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的哲学体系(下)

 tjboyue 2019-10-14

学界有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体系。其实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完整的哲学体系就是老子的哲学体系。本期请看九剑老师对老子哲学的精彩总结。

总结:

老子的宇宙观

第一段提出了两对哲学范畴,一是“可道之道”和”恒道之道”,可道之道是可通过人对事物的认识,能够表述出来的自然规律,可不断地接近绝对真理,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有限的,是相对的。我们称之为“道理”的东西就是这个“可道之道”。“恒道之道”在宇宙中是绝对的永恒的东西,而人类的认识是有限度的,当我们置身于遥远的星座回望地球时,我们发现,我们赖以生活和繁衍的地球是如此的渺小,只是一个光点,甚至连光点也不是。但人类还是可以感悟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着宇宙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虽然,我们的描述并不准确。

二是“无”与“有”这对哲学范畴。是为描述从同一根源所产生的事物的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命名的。通过对“无”、“有”这对哲学范畴反复抽象的思考,是了解一切宇宙奥秘的必经途径。

“道”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生发展必然性的概括,是对宇宙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

老子的哲学体系(下)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道”是物,不是神(参考《道德经》第二十五段),是由“有物”混合而成,这个“有物”是看不见、听不闻、摸不着的东西,夷、希、微这三者无法精确计量和比较,本来就浑而为一(参考第十四段)。

“道”具有冲和的特质,让宇宙能够和谐、玄同,不至于失序而崩溃。(参考《道德经》第四段)

“道”先天地万物而生。

“道”是独行其是而不改变,不受其他东西所左右。

“道”是循环往复,但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周而复始永远向前。

“道”是相互相成,对立统一的(参考《道德经》第二段)。

“道”是发展变化的,从无形之物变成有形之物,从出生到成长到消亡,复归于无形(参考《道德经》第四十一段和第十六段)。当中,促使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是道的冲和特质所产生的作用。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参考《文子 道原》第二段)。

“道”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参考《道德经》第二十四段)。

“道”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社会当中(参考《道德经》第二十五段)。

老子的认识论

老子是如何悟道的?

《道德经》第一段,“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句的“玄”字,是读懂《道德经》的关键字句之一。很多人对“玄”字的理解是玄妙的,深奥难懂的。作形容词用。“玄”本意是:搓线、编草绳。这里使用,引伸出非直观的、联想的“玄思”意思,作动词用,用现代的词语表述可理解为抽象的,而不是具象的,直线的思维活动。“玄”字上面那一点,本意是新续的草,这里引伸为通过反复的抽象思维产生新的意象。而这样思维活动是了解宇宙万物奥秘的途径,所谓的“众妙之门”。

老子是通过对事物的“望”和“沕”悟出“道”。“望”在这里是察看的意思,对事物表象特征和边际进行察看,“沕”的本意是潜在水里,这里引伸为深入事物内部,找出其规律性。即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对事物“窈呵”、“冥呵”,即对事物深察之,冥想之,让人的思维进入到不为私念所驱使,不为表象所迷惑的境界,经过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思维过程,从而悟出“道”的存在(参考《道德经》第二十一段)。就像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砸中脑袋之后,所产生的观察和思考的过程,原来苹果落地和天体的运行是同一本质的具体不同表现,最终悟出“万有引力”的存在一样。

戳最上面左上角蓝色文字老子大道文化研究关注我们

汉帛书老子乙本对“望”和“沕”的明确记录,对解读《道德经》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道德经》第一段也提及: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 欲也已观其徼。因此,确认“无”,旨在观察万物的内在微妙; 确认“有”,旨在观察万物的外在现象。用“沕”感悟“无”,用“望”观察“有”。

还有,就是观察和思考事物往复的变化,周而复始的过程,找出其规律性(参考《道德经》第十六段),用现代的词语叫做归纳法。另外一种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叫演绎法(逻辑推演)。《道德经》第五十二段:“天 下 有 始 ,以 为 天 下 母。既 得 其 母 ,以 知 其 子。”

《道德经》第十四段: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运用现在懂得的道理,把握驾御现今的事物,就可以知道事物的古始,即事物的基本规律。这种推演法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按古始的基本逻辑推演的,能一以贯之推演出事物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变化,这就是识道的纲纪。

这种认知的规律,是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对事物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概括,从概括到系统化所形成的道理,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是认识一切事物奥秘的途径。

老子的哲学体系(下)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老子的方法论

《道德经》第三段: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很多人把“无为”解作无所作为,实在是大错特错。“无为”有两层含意,首先是循自然规律而办事,是按“无”(事物内在的自然规律)而为之意。《道行经》第二段:“为而弗志”意思是做事不凭主观欲志。其次是,循自然规律办事就好象坐在车和船上一样,不用太费劲就能到达目的地。

《文子。自然》老子曰: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挂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若夫水用舟,沙用镸末(niǎo),泥用輴(chūn),山用樏(léi),夏渎冬陂,因高为山,因下为池,非吾所为也。

意思是老子说:所谓无为,不是说,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可使之流动,卷握起来之后就不可分开,似乎人对客观世界无能为力,不能改造世界,这是误解。所谓无为,是说在办公事时,个人的私志不可以掺入公道,个人嗜欲不可挂上正当手段,循道依法而举事,借用社会各种资源而立功,一切皆要顺自然之势,不容许依主观意志而扭曲自然,事情办成了不自夸,立了功不留个人名。所谓推自然之势,好比遇水用舟行,遇沙用镸末走,遇泥泞用輴过,遇山用樏登,夏季多雨则开渠放水,冬天水枯则筑陂护堤,因地势高耸而为山,因地势低下而为池,这一切皆是得自然之利,各得其便,非我个人所为也。

老子的哲学体系(下)

戳最上面左上角蓝色文字老子大道文化研究关注我们

《道德经》第四十一段:“反”也 者,道 之 动 也; “弱”也 者,道 之 用 也。物极必反,在运用道的方面,要注意保持谦下,慎防物壮则老。

《道德经》第十一段:以车和房子为例,论述“有”、“无”的运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七十一段:祸莫大于无适,无适,近亡吾宝矣。

这一句是告诫人们,循道而为的事情也要做得适度,适是适合、适度、适应的意思。这点很重要,很多人做事的时候往往忘记了适度,在度的把握上出现偏差,走极端。老子认为,无适,近亡吾宝矣。后果非常严重。概括来说,老子认为循道而行就是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是老子的方法论。

老子的哲学体系与中华上古文化一脉相承,是集大成者。据可信的史料记载,老子是人类社会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哲学体系的思想家。以后有新发现另当别论。(全文完)

连续两期的老子哲学体系已经讲完。九剑老师总结出老子一系列的哲学观,并指出老子有可能是人类社会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哲学体系的思想家。下期我们将会有更精彩的内容,欢迎继续关注。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