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别只盯着血糖,体重可能是“硬道理”!

 营养师糖糖 2019-10-15

据统计,中国目前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全世界每3到4个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来自中国。肥胖与糖尿病两者由于具有共病的机制,因此糖尿病与肥胖常常形影相随,犹如“孪生兄弟”。这两个代谢紊乱疾病都存在胰岛素作用缺陷的特点。

胖子容易得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与肥胖密切相关。据估计约90%的2型糖尿病由过度的肥胖导致。有一种说法是80%的2型糖尿病为肥胖人群。

肥胖人群更容易发生糖尿病,除了体重增加后,需要消耗胰岛素的肌细胞、脂肪细胞的绝对数量增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胰岛素利用率下降。肌细胞、脂肪细胞的胰岛素受体发生功能障碍,使胰岛素不能有效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的利用率下降,这就是所谓的胰岛素抵抗。

肌细胞、脂肪细胞的正常功能,智能要求胰岛细胞增加胰岛素分泌量,以满足肌细胞和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的需要,天长日久,把胰岛细胞累死,发生糖尿病。

01

先胖后瘦——主动还是被动

有一类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差(或者发现较晚),胰岛细胞功能较差,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因此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机体过度摄限贮存在人体内的脂肪以补充热量,所以患者会出现消瘦,从而导致体重有所下降。

这种情况下,体重下降较多较快也可以作为病情进展的一种标志,一般说明患者的病程较长,血糖控制较差,同时胰岛功能损害较重。

此时,应该更加积极的参与治疗,日常做到以下几点:

饮食定时定量、荤素搭配合理,多吃绿叶菜,忌甜、忌盐、 忌腻、忌辣,胖人应逐渐减少食量,通过减重改善胰岛素抵抗;

适度增加锻炼,制订安全的运动计划,运动还 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和 体重;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不熬夜、忌烟酒, 保持心情愉快;经常监测血糖和其他并发症;;坚持规范的药物治疗,一旦血糖控制欠佳, 建议到内分泌专科调整降糖药物。

但是,如果是主动减重,其意义就完全同了。

有研究称: 体重减轻5%就可以对改善糖尿病产生实质性影响。

人们不需要减掉大量体重就可以收到实质性的健康益处。体重减轻10%可以降低:

·30%~40%糖尿病相关死亡

·30%~50%空腹血糖

·15%糖化血红蛋白(A1C)

·1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30%甘油三酯

此外,体重减轻10%可以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升高8%。研究发现,体重即便只减轻5%也可以产生显著的长期益处,如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等。

02

内胖外瘦——内脏脂肪还是皮下脂肪?

外表看起来很瘦,实则腹部脂肪较厚,这意味着内脏脂肪较多,胰腺以及肝脏周围的脂肪堆积,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减退等问题。

日本的一项研究显示,相扑手的体重指数高达56%(一般超过28就属于重度肥胖),但是他们体内的脂肪含量却并不高。专家解释说,相扑手的脂肪堆积不是在体内,而是在皮下。

所以,不要只是看体重指数,还要看体内脂肪含量。比如看身材,腹部较为肥胖的人是苹果型身材,也叫中心型肥胖或者腹型肥胖。

“苹果型”身材的肥胖人群,更要注意控制体重避免得糖尿病,且需针对个人情况,给予适当治疗,才能稳定血糖,避免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出现。台北荣总新陈代谢科主治医师蔡世泽在新书《糖尿病疑惑10大名医解答》中指出,肥胖与糖尿病密切相关。

据统计,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超重或肥胖问题;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只要减重3~5公斤,降糖药的药效就会得到明显提升.

一般情况下,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就可以判断为腹型肥胖了。

03

类型有别——1型还是2型糖友?

1型糖尿病患者多偏“瘦” 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 多尿,体重减轻),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 胰岛素“绝对”不足,常见于青少年。

起病前,患者的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明显下降。只要通 过合理的治疗,1 型糖尿病患者可逐渐“变胖”直至体重正常。

体重平衡与否一般会被看做是血糖控制好坏的成果体现。可以说,过度消瘦和肥胖都是血糖控制不佳的表现。因此,真心希望每一位糖友能够了解这一点,并努力平衡体重并保持健康状态!!

——本文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