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道虚篇(14)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5

2019年6月11日,星期二,农历己亥年【猪年】五月初九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之论衡卷第七——道虚篇第二十四(十四)

《论衡》│道虚篇(14)

【原文之十四】

世无得道之效,而有有寿之人。世见长寿之人,学道为仙,逾百不死,共谓之仙矣。何以明之?如武帝之时,有李少君以祠灶辟谷却老方见上,上尊重之。少君匿其年及所生长,常自谓七十,而能使物却老。其游以方遍诸侯,无妻。人闻其能使物及不老,更馈遗之,常余钱金衣食。人皆以为不治产业饶给,又不知其何许人,愈争事之。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尝从武安侯饮,座中有年九十余者,少君乃言其王父游射处。老人为儿时,从父识其处,一座尽惊。少君见上,上有古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五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一宫尽惊,以为少君数百岁人也。久之,少君病死。今世所谓得道之人,李少君之类也。少君死于人中,人见其尸,故知少君性寿之人也。如少君处山林之中,入绝迹之野,独病死于岩石之间,尸为虎狼狐狸之食,则世复以为真仙去矣。

【拙解】

世间并无得道之验,而有长寿之人。世人见长寿之人,学道求仙,逾百岁而未死,就都称之为仙。何以证明?如汉武帝之时,有位李少君凭借祭祠灶神辟谷绝食不老之术求见汉武帝,汉武帝尊重他。李少君隐瞒其年龄及其生长之地,常自称七十岁,可以使物不老。他以其方术遍访诸侯游说,没有娶妻。世人听说他能够使物不老,纷纷馈送他东西,故而他经常金钱衣食有余。人们都以为他不需产业就很富足,又不知他是什么样的人,愈发争先为其做事。李少君凭借不错的方术,善于巧妙应对并神奇言中。曾陪伴武安侯饮酒,在座有年逾九十的人,李少君便说出他祖父曾经游猎的地方。老人在儿时,跟随其父认识那个地方,在座者尽皆惊奇。李少君拜皇上,皇上有一件古铜器,问李少君。李少君说:“这件铜器是齐桓公十五年存放在柏寝台的。”后来查验铜器上的铭文,果然是齐桓公的铜器,宫内所有人尽皆惊奇,以为李少君已是数百岁的人。很久之后,李少君病死。如今世人所说的得道之人,就如李少君之类。李少君死于人世之中,人们见过其尸身,故而知道李少君是长寿之人。如果李少君身处山林之中,进入人烟绝迹的荒野,独自病死于岩石之间,尸身被虎狼狐狸所食,则世人又会以为他真的成仙而去了。

【小议】

汉时的李少君,实为高人,而非“真人”。凭借其见多识广,且具口舌之能,竟“游以方遍诸侯”,使“人闻其能使物及不老,更馈遗之,常余钱金衣食”。这是一种本事,一种生存之道,但绝非“成仙”或寿“数百岁”之道。古时,“世好传虚”尤甚,而能质疑者甚少。以讹传讹,久之,便将肉身凡胎的人传成了“仙”、传成了“神”。放之今日,每有一个消息出来,媒体平台质疑声一片,“神”、“仙”未现真身即现了原形。当然,有一些人是很喜欢古老的神话传说的,也无可厚非,毕竟很多神话故事是美好的,令人神往的。有人提出过疑问,为什么外国有各种宗教信仰,而中国却没有。我对宗教不甚了解,不敢多言,但从各种渠道中得知,信仰不同宗教、崇信不同神主的外国,近些年却一直战争不断。是他们信奉的不同的神让他们相互争斗吗?他们在争什么呢?好像有点儿扯远了。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