之意。唐朝为美原先,元朝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复设富平县。

潼关县,乾隆《同州府志》卷1:潼关县“本后汉潼关,设卫改县,俱因旧关名也”。

大荔县,晋武帝改临晋县为大荔县,因是大荔戎国故地,故名。清乾隆《同州府志》卷1:“大荔,魏晋县名。晋武帝以大荔戎筑城于此,因名其县。”又称同州、冯翊、朝邑。

合阳县,《水经·河水注》:“河水又逕郃阳城东,……城南……水即郃水也。县取名焉。”故治在今县东南40里,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移今治。1964年为避免生僻字,改为合阳县。又称有莘国、郃阳。

澄城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设立澄城郡,以县城西河有澄泉而得名。《元和郡县志》卷2同州澄城县:“汉征县也。韦昭云:征音惩。征、澄同声,后人误为澄。”

白水县,秦文公年间(前765—716年)分清水为白水,后置白水县,以临白水河而名。《太平寰宇记》卷28同州白水县:“南临白水,因以立名。”又引郦道元《水经注》:“其境东南谷多白土,因曰白水。”又称粟城。

铜川市,前秦符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设铜官护军,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6年)设立铜官县,因县境内有铜官川而得名。北周改为同官县。后因军事上“同官”与“潼关”混淆,1946年,民国政府改同官为铜川县,1958年改为铜川市。

耀州区,以古耀州和古耀县得名。

王益区,以王益街道得名。

印台区,2000年4月,铜川市郊区更名为印台区。

宜君县,《魏书·地形志》:“宜君,真君七年置。有宜君水。”清雍正《陕西通志》卷3:“《地形志》云,县有宜君水,因取名焉。

延安市,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据《太平寰宇记》卷36延州“以界内延水为名”。

宝塔区,以境内宝塔山得名。又称肤施、延州。

延长县,清雍正《陕西通志》卷3:“延长,唐县名。延水经延长入河,故以名县。”

延川县,《元和郡县志》卷3延州延川县:“取吐延川(即县东秀延水)为名。

子长县,宋置安定堡。元改安定县,故治在今子长县西北旧安定。1935年分设赤源、秀延两县,1936年初废赤源,复名安定。1937年秀延并入安定。1939年改名子长县,徙治瓦窑堡,以纪念谢子长烈士而命名。

安塞县,《郡县释名》陕西卷下:安塞县“本宋安塞堡,从堡名也”。又称白翟地。

志丹县,以纪念刘志丹烈士而命名。

吴起县,本吴起镇,相传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故名。

甘泉县,《太平寰宇记》卷36延州甘泉县:“以其泉甘美为名。”并说:“甘泉在县南岩谷上,其泉去地一丈,飞流激下,其味甘美。”

富县,《史记·封禅书》:“(秦)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汉书·效祀志》师古注:“今之鄜州盖取名于此也。”鄜县又沿鄜州为名。1964年为避生僻字,改为富县。取“富”与“鄜”同音。

洛川县,秦为鄜县地域,后秦时设洛川县,因洛水流经县境而得名。

宜川县,秦为定阳县,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设义川县,因县境内有义川河而得名。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为避太宗赵光义的讳,遂改名宜川县。

黄龙县,县境内有黄龙山,为古老林区,民国27年(1938年)设黄龙山设治局,负责开垦,1948年解放后,正式划界设黄龙县。

黄陵县,秦汉设中部县,隋朝改为内部县,唐朝又恢复为中部县。民国33年(1944年)因境内有桥山上有轩辕黄帝陵,改为黄陵县。

榆林市,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又称驼城、小北京、塞上明珠、上郡。

榆阳区,2000年7月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横山区,北魏太平真军六年(公元446年)设岩缘县,唐朝改朔方县,宋朝设横山堡,清雍正九年设怀远县,1913年改为横山县,因县境内有横山山脉而得名。

神木县,据传,南宋时期,因境内有三株神松,就把这个地方取名为“神木寨”,驻兵守边。到了元代,蒙古族消灭了南宋,统一了中国。开国之君成吉思汗的陵墓就在内蒙古的伊金霍洛旗和神木是近邻,蒙人爱屋及乌,也就将神木寨升格为神木县。又称神府。

府谷县,因这里有一条山谷叫府谷,唐天佑七年(公元910年)设府谷县。

靖边县,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设靖边营,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设靖边县,1945年县城由新城堡迁张家畔,取“绥靖边境”之意。又称统万城。

定边县,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设定边营,清雍正九年(公元1730年)设定边县。取“底定边疆”之意。

绥德县,秦汉为上郡地,西魏在此设绥州安宁县,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设绥德城。取“绥靖德化”之意,金代改为绥德州,辛亥革命后废州置县。

米脂县,宋建米脂寨,县境内有米脂水,又名流金河,盛产小米,米质高,取“沃垠宜粟,米质为脂”之意,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米脂县沿用至今。又称银州。

佳县,原名葭县,县境内有芦川,芦丛生。古人把苇牙叫葭,出穗前叫芦,出穗后叫苇。宋朝筑城叫葭州。葭字生辟,1964年改为佳县。又称葭县、葭州。

吴堡县,南北朝时,夏国赫连勃勃在此筑吴儿城,安置虏来的军民,宋代又筑吴堡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吴堡县,1940年由旧址迁到宋家川镇。又称铜吴堡。

清涧县,北宋时在县境内挖井一百五十丈见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宋景德元年(公元1041年)为该地起名清涧城,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设清涧县。另一说是因清涧河而得名。又称宽州。

子洲县,为纪念革命先烈李子洲,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划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子长等县部分土地设立子洲县。

安康市,古代安康号称“群夷之国”,至商周时属庸国。秦时设西域县,为汉中郡治所,西晋时设安康县,治所在今汉阴县。安康之名、取“安宁康泰”之意。又称金州 金城。

汉滨区,以濒临汉江得名。

旬阳县,原名洵阳县,晋朝设置洵阳县,因县城在洵水之阳而得名。洵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阳县。

石泉县,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设石泉县。因“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而得名。

平利县,西汉为长利县,南宋设吉阳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设平利县,因县境内有平利川而得名。

汉阴县,唐至德三年(公元757年)设立汉阴县,因县城在汉江南岸,故叫汉阴。后县城被江水所淹,移县城到江北,县名未改,沿用至今。

宁陕县,县城原在五郎关,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设五郎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改为宁陕厅,取“宁定陕西”之意。1913年改为宁陕县。又称关口。

紫阳县,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筑紫阳堡。设紫阳县,县城在汉江东岸,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646年)移江西。相传宋代张平叔修炼的洞为紫阳洞,自称紫阳真人而为县名。

岚皋[gāo]县,居岚河之滨,山中雾气谓之岚,水边高地谓之皋,故名岚皋,岚皋因水而得名。

镇坪县,原属平利县,明代设镇平地方检查司,清代设平利丞(副县级)驻镇坪,1920年设镇坪县。

白河县,秦为锡县,后改半利县,地处秦头楚尾,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筑白河堡,后设白河县,因境内有白石河而名。

汉中市,以汉水而得名。春秋时楚国置汉中郡,郡治在汉水中游(有今安康市、湖北丹江口2说)。周赧王三年(前312),秦国攻占楚汉中郡,重建汉中郡(治所约在今安康),以汉水上游(今汉中地)并入。至东汉初,郡治移今汉中地,沿称至今。又称梁州、天汉、兴元、南郑、汉川。

汉台区,原为汉中城内一高台,相传是刘邦为汉王时所居之处。

南郑县,原为汉中府附郭县,《水经注》载:西周末郑桓公死于犬戎,其民由原郑地(在今陕西华阴县)南奔至此,故称。

城固县,秦建。宋代祝穆《方舆胜览》载:“始城而冀其巩固之意也。”又称博望城。

洋县,清嘉庆《汉中府志》载:“名洋,以川名,旧治在西乡祥河之上,祥河之川为祥川,其后改祥为洋。”唐代将位于西乡县的洋州治所迁入今洋县城,明代降州为县。

西乡县,晋太康二年(281)由南乡县改设。得名有多说,但多认为蜀汉因张飞为涿郡之西乡人而封为西乡侯,借地封侯,寄食南乡。后,晋武帝遂改南乡为西乡。

勉县,古时称汉水为沔水。西汉至南北朝设沔阳县(水北为阳),后改设沔州(治所原在今略阳县城,南宋迁至今地),明代降州为县。1964年以“沔”字生僻而改为勉县。

宁强县, 明初朝廷征洮州(今甘肃临洮)氐羌,氐羌降,置宁羌卫于今甘肃徽县,“其曰宁羌,盖以辑宁氐羌之义,欲羌之永宁耳。”后移宁羌卫于今县城。明成化间改为宁羌州。1913年改州为县。1942年1月改名宁强县,取“安宁强固”之意。

略阳县,原为顺政县。汉代略阳县在今甘肃省张家川县西。后魏侨置略阳郡于今地。南宋开禧年间,将顺政县改名为略阳县,即以原侨县名之。

镇巴县,东汉封班超为定远侯于城固之南乡县(今西乡县南)。清嘉庆七年(1802)设厅,以“定远”为名。1913年改厅为县时,因县处巴山之中,改名镇巴。

留坝县, 传说汉初留侯张良曾辟谷于境内紫柏山,明末清初设留坝巡检(隶属凤县)。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设厅,以“留坝”为名。1913年,改厅为县,仍名之。

佛坪县, 清道光五年(1825)始设佛坪厅治于佛爷坪(今周至县厚畛乡老县城村),故名。1913年改厅为县;1925年县治迁袁家庄今址,仍习用旧名。

商洛市,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又称商县、商州、洛州、上洛候国、上洛县、上雒、上鄀、鄀方。

商州区,以古商州得名。

洛南县,原名雒南县,隋朝设雒南县,因在雒河之南而得名。雒字生辟,1964年改为洛南县。

丹凤县,建国后,1950年,划商县、商南部分在龙驹寨设立丹凤县。因县境内有丹江、凤冠山而取其名。

商南县,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分商县之东南设商南县,隶属西安府。以后分别属于商州、汉中等地,县名未改。

山阳县,西晋置丰阳县,宋朝置山阳县,县城地处商山之南,故名。

镇安县,唐嗣圣十三年(公元696年)设安业县,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更名乾元县,五代更名乾佑县,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更名镇安县。

柞水县,县西有柞水河,又名乾佑河而得名。唐代设安业县,元代设乾佑县,清代设孝义厅,1914年改为柞(Zhà)水县。

杨陵区,建制始于清朝,因辖区内有隋文帝杨坚的泰陵而得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