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青铜舟
春秋(前770-前476年)
高8厘米,口径13.7厘米
2007年6月17日济邵高速环镇北路工地M2出土
青铜质,子母口,椭圆形腹,寰底,圈足,上腹部饰两个对称的环形钮,腹部饰云雷纹带一周。

商铜爵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口长18.4厘米,宽7.6厘米,高19.5厘米
1966年4月市济源市西官桥河边出土
青铜质地,宽流,沿上有两个菌形柱,垂腹,圜底,底部饰三个对称的刀形足。

春秋铜簠
春秋(前770-前476年)
高18厘米,长29厘米,宽23.5厘米
1992年1月济源市公安局移交
青铜质,器身和器盖形状大小相同,上下对称。器身为斗形,敞口,方沿,斜腹壁,平底,长方形圈足,圈足下饰弧形缺,侧面饰两个对称的兽首形环耳,腹部饰变形兽面纹。

春秋铜鼎
春秋(前770-前476年)
高16 厘米,通宽24.1厘米,口径18.5厘米
1997年济源市卫庄砖厂出土
青铜质,敞口,平沿,弧腹,上腹部饰两个对称的附耳,圜底,底部饰三个对称的兽蹄形足,腹部饰回纹。

铜佛像
明代(1368-1644年)
长11.6厘米,宽7.8厘米,高19厘米
1985年思礼镇涧北村征集
黄铜质,佛像头戴高冠,面目慈祥,身着辔帛,帔帛下垂上折搭于左肘上,双手置于两腿上,结跏趺坐在束腰莲座上。

唐石佛造像碑
唐如意元年(692年)
宽29.5厘米,厚8.5厘米,高42厘米
1980年双桥乡河西村征集
青石质,碑首减底浅雕相互缠绕的二龙图案,碑身雕凿一龛,龛正中浮雕为一阿弥陀像,两侧浮雕站立的二菩萨,阿弥陀像和二菩萨像背后皆线刻火焰形背光。阿弥陀像高肉髻,面部毁损,颈部饰项圈,身着通肩袈裟,衣褶下垂,结跏趺坐于仰覆莲束腰底座上。二菩萨皆高肉髻,面部圆润,眉眼秀美,鼻梁挺直,莲口闭合,颈部饰项圈,一手作愿印,一手自然下垂,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肌肤丰腴,两跣足站立于莲形底座上,其中一菩萨面部毁损。长方形碑座与碑身、碑首连为一体,碑座上阴刻楷书杂篆书碑文,碑文从右到左竖式排列,共10列。碑文内容为“如意元九五佛弟子王師摸□之妻袁敬造阿弥陀像一鋪愿亡者往生净土見存者俱等彼岸 男仁琛女大娘弟□社合家供养”。

石狮
唐代(618-907年)
宽18.8厘米,高36厘米
1991年11月文物管理所移交
砂石质,狮子昂首、张口、犬齿外露,披毛为规则的螺旋纹,颌下胡须下垂,前肢直立,尖趾按地,肌肉发达,后肢蹲坐于长方形底座上。

菩萨像
明代(1368-1644年)
长10厘米,宽7.1厘米,高21厘米
1991年11月文物管理所移交
黄铜质,菩萨头戴花冠,双耳垂饰,颈下戴项圈,并有佩饰垂于胸前。身着帔巾,帔巾下垂上折搭于两肘,左手上曲持一物,右手做禅指状,置于右腿上,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底座上。

汉盘龙砚
汉代(公元前202—220年)
底径17厘米,高11厘米
1991年11月文物管理所移交
此砚为圆形,分砚盖和底座两部分。盖部镂刻四龙,正中为一圆柱,龙头围绕圆柱四周,龙有四足,龙尾盘旋于盖的沿部,龙尾刻火焰纹。盖内正中雕以半球形圆洞,洞外线刻龙纹,沿部为子母口,其底部正中为一凸起平面,下部有椭圆形三足支撑。

明花鸟带柄铜镜
明代(1368-1644年)
直径9.4厘米,柄长9厘米,厚0.5厘米
1981年4月在济源市南街征集
黄铜质,镜作圆形,背面花纹被一周窄弦纹带隔开,内区为孔雀、花草纹,外区为莲花图案,窄平缘,柄部为一置于仰覆莲底座上的扁形花瓶。

汉龙首铜熨斗
汉代(公元前202—220年)
口径13.1厘米,通长30厘米,高3.6厘米
1976年5月南塚出土
该熨斗直口,宽折沿,直腹,平底,长柄,整体呈绿色。

汉博局纹铜镜
汉代(公元前202—220年)
直径11.5厘米,厚0.6厘米
1999年8月25日承留砖厂出土
该镜呈圆形,半球形钮,圆钮座,座外有双线纹方格,栏角饰“三”字纹。主体纹饰图案简化,在规矩纹之旁只有一些点、划、圆珠,用以代表动物图案。主体纹饰外有一周射线纹,宽平缘上由内到外饰锯齿纹一周和弦纹两周。

北宋菱花形缠枝牡丹纹铜镜
北宋(960-1127年)
直径16.1厘米,厚0.6厘米
1992年元月公安局移交
黄铜质,镜作八瓣菱花形,龟形钮,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纹图案,其外为一周连珠纹,和一周乳钉纹。

五铢
汉代(公元前202年—220年)
直径2.5cm
旧藏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对钱币进行了彻底改革,确立五铢钱制度。这些就是汉代的五铢钱。“铢”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因此所谓“五铢”实际上很轻。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铸行时间最长的一种钱币,自西汉武帝元狩五年一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历时730多年。五铢钱奠定了中国圆形方孔的传统,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

开元通宝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直径2.4cm
发掘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开始铸行“开元通宝”钱,从此结束了秦汉以来铸币以重量命名货币的历史,开始了称“宝”货币的新时代,直到古钱退出历史舞台,钱铭一般都称“通宝”、“元宝”、“重宝”等等。我们看到的这些做工精美的钱币就是开元通宝。最初的“开元通宝”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这些开元通宝的钱背铸有月纹,以钱为“宝”,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以货币为财富的思想,明确表示了铜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布币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长5cm 宽3cm
1998年3月在济源市轵城镇轵国故城遗址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出现。先秦时期是我国货币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四大货币体系。这些钱币就是布币,它们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古代货币,形状似铲,出现于春秋早期,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这些为空首布,首部中空,保留着作为工具时安柄的銎,因而得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

扑满
汉代器物(公元前202年—220年)
腹径14cm 底径8.3cm
1998年6月济源市玉川分局交
这件为陶扑满,是汉代的储钱罐,只能存不能取,存满后甩罐取钱,体现了汉代人们的节俭意识,是今天储钱罐的雏形。



贝币
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最小长1.5cm 宽1.1cm 最大长1.9cm 宽1.5cm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牲畜、珠玉等实物货币,到夏代贝币进入流通领域。这些贝币就是我国最早的实物货币。贝币源于海贝,以“朋”为计算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贝币除了货贝等真贝外,还有石贝、蚌贝、骨贝、陶贝等不同质地的仿制贝。货贝主要用作货币,仿制贝则一般为冥币。



陶作坊
汉代(公元前202年—220年)
长22.5cm 宽22.2cm 高6.5cm
2003年5月在济源市沁北电厂五龙口西窑头M10出土
这件陶制粮食加工作坊是风扇车和踏碓的复合体,两者皆置于长方形的底板上。前方为一个杠杆式舂米器,舂米器下方为碓臼,先用踏碓对谷物进行脱壳,去掉皮的糙米可从“天窗”倒入后边的风箱,位于风箱入口的风轮同时转动,轮转风起,米糠被吹向风箱尾部,净米则自然流到底部。风车是利用人造风力,运用杠杆,轮轴等物理原理把风能转化为机械能风力,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而且也节省了人力。陶制“机械化”粮食加工作坊的出土,则说明我国西汉时期的农业生产已具备了一定的机械化水平,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高度发达。


酒具盒及耳杯
汉代(公元前202年—220年)
长27.5cm 宽16cm 高28cm
2003年5月在济源市沁北电厂五龙口西窑头M10出土
这是一件成套的酒具盒。里面摆放的是整齐的耳杯,也叫做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魏晋,是汉人饮酒时用的器具。古人饮酒时以双手拿耳杯,不像今人单手执杯。“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游戏。夏历的三月人们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相聚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举行曲水流觞的游戏,四十二人人饮酒咏诗,所作诗句结成了《兰亭集》,王羲之为该集作《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对弈俑
汉代(公元前202年—220年)
俑高8.8cm 宽8.2cm
2003年5月在济源市沁北电厂五龙口西窑头M10出土
这是一组对弈俑,据专家考证,两位老者下的棋为六博棋。六博又称“陆博”,是一种带有一定赌博性质的棋类游戏。双方各有六枚棋子,六黑六白,又有六根箸,故称为“六博”。六博在汉代非常流行,对博时谁先将对方的枭棋吃掉,谁便获胜。但是自汉代以后,六博棋开始衰落。三国时期六博受到世人的厌弃,隋唐以后逐渐失传。历史上曾经非常盛行的六博为什么会失传呢?原因有多种,主要是因为六博棋后来衍变为靠侥幸取胜、掷骰行赌的用具,自身失去了延续下去的生命力。

百花灯
汉代(公元前202年—220年)
高105cm 最大径58cm 底径36.5cm
旧藏
汉代是我国灯具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大型器物为百花灯,通高131厘米,上下共有十七枝灯盏,形制如同花枝,因而得名百花灯。我们发现,它在作为汉代实用灯具的同时,若是作为随葬品,则象征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昆仑山”。我们来从下往上看,首先最下部是一个覆盆状的底座,这与古籍中对昆仑山的描述相符合,东方朔曾对昆仑山有这样的记载:“昆仑山方广万里,形如覆盆。”在底座上面布满了蛇、羊和犬等,这些动物象征昆仑山上的居民,并且它们都是按照顺时针方向行走,其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文常识“天盘左旋、地道右旋”的道理。中间直立的柱状物为“天柱”,在每段天柱之间的盘形物为“天盘”,总共有三层,分别代表了昆仑山上的三个城池,从下往上依次为:樊桐、玄圃和天庭。《淮南子》记载:“昆仑山上的三个城池是世人眼中的仙境所在,登上第一层城池樊桐,人们就可以长生不老;登上第二层城池玄圃,人们就能呼风唤雨,而昆仑山上的第三层城池天庭,则是上帝居住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就可以成为神仙。”可见昆仑山是凡人一心向往的地方,也是人死后灵魂最理想的归宿。在百花灯的顶端,有一只脖颈高昂、宽翅伸向两侧的大鸟,这是传说中的“希有”,是昆仑山上特有的神鸟,《神异经》记载:“昆仑山有天柱,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这只希有还是东王公和西王母每年约会的桥梁。在上段天柱中间有四条带翅膀的龙,它们是传说中的“应龙”,是昆仑山上甘、河、赤、洋四水之神,应龙是能够主宰天地、呼风唤雨的神物。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把昆仑山随葬到墓葬里呢?其实,在古人的理念里,昆仑山就是理想的象征,是人间向往的仙境,也是人死后灵魂最理想的归宿,所以古人把昆仑山随葬到自己的墓葬里,也就寓意墓主人死后的灵魂能够升入天堂与神仙共乐。百花灯的出现的反映了汉代人们追求“长生” 和“成仙”的心理,也代表了汉代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制陶技术。

铜盉
汉代(公元前202年—220年)
高14cm 口径7.2cm 腹围45.5cm
1973年7月在济源轵城泗涧出土
这尊铜盉是古人用以调酒、温酒的器皿,相当于我们今人所用的酒壶。这尊铜盉造型优雅稳重,是汉代青铜铸器中的佳品。腹侧壶嘴弯曲成鸟首形,上颚可向上翻起,静止时口自合闭,倒酒时口自开启,盖体不离,是为特色。腹部有一中空的龙形柄,龙首向外,即可把持,又美观雅致。腹下是三兽蹄形足,提高了铜盉的重心,望去亭亭玉立。

烧烤炉
汉代(公元前202年—220年)
长22cm 宽12cm 高16.5cm
2003年5月在济源市沁北电厂五龙口西窑头M10出土
看到这件烧烤炉,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人们就已经吃上了烧烤。烧烤炉体为长方形,里面放置木炭,炉的底部有孔隙,炭灰可以随时下泄,上面放置正在烧烤的食材—蝉。今天我们仍然沿用烧烤这种烹饪技术,由此可以看出烧烤作为历史悠久的烹饪方式之一,流传至今而且经久不衰,确实是中华烹饪中的经典。

鱼鸭池
汉代(公元前202年—220年)
长26cm 宽22cm 高12cm
2003年5月在济源市沁北电厂五龙口西窑头M10出土
池塘里有鱼有鸭,一副生态养殖的模式。鱼翔浅底、栩栩如生。鱼是古今常用的食品之一,于古人眼里则具有特殊的含义。古人认为,鱼龙同属,能预吉凶,应祥瑞,有的颇似今之鲢鱼,有的像鲤鱼,有的类似黄花鱼,有的则酷似今日十分珍稀的中华鲟鱼。

宰兽俑
汉代(公元前202年—220年)
宽16cm 高15cm
2003年5月在济源市沁北电厂五龙口西窑头M10出土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宰杀野兽的场景,一只野兽四蹄朝天,被固定在支架上,一个身穿短衣,头戴平顶帽的屠夫,身体前倾,趴在兽的大腿内侧的皮肤上,腮帮鼓起,正尽力从破皮处向身体内吹气。野兽的腹部圆鼓绷紧,而屠夫的脚边还卧着一只洋洋得意的狗,它正享用着主人赐予的一块肉呢。这血醒的场面,不由使我们想起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也不乏有这样宰杀牲畜的场景,吹气是为了更好地刮下野兽的毛。

宋鸭纹三彩枕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长30.5cm 宽14.1cm 高14.2cm
1986年6月在济源市克井镇小庄村出土
宋鸭纹三彩枕纹饰主题活泼生动,采用了以鸭子为主题的可爱造型。纹饰线条流畅,釉面莹润,整体给人以明快之感。鸭纹三彩枕是宋三彩的代表。与唐三彩相比,宋三彩以生活用具为主,装饰技法较唐三彩也更为丰富,有划简花、印花、模印、堆塑和贴花等,纹饰多花卉乌禽、人物及波浪纹等,风格清秀典雅。

“五子登科”铜镜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直径30cm
1984年5月在济源市宋庄村出土
镜的背面镌刻了四个大字“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本为中国民间的一则谚语。话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所以说人们把五子登科携刻在铜镜上作为吉祥图案,也是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的美好愿望。

双鱼带柄铜镜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直径9.6cm 柄长8.3cm
1981年4月在济源市留村出土
双鱼铜镜,以浪花及水草纹饰为衬托,双鱼体态生动活泼、写实,充分体现了双鱼在水中畅游的情景。这种带柄铜镜的出现,使人们第一次可以将铜镜拿在手里来照面,改变了中国古镜一直以来必须悬而用之、架而用之的传统使用方法。

三彩钵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高14.5cm 口径11cm
1991年11月在济源市肿瘤医院出土
此钵为鼓腹、圜底,器身施黄、绿、褐三彩釉料,釉流淌未至底部,整个器物近似一个半球体。三彩陶器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朝。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而三彩陶器中由以唐三彩最具代表性。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是专指三种颜色。唐三彩由于吸水性好,因此实用性较差,主要用作随葬品。

佛像石龛
武周(公元690年—公元705年)
高42cm 宽29cm 厚8.5cm
1984年5月在济源双桥区西马蓬出土
该石龛用青石雕成。龛楣为半圆形,阴刻花鸟图案,龛下刻阿弥陀佛像,着通衣袈裟,结跏趺坐于复莲束腰须弥座上。旁为两弟子侍立。三者皆有桃形背光,内层为莲花纹饰,龛下为长方形基座,上刻阴文“如意元和年九月五日佛弟子主师摸口亡妻敬造阿弥陀佛像一铺愿亡者往生净土见存者俱登彼岸男仁琛女大娘第×礼合家供养”。这类佛像石龛所代表的的用途和意义,在后世不断的出土中,考古专家还在进一步地考证。

瑞兽葡萄镜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直径14.5cm
1979年2月在济源市坡头留庄出土
兽钮,一圈凸棱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有六个姿态各异的瑞兽攀援在葡萄蔓枝之间,外区葡萄的枝蔓叶实和飞禽、蜂蝶相间,边缘纹饰流云纹。这是唐代铜镜中最富有魅力的图案之一。瑞兽葡萄镜是唐代最具特色的新镜类,从史籍来看,葡萄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国引种成功的,当时的丝织物上就出现了葡萄花纹。唐代瑞兽葡萄镜的出现表明了当时已大量种植葡萄并盛行以其饰纹,手工艺匠人们把汉代铜镜流行的瑞兽纹饰与葡萄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的规矩格局,创造出了活泼、开放、富于变化和具有神秘色彩的装饰图案,从而揭开了唐代铜镜以花鸟为主题纹饰的序幕。

玉简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长17.5cm 宽8cm 厚1.6cm
2003年7月在济源市济渎庙龙池出土
玉简就是玉质的简札,为帝王封禅、诏诰所用的文书。玉简镌刻文字内容“大宋嗣天子……三七人开启同天金录道场……水府投送金龙玉简愿神愿仙三元同存九府水帝……奏上闻,九天谨诣,水府金龙驿传,熙宁元年太岁戊申四月……”从它镌刻的内容来看,这块玉简是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宋神宗赵顼登基之后,派遣钦差大臣诏告济水神时投送的。在此次祭祀活动中,官方专门开启了“金录道场”向神灵祈愿,并在济水源头投入了金龙玉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