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老百姓心目的“认祖归宗”,就是希望能够慎终追远、继承先辈的遗志。 文 / 子午 小时候家里没电视,我比较喜欢听广播评书。那时候听的比较多的评书就是《杨家将》系列,很喜欢杨家人保家卫国的侠义故事。 最初的《杨家将》讲的是七郎八虎、穆桂英挂帅,这个系列后来越演译越多,变成了杨家子子孙孙的故事。 杨家七子的父亲杨继业,一代名将,长期镇守雁门关,既勇且谋,屡建战功,人称“杨无敌”;能与士卒共甘苦,为政简易,深得军民爱戴。 雍熙三年金沙滩一役,因为奸臣的陷害,杨继业力战而死,七郎搬救兵惨遭奸臣所害,大郎、二郎、三郎牺牲,四郎和八郎为辽公主所擒而招为驸马,五郎出家为僧,最后生还的仅一个杨六郎。 杨六郎娶了柴郡主,生了杨宗保,杨继业的其他儿子也有个别散落在外的子孙,杨家满门忠烈,才得以延续香火,使得杨家枪法代代相传。 杨家诸人皆是戎马一生,在外弄丢个把孩子是在所难免的。于是,关于《杨家将》后续的故事自然少不得认祖归宗的桥段。 认祖归宗不是简单的寻找血脉上的祖宗,而是要继承杨家祖辈的忠义,去忠君爱民、保家卫国。 做杨家的子孙固然是一件荣光的事情,还能习得杨家枪法。但听完《杨家将》评书和种种后传,你会发现,做杨家的子孙其实是一件挺憋屈的事情,既要冲锋到一线与侵略者搏杀、随时准备牺牲,又要时时提防着朝中投降派奸臣的陷害。说白了,这是一件要求奉献牺牲,还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杨家将》刚开始的故事还能找到历史原型,诸多后传就已经跟真实的历史没多大关系了。但老百姓又总是乐此不疲地将故事不断演绎下去,让这些“吃力不讨好”的杨家后人一代又一代地出来“认祖归宗”。 说白了,这种演绎代表老百姓的一种企盼——企盼清官为民做主,企盼良将为民保境。毕竟,做大宋的子民固然也会遭到种种欺压和不公,但做辽人的奴隶则是更为凄惨的。 所以,老百姓心目的“认祖归宗”,就是希望能够慎终追远、继承先辈的遗志。 直到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杨家才终于出现了一个不肖子孙——杨康。杨康不仅不肯认祖归宗,还认贼作父、助纣为虐,最终惨死。这是金庸在三十多岁的青年时代创作的小说,那时金庸还是个“左青”,尚未右转。《射雕》对杨康最终命运的这种安排也让读者大为解气——叛徒、汉奸必须死! 作为杨家的子孙,不见得能力都很强、一定会成为一代名将,也可能会很平凡,但只要还愿意认祖归宗,还愿意继承祖宗的遗志,老百姓都还会认可你,帮助你一起战胜重重困难,实现最终的目标。 相反,如果像杨康一样背叛祖宗、认贼作父,纵然惨死,也不会得到老百姓的丝毫同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