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年代为什么要改造山水画?为什么有人缺席这场改造?

 摄影姥 2019-10-15

上世纪50年代,在中国画创作领域掀起了“新山水画运动”。

在这场以政党文艺意志为主导的“国画改造运动'中,画家们围绕新山水画的思考和实践,使得山水画彻底和传统山水拉开了距离,完成了新的山水画体系的建构。

山水画改造的目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此时的山水画不进行改造,它将遭到新时代的唾弃,因为传统山水画已不能表现新的时代面貌,或者说它不能体现新中国政权的文艺意志。

所以,这场“新山水画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为新政权服务,贯彻新政权的文艺方针,描述新中国的新气象、新面貌。

这就不仅要求画家用手中的画笔,去描述新中国建设取得的成,以及祖国大好河山,更要求画家自身的思想、立场、价值观等,要与新政权的文艺方针保持一致。

新山水画,如何改造呢?

一、题材表现社会主义建设,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着眼,表现人民主宰自然,而不是画古装人物在自然中徜徉、消极避世。

二、山水画家要深入现实生活,忘掉文人梦想的不切实际世外桃源。

由此,一大批表现社会主义新建设和新农村景象的真山水画纷纷出现。

李可染《家家都在画屏中》

50年代为什么要改造山水画?为什么有人缺席这场改造?

罗铭《西湖》

50年代为什么要改造山水画?为什么有人缺席这场改造?

谢瑞阶《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工程》

50年代为什么要改造山水画?为什么有人缺席这场改造?

刘子久《为祖国寻找资源》

50年代为什么要改造山水画?为什么有人缺席这场改造?

但是,这些作品都还不足以表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面貌,更确切地说是这些绘画式样还是保留了太多文人画的特点,对于“改造”的要求而言并不彻底。

所以又促使了山水画进一步与社会主义建设结合,催生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的山水式样。

新山水画的改造者——

这一方面,黎雄才、关山月、钱松岩、 傅抱石等都做出过切实努力,他们以祖国河山作为背景,气势非凡、磅礴开阔,弥漫热情和理想之光。

钱松岩1963年创作的《常熟田》,便新山水是最成功的代表。

50年代为什么要改造山水画?为什么有人缺席这场改造?

其实,要建立一种新的山水画体系, 并不是简单地深入生活,描绘一种新的事物和对象的过程,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从文化结构上进行一种颠覆性的思考。

画家对于“国画改造”的实践,既是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是画家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参与,以便完成自我意识形态的改造,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如李可染所说“我们画山水画也就是为祖国河山树碑立传,这就是山水画的爱国主义之所在”。

革命圣地山水——

除了以新中国建设为题材外,新政权还要求画家对革命历史的相关题材,进行描述和表达。

于是画家们纷纷去革命圣地体验生活,瞻仰革命圣地如延安、韶山、红岩等,这也就促使了“革命圣地山水”的出现,尤以傅抱石为首金陵画派,和石鲁、赵望云的长安画派为代表。

钱松岩1963年创作的 《红岩》便是“革命圣地山水”的代表。

50年代为什么要改造山水画?为什么有人缺席这场改造?

石鲁的《转战陕北》,该画构思独特,意境深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创作的。

50年代为什么要改造山水画?为什么有人缺席这场改造?

毛泽东诗意山水——

在表现“革命”的新山水样式中,“毛泽东诗意山水”是一种独特山水式样,即以毛泽东诗词描述的意境作为绘画表达的主题,对山水画的样式和内容都是一大突破。

傅抱石是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画家。

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出自毛泽东在1961年作的《七律·答友人》,此幅作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傅抱石的诗意图中具有一种宁静内敛的气质和独特的笔墨意蕴,他以毛泽东的诗句为载体,表达出对于中国画传统与现代的理解,营造出所感知到的情景。

50年代为什么要改造山水画?为什么有人缺席这场改造?

李可染《万山红遍》,他用红色基调表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图景,这在传统山水尤其是文人画山水式样中是难以想象的。

50年代为什么要改造山水画?为什么有人缺席这场改造?

还有傅抱石与关山月合画的《江山如此多娇》

50年代为什么要改造山水画?为什么有人缺席这场改造?

无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圣地的描绘还是对毛泽东诗意的表现,“国画改造”中的山水已和传统山水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可以说彻底摆脱了文人画追求的古意、萧寒、超脱、平淡的意境。

新的山水画体系,在众多艺术家的努力探寻之下建立起来,他们的改造配合新政权的诞生,达到了在艺术领域“再造山河”以展现新气象、新面貌的目的。

新山水改造的缺席者——

然而在这轰轰烈烈“新山水运动”中,也有画家缺席了这场国画改造。如吴湖帆、溥心畲、张大干、黄君璧。

他们依然保留了旧式文人的特征,不论是在绘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体现出一种传统社会的人生价值观。

吴湖帆堪称中国画坛一个保守派的典型,时代变迁,文化更替似乎都与他无关,他也很少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被提及。

他惯于在绘画中追求一种婉约的词意,一种恬静、优雅、缥缈的个人化的意境。

50年代为什么要改造山水画?为什么有人缺席这场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吴湖帆依然保持着这种传统格调,不为时代文化所影响。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着文人式的闲散生活。在任何时期,吴湖帆都停留在自己的文化时空中,逃避着时代变迁。

1949年,溥心畲、张大干、黄君璧三位著名山水画家迁移,被称为“渡海三家”。

他们的目的是前往一个想象中的和谐栖息地,在那里维护习惯的自我。

50年代为什么要改造山水画?为什么有人缺席这场改造?

50年代为什么要改造山水画?为什么有人缺席这场改造?

50年代为什么要改造山水画?为什么有人缺席这场改造?

尽管如此,这场“新山水画运动”是在特殊历史时期意识形态改造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在整个20世纪中国画的现代性之路上,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它的价值和影响也必将伴随着更多的研究不断深入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