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集体备课的思考

 zjp67 2019-10-14
集体备课的三大前提

1.教师个体备课积极:集体备课区别于个体备课,但二者又息息相关。集体备课需要参与老师好学善思、主观能动性强,才能更有实效。

2.专家引领点拨提升:集体备课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否则,集体备课只能是同层次的,或者陈旧的,甚至错误的观点摩擦,难有提升。

3.备课重“研”而非“教”:集体备课需要的是“研讨”,不是谁教谁怎么做,导致“一言堂”备课。同时,集体备课也不将追求一篇课文的最佳设计作为主要功能,而是促使教师反思经验,从实践与理论进行思考,从而获得新的备课经验。

集体备课的五种探索

一、专题性备课

专题性集体备课是指综合性问题的探讨,旨在更新教学理念、实践教学方式、形成教学课程,以优化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专题性备课的“专题”来自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这样,其“专题研讨”才更具有实践价值。集整个备课组的力量共同研究一个专题,其丰富性和有效性将大大提高。若凭一己之力研究一个专题,不仅费力耗时,而且思维会受到局限。比如“议论文阅读专题”,语文旧版教材里的一些议论文不够规范,且没有层次的梯度。备课组老师基于学情,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形成了“议论文阅读”的专题小序列。

二、类文化备课

在文本学习时,单篇文本分析固然重要,不过对作者及其它作品的广泛了解,可以开阔阅读视野,提升思维深度。因此,把合适的篇目在合适的机会用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得到比单篇文本更多的收获,这跟群文阅读的有些做法是契合的。

比如,在备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时,有老师在阅读了贾平凹的资料介绍和其他散文后,发现贾平凹的散文大都体现出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有着很好的生命意识教育价值。在集体备课中,老师们举了不少文章来印证这一解读,如《太阳路》《风筝》《地平线》《一只贝》……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选用了一些作品作为此文的补充阅读,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理解贾平凹笔下的生命之美。

三、类型化备课

即根据课型的不同进行分类研讨,如新课、复习课、习题课、作文课……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在研讨出总结出普遍性的、有实效的教学策略,可以为新教师提供方向,也可以让老教师在总结中优化。

比如初中作文课,知识点多而杂,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在集体研讨中,我们提出了作文教学序列化、训练要点单一化、作文写作片段化的主张,并进行教学行为的实践与教学成果的固化。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固化并非让老师按部就班,而是给老师提供基础资料和方向指导,教师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挥。

四、个性化备课

“研讨”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备课组尊重教师的个性化思考与备课。如此,教师在研讨中才敢讲能讲,也才能避免“集体备课一言堂”的局面出现。

比如《论语》备课时,出现了三类不同的教案。一种是常规形文言教学“读——译——析”,以讲清楚其道理为终点。另一种是在“析”的环节,增设了让学生通过例举生活故事、名人名言、寓言之一等来阐述自己的理解。第三种是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中的部分新解和正解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去探寻这些新解的出现源于哪些重点字词的不同理解,最后请学生以选择关键字词的方式,选一则结合当下时代或自己的生活谈思考。

单看教案,有陈俗和新颖之别,有枯燥和有趣之别。但如果结合各自班级实际,无论哪位老师,都无法对某一教案进行完全照搬或完全摒弃,必须进行自己个性化的处理和变通。

五、反思性备课

1.研讨中的即时反思,就是在讨论中相互追问,促进教师的共同思考。比如在讨论《藤野先生》一文时,老师们总会在藤野这位老师的形象和鲁迅的爱国情怀上做文章。有老师进行追问:“爱国情怀体现在哪里?”这引发了大家的思考。通过还原阅读,我们发现文中有四段生活经历,而不只是跟藤野先生学习的一段经历;写了几类人,不全是贬,也有褒。

2.实践后的结果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二次执教时进行优化。比如张丽媛教授《爱莲说》,每次教学后都进行了反思,三次教学均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详见“清芳语文”公众号4月24日文章《<爱莲说>中“托物言志”的三种教法》),其教学效果自然逐步提升。同时,这也促进了备课组教师对教法的优化。

需要注意的是,集体备课容易出现讨论散乱零碎和重复无序的现象。所以,每学期初对集体备课内容的统筹安排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需要研讨的内容进行序列化安排,才可以让集体备课更有方向,更加系统,更为全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