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为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断的实践研究,大胆构建与创新,探索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这 一模式的教学过程是:以现行的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在教师的诱导下,以问题的不断生成,利用教学用具等多媒体进行操作探究;以自主学习、合 作探讨等活动形式来解决;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体验性、建构性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与他人互助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创 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构建的。新课程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创设情景--自主学习--活动探究--合 作建构--拓展应用--总结评价。一、创设情境教师为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心理,根据教材具体内容 和学生特点、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有以下四种基本形式:(一)创设设疑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创设讨论、动手操 作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三)创设争论式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四)创设试误问题情境,优化 学生的思维品质。二、自主学习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凡是学生利用基础、迁移规律能够自学解决 的知识,教师不要多讲,引导学生看书自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容易达到的"阶梯式"提纲,由学生依据提纲个人自学课 程,进行阅读、分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随时记录或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要巡回指导答疑, 并摸清各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况,因材施教。自学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研讨,深化知识,培养学生自学意识、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自我反思, 自我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三、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索创新意识,它包括:自主探究和 互助探究两种形式。(一)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探究活动。可采取 “先诱导后探究”的方式或“边诱导边探究”的方式。教师有目标、有程序、有策略的操作探究,让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探究前、中、后情况的变化 。在操作"自主探究"这一环节时应注意的问题:1、当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告知,而应当诱导鼓励学生换种学具或方法探究;2、 当学生独立探究进展顺利时,诱导学生做出自我调整,深度思考;3、当学生获得初步发现时,诱导学生进行联想,自我反思,自我体验;4、要理 解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二)互助探究互助探究是以小组为单位,为完成共同目标,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型学习方式。本环节生生互 动,师生互动,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师生融合,营造出良好的探索创新氛围。四、合作构建在自主探究、互助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全班 交流研讨,将探究认知成果,转化成全班同学的认知成果。操作这一程序时应注意:1、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完整地、有证据、有条理地介绍自 己在操作活动中探究的教学模型、探究方法以及总结出的规律和形成的科学结论;2、交流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并给予适时的鼓励、点拨、梳理、 指导和提升;3、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学习的主人;4、对于争论不休,僵持不下的问题,教师提出假设,或用教学 用具探究验证,或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等。五、拓展应用实践应用,巩固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能拓展延伸,使学生将所 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练习题要符合以下原则:巩固新知题 组:1、有目的性、典型性、现实性;2、有启发性、灵活性、层次性。(二)拓展延伸题组:1、有变式性、对比性、规律性;2、有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六、总结评价评价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供给学生自己探索新知的各种各样的机会,使学 生评价自己参与学习的意识、行为,审视自己的收获和发展。其评价形式有: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 ,能创造性、探究性地学,在自信和成功中成长。总之,新课程下,采用"自主、互助、学习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