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之物势篇(2)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4

2019年3月11日,星期一,农历己亥年【猪年】二月初五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之物势篇第十四(2)

《论衡》之物势篇(2)

【原文之二】

若此,论事者何故云天地为炉,万物为铜,阴阳为火,造化为工乎?案陶冶者之用火烁铜燔器,故为之也。而云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耳,可谓陶冶者不故为器而器偶自成乎?夫比不应事,未可谓喻;文不称实,未可谓是也。曰:“是喻人禀气不能纯一,若烁铜之下形,燔器之得火也,非谓天地生人与陶冶同也。”兴喻,人皆引人事,人事有体,不可断绝。以目视头,头不得不动;以手相足,足不得不摇。目与头同形,手与足同体。今夫陶冶者初埏植作器,必模范为形,故作之也;燃炭生火,必调和炉灶,故为之也。及铜烁不能皆成,器燔不能尽善,不能故生也。夫天不能故生人,则其生万物,亦不能故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夫耕耘播种,故为之也;及其成与不熟,偶自然也。

【拙解】

若如此论,证论此事的人为何说天地为炉,万物为铜,阴阳为火,自然变化为冶工?以制陶和冶炼工匠用火冶炼铜以制器物喻之,便是有意而为。而说天地是无意识创造人,人却是偶然自然产生的,难道可以说制陶冶炼工匠无意制器而器物偶然自然生成?类比不相应之事,不可以为喻;文不符实,不可称其正确。所以我说:“上述比喻说明人所禀气并非完全一样,如熔铜以入模铸形,烧陶制器用火,不是说天地创造人与制陶冶铜一样均为有意识的行为。”做比喻时,人都是引用人或事,人或事是有整体概念的,不可以分开整体只看片面。用眼看头,头不会不动;用手量脚,脚不会不动。眼睛与头同在一体,手与脚亦同在一体。如今制陶冶炼者最初用粘土与水搅拌制作器皿,必定要先制模成型,是有意识的工作行为;烧炭生火,必定要使炉火适宜,亦是有意而为之。至于冶炼制铜器不能都完成,烧制陶器不能尽得完善,是因所制器皿不是完全由人的意识所决定的。天不能有意识地创造人,则所谓天地所生万物,亦不能是天地有意识的行为。天地自然条件适,万物便偶然自发而生。耕耘播种,是有意识的行为;至于可否成熟,取决于自然。

【小议】

人,仰慕天之高远,敬天信苍穹,便想象出无数天上仙神;立足于地,广袤大地是人们生存的根基。至于物种起源,天造也好,地设也罢,迄今为止任何说辞都恐均非智慧所得,想象力丰富而已。人在造物制器之时,定是有意识的,而物生器成却亦有非意识的过程。或许这便是道家所言的阴阳,即万事皆有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以“烁铜燔器”喻“天地故生人”或“天地不故生人”,皆是风马牛不相及。耕耘播种,当然是“故为之也”,“成与不熟”,有人之“故”亦有作物本身之非“故”,人之“故”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