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精品:文言特殊句式20100122
2019-10-15 | 阅:  转:  |  分享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
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也是此种用法。四、省略句在现代文中,为了表达的简洁,常在句子中省略某
词或某种成分,而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更为普遍,能把省略成份补充出来,也是读懂文章的关键。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2、设题方式:1)判断省略成份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3)选出句式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1、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级)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
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另有固定句式。链接高考:(2007年高考北京卷)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
成也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考查对文言省略句省略内容的理解,这一点和以往并没有根本区别。不同的
是,往年省略句补出的成分不是主语就是宾语,今年补出的内容两个是连词,另两个是代词,分别是主语和宾语。解答这类试题,同样需要对文意的
理解。2006年全国卷翻译题: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链接湖南高考:2004年饮酒于斯亭而乐之。(状语后置)
2005年(1)因乞(之于)李氏以归。??
(省略句?)??(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判断句)2006年奚足以语文事?(疑问句)2
007年从衣文之媵七十人(定语后置)2008年然吏民尤疑其(是因为)不胜(审讯之苦)而自诬。(省略句)第
一课时教学目标:判断各种倒装的类型,并能准确翻译出来。一、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
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称之为倒装。倒装类型:1)、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3)、定语后置4)、主谓倒装(一)、宾语前置(
动宾倒装)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1)、“大王来何操?”(2)、彼
且奚适也?(3)、彼且恶乎待哉(4)、夫晋,何厌之有?(5)、吾实为之,
其又何尤?(6)、“臆!微斯人吾谁与归?”(7)、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8)、奚以知其然也?《逍遥
游》〈庄子〉(介宾倒装)(9)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10)、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提示: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古之人不余欺也(1)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貫女,莫我肯顾。(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3)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4)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示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不知句读,不解惑用“唯(惟)……是……”提宾(唯利是图、惟命是从)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宾语。宋何罪之有?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陈言之务去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练习(06年高考题:)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3分)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D.何故而至此(
选A,此题考了介词宾语前置与动词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
要以状语来理解。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于蓝
取之,于蓝青以孝悌之义申之(二)、状语后置1、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3、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练习(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3)马之千里者。(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5)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6)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契其舟曰(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以“之”或“者”作标志。(三)、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形容词中心词+数量词(定
语)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宾语前置:句读(名词,作宾语)之不知(动词),惑之不解。定语后置句:蚓无爪
牙(名词,中心词)之利(形容词),筋骨之强。⑴甚矣,汝之不惠!(2)快哉此风!(《风赋》)(四)、主谓倒装(强调谓语
)高考真题练习:翻译: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④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注①系援,系,
攀连;援,帮助欲而得之,又何请焉?(2004年高考福建卷)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
,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
,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
政知之。”(2004年高考广东卷)翻译:不识吾子奚以知之?①……者,………也②……者也。③………者,……。④……,……
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二、判断句⑤无判断词,直
接把两个名词放一起⑥……乃/即/则……也⑦…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1)相如素贱人。(2)刘备天下枭雄。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我为赵将。(5)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
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例如:是可忍,孰不可忍?注意点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洪亮吉《治平篇》注意否定判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
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子非我,安知
我不知鱼之乐。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A、灭六国者六国也。B、梁父即楚将项燕C、操虽托名汉
相,其实汉贼也。D、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D翻译划线句子: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
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用“被”表
示。三、被动句……于……。……见(+动)。见……于+对象(受……于)5、而君幸于赵王。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6、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为……所……(或……为所……)7、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9、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无标志1、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B、敬希见谅。C、为仲卿母所遣。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B
献花(0)
+1
(本文系三驾马车19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