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以影响中国书法三百年?董其昌和他的对手们

 口袋私塾淘宝用 2019-10-14


在传统书法链条的绵延过程中,推动书法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对先辈的承续与反叛,每一次的突破,亦是对祖代的追根溯源。

无论是王献之提出的“大人宜改体”,还是“宋四家”用“尚意”来突破唐人之“尚法”,又或是赵孟頫以“复古”力矫“尚意”之失,均是如此。“寻找对手”也成为历代书家留名青史的一种途径。

董其昌素有较量古人之心,他要在传承链条当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要成为名家谱系中的一员,他很清楚需要超越谁。

明 董其昌 行书《杂书》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对手一:赵孟頫

毫无疑问,董其昌念念不忘、时时较量的对手,首先是赵孟頫。通过“弱其书”“较其书”“敬其书”三步,董其昌完成了自己进入书法“名人堂”的愿望。

弱其书

赵孟頫书法的笼罩之势绵延至明中叶,是挡在董其昌面前的巨人。董其昌要想超越赵孟頫这位名家谱系中的父辈,当然要找出赵孟頫的弱点,仔细考量他的优劣长短:

赵吴兴受病处者,自余始发其膏肓,在守法不变耳。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

董其昌认为他找准了赵孟頫书法症结的膏肓所在,即为法所缚,守法不知变,少跌宕纵横之势,“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

元 赵孟頫 《种松帖卷》 纸本

吉林省博物馆藏

较其书

既然找出赵孟頫的症结所在,那就要把自己和赵较量一下了:

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

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

与赵孟頫相比较,董其昌觉得自己虽然功力稍逊,但资性过之,赵书熟俗而我书生秀。至于作意求工,非不能也,耻不为也。他对赵孟頫的较量之心简直是寤寐不忘,要时时顺手一击而后快。

元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局部) 纸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董其昌《行楷书千字文》(局部) 纸本

南京博物院藏

敬其书

如果仅仅看到上面的文字,我们或许会认为董其昌自觉已远远超过赵孟頫。其实,在董其昌的心底,还是怀着对这位前辈书家的复杂敬意的:

余年十八岁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

可见,对于赵孟頫的精品力作,董其昌还是颇有惺惺相惜之意。从年轻时目无赵孟頫,到老年方知其妙处,这是董其昌的心里话,表现出他对这个对手的深深敬意。

元 赵孟頫《前赤壁赋》(局部)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意与率意,是赵、董二人最大的区别。这是两个人观念上的差别,而不是二人高下之分的依据。董其昌对赵孟頫的复杂评价,体现出他内心的两面性:一方面得意于自己的率意,另一方面又谴责自己的率意。作意与率意,是每一个成功书家所应具备的能力,正如后人谈及书法往往说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其实,唐人自有唐人之意,宋人自有宋人之法,何尝偏废!

元 赵孟頫《后赤壁赋》(局部)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是距离董其昌最近的名家谱系中人,赵孟頫之反北宋“尚意”,正如董其昌之反赵孟頫“作意”。把赵孟頫当作自己的对手,也是董其昌较量古人、进入书法“名人堂”的必然选择。

对手二:吴门书派

董其昌生活在一个门户林立的时代,不同书法群体间的较量暗涛汹涌。

明代中期以后,书法逐渐摆脱了“台阁体”的统治,活动中心由当时的政权中心北京转移到了经济繁荣的苏南,标志是“吴门书派”的出现,以及董其昌领衔的“云间书派”的继起。

吴门书派

徐有贞

沈周

吴宽

王鏊

祝允明

文徵明

“吴门书派”以苏州为中心产生、发展,经过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王鏊等人传至祝枝山、文徵明才奠定局面。除沈周一生不仕以外,徐、李、吴、王等人皆为当朝权贵。他们或往返苏州与京城之间,或告老还乡后活动于故里,以其显赫的身份和渊博的学识,对苏州后辈施以影响。在书法的追求上,这批人已完全抛弃了明初的台阁体,代表着一股新生的力量。所以作为祝、文的前辈,他们的书法实践和观念对吴门书派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

祝枝山书法十分重视追溯本源,将追溯源头与表达性情结合起来,面目独具,对“吴门书派”及晚明书法影响深远。对于祝枝山的书作精品,董其昌也表达出了应有的尊重:“枝指山人书,吴中多赝本。此书律诗二十首,如绵裹铁,如印印泥,方是本色真虎,非裴将军先射诸彪也。”

元 祝允明 《贾至大明宫早朝诗轴》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祝允明卒后,文徵明又活了33年,弟子甚众,故文徵明对“吴门书派”的影响最大。文徵明于书法服膺赵孟頫,并以此为津梁师法晋、唐。应该说,祝、文等吴门书家由赵孟頫而上溯晋唐,是赵孟頫书学思想的承继和延续,虽各有新树,但大约不离赵孟頫的法乳。

明 文徵明 《草堂十志》(局部)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崛起于晚明书坛之时,“吴门书派”已经没有杰出书家继领风骚,呈江河日下之势。董其昌18岁随莫如忠学书,“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这种对“吴门书派”领袖的揶揄轻视,不仅仅透露出董其昌个人试图超越“吴门书派”的雄心,也是其所在“云间书派”的共同志向。文徵明一生以效仿赵孟頫为目标,“云间书派”书家则从一开始就力图摆脱赵孟頫的笼罩,从而实现对“吴门书派”的超越。吴门、云间两书派之争,既是艺术思想不同所导致的观念冲突,也带着浓重的门户之见。

明 董其昌 《行书七律诗》卷(局部) 纸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

自我革新:云间书派

“云间书派”之称,大约是因陆深所云“国初书法,吾松尝甲天下”而引出。陆深活动于祝、文鼎盛时期,一个“尝”字既道出“吴门书派”的鼎盛之势,“吾松”尚无法与之抗衡,也自信“吾松”底蕴深厚,具备抗衡、超越吴门的可能。稍后,王世贞则在《弇州山人题跋》中明确提出“云间书派”的称谓。

明 陆深《瑞麦赋卷》 (局部)纸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但“云间派”所谓“尝甲天下”的陈璧、“二沈”(沈度、沈粲)等,都是明初台阁体的代表人物,他们虽然名重当世,但在艺术上不足以抗衡吴门,更不入“云间书派”后人董其昌的法眼。此时的“云间书派”和董其昌的“云间书派”只是地域上的重合,在艺术追求上尚不可同日而语。

明 沈度 《敬斋箴》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的老师莫如忠和其子莫是龙,他们推重同乡前辈陆深,不屑于为赵孟頫所限。而“吴门书派”陈陈相因,已成衰落之势。反之,“云间书派”书家已抱负满满。

明 莫是龙《草书七绝诗轴》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年之后的董其昌,书法已享誉朝野,名动海外,他开始营构自己的书法流派。一方面,他极力推重莫氏父子,在评论同乡前辈书家时也着力标举沈度、陆深等人,有着明显的偏爱倾向。另一方面,董其昌追溯自己家乡书法的历史,为自己的“亮相”铺平道路:

吾松书自陆机、陆云,创于右军之前,以后遂不复继响。“二沈”及张南安、陆文裕、莫方伯稍振之,都不甚传世,为吴中文、祝二家所掩耳。文、祝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以空疏无实际。故余书则并去诸君子而自快,不欲争也,以待知书者品之。

晋 陆机 《平复帖》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将家乡书法的历史追溯到西晋的“二陆”(陆机、陆云),可见云间派积淀厚重、历史久远。抬高云间而贬低吴门,虽则以书法之名,实则未脱门户之见,这是云间书家的共同使命。而“并去诸君子而自快”,则是董其昌举起旗帜,站在“云间书派”领袖的位置来抗衡吴门。“不欲争也”,谦谦之词并不能掩盖董其昌超越时流的矜持之心,相反,“以待知书者品之”则真实彰显了他的自信和雄心。

“吴门书派”的崛起稍早于云间书派,在明中期以后影响巨大,一度呈笼罩之势,是“云间书派”书家们的竞争对手。“云间书派”的崛起是以反思、批判“吴门书派”为起点的。在门户林立的晚明社会,超越“吴门书派”是现实门户竞争的必然趋势,也是云间书家的共同艺术志向。

明 董其昌 《王维五言绝句》 绫本

南京博物馆藏

文徵明一生以效仿赵孟頫为目标,对北宋“尚意”书风保持着审慎的距离,这也代表了吴门书派的主流艺术倾向。而“云间书派”书家则广泛取法“宋四家”,从而摆脱赵孟頫的笼罩。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也是为了超越“吴门书派”。

互动时间

董其昌在学书路上给自己设定了想要超越的对手。可以说,他在不断追溯前人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前人的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那么,在你的书法学习过程中,给自己设立的“对手”又有哪些呢欢迎留言,分享你的学书之路。

内容选自《中国美术》2019年第5期

作者:张颖昌(山东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