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寸脉与五运六气运转的关系

 简单了幸福 2019-10-14

在《至正要大论七十四》第七节中,二十八星说:“尺脉何如?七星说: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其知道者,一言而尽,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这些语言告知后人,专讲五运六气有十篇大论,但是用五运六气讲述气转动起来的有八十篇,同时也是用医理讲述病理的八十篇。五运六气运转调阴阳和中医论病调阴阳,这第《七十四》篇文章才是直接到了真正实际操作调阴阳,知阴阳所在最重要的章节。诊病分清阴阳的办法,当然是诊脉。诊脉诊的是寸脉与尺脉的关系;诊脉诊的是人迎与尺脉的关系;人迎与寸脉的关系。在人迎与寸脉、尺脉的关系中,就像一条绳子一样连接着,脉象的大小盛衰,在正常的人中总是平齐的。所以《灵枢·禁服篇》中说,“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不要一说人迎,又理解成脖子上的人迎。所为人迎,是五运六气运转中的语言。意思是,人,迎着来的气,看见气交在哪个气位了。如在节气的时间,以少阳司天,戊日的气交到来气一方厥阴的气位。甲日的气交到来气一方少阴的气位。庚日的气交到来气一方太阴的气位。在节气的时间,以少阳司天为寸脉,在泉的气位,为尺脉,少阴的间气位,为下关脉,太阴的间气位,为上关脉。尺脉,下关脉,上关脉都是寸脉的人迎脉。

在中气的时间,以厥阴为尺脉论脉象,司天的气位少阳为寸脉,阳明的间气位,为上关脉,太阳的间气位,为下关脉。寸脉,下关脉,上关脉都是尺脉的人迎脉。

同理按照移光定位的方法,不管以何气司天为寸脉,都会有来的气位,在后,为在内,叫“俱来”,为来的人迎脉。有去的气位,在左,为在外,叫“俱往”,为去的人迎脉。去的脉和来的脉,在两只手上。在泉也一样。所以书中说“俱往俱来”。诊脉中说的“俱往俱来”与五运六气运转中来的气和去的气都是同样的说法。

   学习《黄帝内经》的医理,首先要先学会以书中的天道为准,要以书中讲的天道,解释书中的道理,以书中讲的理论用五运六气的运转和说的病情证明五运六气的天道,解释明白书中的天道,然后再用书中的道理指导实践。要把《黄帝内经》中说的五运六气动起来。把古人说的五运六气在当今的社会中用起来。把古人说的五运六气在人身中也流动的起来。再不能让《黄帝内经》中的传统医理总沉睡在冥冥之中,而医者又不能更行其道,让西医的理论搅乱中华传统的医理。中华传统的医理不会,大谈中西医的结合,用什么合?五运六气的运转不会,没有办法说脉理,只能用望闻问,凭经验说病理;诊脉不会,没有办法谈方剂。在《至真要大论》中正是全方位,先说五运六气运转之理,同时又说因五运六气的运转造成的病理。天人相应,天人相应,实际上是说人身中气血的流动是与天地间五运六气运转方法相应,晷刻不差。都是先讲二十四节气与五运六气运转的关系,再讲脉象与五运六气运转的关系,从脉象中讲邪气造成的病理。说得非常清晰。

     比如74篇中(1)天地之气,内作用而病是怎样的。这里说的“内作用”,都是五运六气运转图中的语言。在五运六气运转图中,凡是遇到二十四个节气的中气的时间,五运六气都是下降的,都是以在泉的气论五运六气的运转,在泉的气就是尺脉。在泉的气在天体的下方,为天体内的气位发挥作用。当然还有在节气的时间为“外作用”,是司天的气位发挥作用。在人是寸脉发挥作用。书中告知,天枢之上,天气主,这个“天”,指的是以司天的气为寸脉;天枢之下,地气主,这个“地”,指的是以在泉的气为尺脉。在一个天体中,用緯线分上下。在人体中,用天枢分上下。

六气发生作用的时候是怎样的呢?

厥阴的本气风气在泉,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风作用所胜,为太过,为独盛,地气不明,风化荣秀,阴从阳化,克伤了阴气。

接着再说,在人身中,厥阴经脉风气在泉为尺脉的脉口甚,风气克伤了脾、胃,病洒洒振寒,呻数欠,心里呕,风气满在两胁,饮食不下,嗝咽不通。其它六气为在泉做尺脉的时候,都说的是这样的方法。说完了在泉为“内作用”,再说外作用。

2)天地之气,外作用而病是怎样的呢?这里说的外作用,是司天为寸脉,六气发生作用的时候是怎样的呢?当厥阴的本气风气司天,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风作用所胜,太虚之内埃昏,寒生春,为太过,为独盛,阴从阳化,克伤了阴气。

厥阴经脉的本气风气为寸脉的脉口甚,民病胃脘,当心痛,风气满于上,五运六气说的太虚是肚脐以上,饮食不下,嗝咽不通。上肢风气满,舌头也发硬。其它六气为司天做寸脉的时候,都说的是这样的方法。

以上的(1)、(2)说的都是以司天在泉主事的时间,要确定时令在节气的十五天之内,司天为寸脉太甚;要确定时令在中气的十五天之内,在泉为尺脉太甚。是在两种时间里而克伤了所能克的气,造成的病。

在用六经脉,五脏和六腑论病时,不能用《易经》中的语言,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来说病理。都要用天地间“五色”代表的阴阳五行来说病理。《易经》中用的干支代表的五行与《内经》中用的干支代表的五行,完全是两码事。以《易经》中说的五行干支用来说明《内经》中五运六气运转的干支,都是外行话,用《易经》中五行的干支无法表示出五运六气的运转,无法表示出病理,当然也无法表示出气和血的阴阳。

3)天地之气,在泉的为尺脉,厥阴的本气风胜发生作用,应该弦脉胜,反而是反气燥气涩脉胜。是燥气克伤了在泉主管五运六气运转的气。当然也是邪气伤了尺脉的正气。如果是少阳在泉为尺脉,少阳的本气火胜发生作用,应该浮脉胜,反而是反气寒气沉脉胜。当然也是邪气伤了尺脉的正气。其它六气为在泉做尺脉的时候,都说的是这样的方法。

天地之气,司天的为寸脉,厥阴的本气风胜发生作用,应该弦脉胜,反而是反气燥气涩脉胜。

当少阳司天的为寸脉,少阳的本气火胜发生作用,热化于天,应该浮脉胜,反而是反气寒气沉脉胜。其它六气为司天做寸脉的时候,都说的是这样的方法。

在(3)这一节中说的都是司天的反气胜伤了司天的气,即正当脉口寸脉的真气保护人身的时间,贼气正好克伤了寸脉的真气。同理,正当脉口尺脉的真气保护人身的时间,贼气正好克伤了尺脉的真气。这就是整个《伤寒论》中说的问题。就这么简单的医理。如:太阳的本气寒气在泉的时间,是寒气为正气,为真气护身,这时阴气在外护身,阳在内发挥作用。应该是阳气热气不生,少生少化。人身之外的阳气,不能入身。但是,当巨大的阳气热气正好又从脖子中的风府侵入,必然与流经通过风府足太阳经的寒气相交,成了阴从阳化,损了真气。这就是夺人命的伤寒病。当阴从阳化,伤了足太阳经脉,又伤了脏器时,故“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在《伤寒论》中,在太阳病,脉证并治于本气寒气中,是足太阳经脉在泉为尺脉时,火气入厥阴风形成天火,为枢气位的气胜于尺脉的气,热胜损伤了寒的真气;太阳病,脉证并治于中气少阴热时,是足太阳经脉在泉为尺脉时,又有火气入厥阴中气少阳火,形成更大天火,热胜损伤了热的真气,(正常热气阳气,又来了热气阳气,阳气热气太甚,也是损坏了真的阳气)热气成了更大邪气;太阳病,脉证并治于少阴标气阳气中,(不要忘了在太阳经脉的天、地、人主事的时候,分三种时间,发生作用的有三种气,太阳之上,太阳的标气少阴火主之太阳之上太阳的中气少阴火主之;太阳之上太阳的本气太阳寒气主之)。是足太阳经脉在泉为尺脉时,为浮脉,阴气入太阳前方、左方厥阴风形成阴风,阴气胜,损伤了太阳阳的真气。这都是反气战胜了在泉尺脉的正气成了病。所以叫正伤寒病,“正”是伤了尺脉脉口的真气,叫“正”。伤了上、下关的气,不叫伤了正气。但是在《伤寒论》一书中,也有使尺脉热气更胜的气形成的病,所以《伤寒论》就不全是论伤寒病,还有伤了真气热的病。《伤寒论》实际上只是在讲贼气反气伤害了尺脉或寸脉正气的病。其它六气处于司天,为寸脉,在泉为尺脉的时间,同样也会被贼邪所伤的问题。所以(伤寒论)讲的都是司天前枢气气位伤了尺脉的真气使人形成的病邪。阴气在内,阳气的真气在泉镇守着。阳气在内,阴气的真气在泉发挥作用,使在泉之枢气人迎的气不能胜于在泉尺脉的真气。这就要用五运六气运转的天道来说明阴阳经脉的平衡问题。

在《热论31》中,连气血的流经过程,刺法,调法用四篇文章讲的非常细。他讲述了五运六气的运转,同时,也讲述了寸脉,尺脉代表真气,为寒、热时,反气贼气损伤了真气的过程。所以首先注重的是脉象,而不是方剂的问题。

4)天地之气,六气相胜。在《至真要》里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讲脉与五运六气之间的关系。当讲完了司天,在泉的真气与寸脉,尺脉的直接关系之后。如果寸脉微盛正常,或尺脉微盛正常的时间。再生出了一个与真气一样的胜气。如火司天,风盛于前,或燥盛于前,太阴司天寒盛于前。总之,在节气的时间不是寸脉最盛,中气的时间不是尺脉最盛,而是四间气出现了盛气,即关脉,四人迎脉甚。这叫六气相胜。但是不管何气相胜,都没有损伤真气,这叫寒、热病。这些都是在五运六气的运转的正化中生成的邪气盛。五运六气在正化中生成的邪气,使人身体有病。在《黄帝内经·疟论三十五》中,得病的过程,也做了详细的说明。正气脉虽然正常,但是,阴阳在五步一右迁的相移中,阴阳上下相争,阴阳互相更换。阳交到阴,阴实阴多阳气少,外也寒。当阴交到阳时,阳实阳多阴气少,外为热。都以日气的阴阳论寒、热。所以发热,发烧,发冷,以万年历中一日阴,一日阳,为间气日而重复发冷、或发烧。

如太阳之胜,凝溧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持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傷。这里说的不是太阳寒气司天为寸脉,也不是在泉为尺脉(五辰五戌)主事的时间,而一定是厥阴(为尺脉或寸脉)用事,阳明(为尺脉或寸脉)用事,寒气至当其位,当其时,又不是寒水用事。寒气为冰冷,寒气大胜,阳火不能行的时候,出现了阴阳相战。在诊脉时,一定会诊到人迎关脉的气大于尺脉或寸脉的气,这是关脉人迎的脉象,叫六气相胜。

在人身中只要有邪气侵入了人的六经脉,或侵入人的五脏,都要用医疗的方式治它,而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都是天地间的五运六气在更换位置时,为逆行一个五步一右迁受克的气而自行消除它。

比如:阳明在泉燥气,为涩脉,尺脉正常。少阳胆经的浮脉,为人迎脉相胜在后。首先泄足少阳胆经,补足厥阴肝经的俞。人迎二胜,而足阳明,为涩脉,尺脉正常。太阳膀胱经的沉脉人迎脉相胜在前。首先泄足太阳膀胱经,补足少阴的肾经原。注意,是在足阳明在泉为尺脉正常,而泄气补气的经脉都在足经脉。其它六气相胜方法皆如此。六气相胜,指的是在手经脉司气主事,手经脉寸脉正常,而又出现手经脉的一气相胜。指的是在足经脉司气主事,足经脉的尺脉正常,而又出现了足经脉的一气相胜。

5)天地之气,寒暑燥湿风火,这六种气在动不当位的时候,即五运六气在对化的时间,六气先生成胜气,胜气是病,有胜气,后有复气,复气也是病。在(1)(2)(3)(4)中讲完了各有天时时间的邪气,病情。当脉口之气用事,而脉口的气位有病。当脉口的气位正常,脉口主管的上、下关脉相盛有病。都是气至而有效,见脉如见病。都必须先通过五运六气的运转从而知道十二经脉之所主的病。没有阴阳相移的过程,找不到气走到了哪条经脉,说病论病都是妄说罢了。

但是,在司天的寸脉或在泉的寸脉知道以后,而气来的太晚或太早的时间,脉口的气就失了守,生成的气又不屈伏,胜气至,从而复气也至,大复其胜,主事的气失守。在六气报复的病例中,都是司天的寸脉主事失了守,邪气胜在在泉一方。在泉的尺脉主事失了守,邪气胜在司天一方。出现了先有相胜的气,而后又出现报复的气。书中说,先举其胜为用的气论气,后举气其来的胜气论气。胜气胜,都是虚气先胜。

比如:厥阴的复气胜。是因为居非其位的天空地亡,太阴胜,才会必然产生复气胜。

手厥阴之复:足太阴胜,必然有手厥阴的风气冲克足阳明胃经的冲阳,太阴脾是病,手厥阴心包经也是病,阳明胃也是病。以下同理。

足少阴之复:是手明大肠经胜,足少阴的火气为复气胜冲克了手阳明大肠经的天府。

手太阴的复气:是太阳经寒气先胜,太阴的湿气为复气胜冲克了少阴的肾经的太溪。

足少阳的复气胜:阳明的燥气胜,少阳的火气为复气胜冲克了手太阴经的尺泽。

阳明的复气胜,厥阴的风气先胜:阳明的燥气为复气胜冲克了厥阴肝经的太冲。

太阳的复气胜,手少阳、手少阴的火气胜:太阳的寒气为复气胜冲克了少阴经的神门。

在《至真要》大论中,无论是讲司天气盛,还是讲在泉的气盛;无论是讲司天,在泉的反气胜;无论是讲六气胜;还是讲复气胜。用六种方式,以五运六气的道理为依据,为指导,说明人生的病理,医理,治理。把五运六气与寸脉,尺脉,上、下关脉的关系说得如此详细。而少阴的阴气和少阴火气,在诊脉中的用法也都体现在了这六种方式里。

书中举例总是把少阴做为火来用。一切学习《黄帝内经》的人,都应该明白,少阴何时为火,何时为太阳寒水。“少阴”不像其它的六气,在天、地、人的使用中,本气,为天的气;人气,为中气;地气,为标气。比如阳明:初候时用标气,为阳气;中候时,用人气,中气,为太阴湿气;末候时,用天气,为本气,为燥气。太阳:初候时用标气,为少阴火,为正阳气;中候时,用人气,中气,为少阴火,为正阳气火;末候时,用天气,为本气,为太阳寒气。五气都是以一个节气中的初候,中候,末候的时令定气的用法,五气皆然。

唯有少阴的阴阳,是由少阴居南政年和北政年的南北,东西和上下决定的。少阴也有天,地,人三气。天气的本气为少阴君火,少阴的中气,人气,为太阳寒气,少阴的标气为太阳寒气。所以少阴的中气和标气为少阴的阴的精气。故“君火之下,阴的气承之”。所以说,诊脉时,总是要注意少阴所在的气位。在南政之年,少阴在下,为在泉,为尺脉。在中气初候的时间,少阴为阴寒,为沉脉。故叫天为阳,地为阴。

少阴在中候,和末候的时间,少阴居在泉前,少阴居在泉后,少阴都为阴寒,为沉脉。

在南政年里,少阴居司天之位和在司天前,在司天之后,少阴都是少阴君火,都是浮脉。

在北政年里,少阴在上,为司天,为寸脉。在节气初候的时间,少阴为阴寒,为沉脉。故天为阴,地为阳。

少阴在中候,和末候的时间,少阴居司天前,少阴居司天后,少阴都为阴寒,为沉脉。

在北政年里,少阴在下,居在泉之位和在在泉前,居在泉之后,少阴都是少阴火,都是浮脉。

这就是书中说的,凡是知道的人,诊脉时,“一言而尽,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的道理。

拄其间  锷未残

2019.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