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争打的是思想,打的是智慧

 garyhyz 2019-10-15
百年卧薪尝胆,一朝打败赫梯帝国,占领小亚细亚,建立世界第一帝国!要想保住胜利成果,要想迎来永久和平,唯有一条路可走,就是继续向东挺进,只有彻底打败西亚残存的各个势力才能保证永永远远,才有未来的千年帝国!

请看上面这张地图,就是拜占庭帝国建立后所面临的形势。只要拜占庭不再向东挺进,西亚的各个势力就会大举反扑,而大战之后的拜占庭很可能不是西亚的对手,只有“宜将剩勇追穷寇”才能乘胜利之威灭虎狼之心。
伊斯坦布尔地下水宫中的“美杜莎”和“眼泪柱”已经告诉了我们胜利后的拜占庭是如何做的,他们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将战火引向了西亚的腹地,远离了来之不易的小亚细亚。那么,刚刚大战不久后的拜占庭帝国有没有直接面对西亚群狼的实力和胆魄呢?实力和胆魄有没有,决定于思想和智慧,只要有先进的思想和超然的智慧,那就要什么有什么,没有的也能创造出来!正如我们中国在几十年前开发大庆油田时所说的一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早在地中海势力集团攻打小亚细亚之前,克里特岛和古希腊就来到了蛮性横流的古意大利,招募了无数的伊特鲁利亚勇士,正是因为伊特鲁利亚人雄狮般的勇猛才让弱势的拜占庭在小亚细亚一战中取得了胜利。以夷制夷、远交近攻的思想和智慧在小亚细亚的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么,建立帝国之后的拜占庭在继续向东挺进之时又会用谁来克敌制胜呢?这个绝佳的选择对象就是被西亚文明欺压了将近两千年的古伊朗!
古伊朗最早的文明是与苏美尔文明同时期的埃兰文明,今天的伊朗之名就来源于此。那么,为什么后来又有了波斯之名呢?波斯,不是古伊朗人的自称,而是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对古伊朗的称谓,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公元前844年亚述国王沙尔玛纳塞尔三世的史料之中,由此说明拜占庭早在距今3000年至2900年左右就开始称古伊朗为波斯了,有可能比这个时间段更早!因为古希腊的拜占庭从来都是提前布局的,从来都是有准备的,从来都不打无准备之仗!
波斯之名起源于距今3000年左右,至距今1800年前的萨珊王朝时期国名再次改回了埃兰之名,被称为埃兰沙赫尔,意为雅利安人之国。请记住这个时间段,请记住这个年代,这是世界人类文明发展中最关键的年代和时间段!只要有了这个时间段和年代的认识,一切说不清的历史都将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雅利安人》一文中我们曾谈到古老的埃兰苏萨文明是我们中国人开创的文明,但在与同为中国人开创的苏美尔文明的竞争中落于下风,被嘲笑为混血的雅利安人,没有担当宗主国的资格,又不甘愿成为他人的属国,所以在埃兰苏萨文明之后的古伊朗经历了长达将近两千年的忍耐与寂寞,可以说古伊朗就是西亚文明中的另类,从五千多年前一直到今天伊朗从来都没有真正成为西亚文明中的一分子,甚至于可以说是西亚文明的敌手!这个敌手的形成是因为拜占庭的到来,是拜占庭唤醒了沉寂千年的古伊朗,几千年的恩恩怨怨得到了彻底的爆发,成为了拜占庭的得力干将和英勇善战的马前卒!

古伊朗并没有今天这么大的版图,今天的版图都是在波斯时期创建的,拜占庭介入之前的古伊朗只有不到今天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是拜占庭的介入让古伊朗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了称霸西亚的波斯强国!
古伊朗与西亚文明之间的矛盾被拜占庭充分利用,使得大战之后的拜占庭有能力腾出手来剿灭残余的亚述和广袤的阿拉伯半岛地区,以扫清小亚细亚的后顾之危。而强大的古巴比伦则在古伊朗和拜占庭的两面夹击之下成为了瓮中之鳖,灭亡在所难免。

从古意大利的伊特鲁利亚到西亚的古伊朗,拜占庭打的不是实力,也不是国土面积,更不是人数的多少,而是思想和智慧!有了思想和智慧,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实力可以胜利,没有辽阔的国土面积可以稳扎稳打一步步的去扩展,只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就会要什么有什么,就会达到和实现帝国称霸的雄心壮志!
战争只有勇猛是不够的,只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是不行的,没有思想的储备和指引,没有智慧超群的谋略与规划,永远都不可能打胜任何一场战争。因为战争比拼的不是外表的物象,比拼的是思想意志品质和高超的指挥作战才能!看看抗美援朝是怎么打赢的吧,志愿军战士在极其落后的武器装备条件下,不但打赢了美国人和韩国人,还打赢了几十个国家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抗美援朝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个以一国之力打赢全世界的战争!
有思想、无思想,有智慧、无智慧,战争的结果是完全两样的。三千多年前的拜占庭如此,几十年前的抗美援朝也是如此,在坚忍不拔的思想和高超的智慧之下,一切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庞大的军事实力都是扯淡!因为思想和智慧才是战无不胜的真正大杀器!才是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