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卷│非韩篇第二十九(5)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5

2019年7月19日,星期五,农历己亥年【猪年】六月十七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第十卷——非韩篇第二十九(5)

《论衡》第十卷│非韩篇第二十九(5)

【原文之五】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一功特然,不可常行,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案秦之强,肯为此乎?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不胜,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魏有法度,秦必不畏,犹童子操刃,孟贲不避也。其尊士式贤者之闾,非徒童子修礼尽敬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夫敬贤,弱国之法度,力少之强助也。谓之非法度之功,如何?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即召张子房而取策,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高祖见之,心消意诅,太子遂安。使韩子为吕后议,进不过强谏,退不过劲力。以此自安,取诛之道也,岂徒易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字词】

1、皓:(hào)本意指太阳出来时天地光明的样子,引申为白。特指须发皆白的老人。

【拙解】

评论者有人说:“魏文侯路经街巷以扶轼表达对段干木的敬重,秦兵因此不再攻打魏国,并非法制之功;一种功效需对特殊情况有用,不可以经常实行,虽然对保全国家有益,但不是重要的。”法制之功,是指什么呢?养三军兵士,明确赏罚法令,严明法制严谨施刑,富国强兵,此为法制。经查秦国非常强大,能因他国行法制而放弃其灭六国之志吗?六国灭亡,皆灭亡于秦国军队。六国军队不是不精锐,兵士的勇力并非不强,然而却战秦不胜,以至被破军亡国,这是因为国家强弱不同,实力不同,虽然明确实行法制,又有何益?假使童子违背孟贲之意,孟贲发怒,童子持刀与孟贲对战,童子必不会胜,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发怒,而童子却对其以礼相敬,孟贲或许不忍加害。秦国与魏国,如同孟贲与童子一般。魏国实施法制,秦国必定不会畏惧,犹如童子持刀,孟贲不会躲避一样。魏文侯路经街巷以扶轼表达对贤士的敬重,不只是如童子那样的以礼相敬。力量小则修德,兵力强则发威。秦国依靠其强大兵力,威武无不胜,能退兵还国,不犯魏国之境,是敬重段干木之德操,尊崇魏文侯之礼义。敬重贤者,是弱国之法,力量小能得强力相助。称之并非法制之功,如何?汉高祖拟议欲废掉太子,吕后担忧,立刻召张子房商量对策,张子房教太子以恭敬之礼迎请四位受高祖敬重的白发老者并厚礼相待,汉高祖见了,便打消了废除太子的心意,于是太子之位得以安稳。假使韩非子为吕后献策,上策不过是极力谏言,政策不过就是武力相抗。以此来求得太子之位安稳,实际是采用了终将被诛杀之法,岂只是丢掉太子之位!太子以恭敬之礼厚待四位受高祖敬重的白发老者以消除高祖欲废太子之念,犹如魏文侯路经街巷以扶轼表达对段干木的敬重,退却了秦国强大的军队一样。

【小议】

秦国欲称霸诸侯,一统天下,六国中相对强大的魏国便成了秦国的首要目标。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屡犯魏境,魏国多次战败,割地求和。当时的张仪献策与秦王,如若过早将魏国逼入绝境,势必会使魏国上下同仇敌忾,激发起意想不到的反抗决心,同时,也会使其他五国对秦心生忌惮,再次出现六国联手抗秦的局面。秦王采纳了张仪的策略,退兵不再攻打魏国,不仅归还了一部分侵占的魏国领土,还将秦公子质于魏,魏国君臣竟然对秦王感恩不尽,完全放松了对秦国的警惕,也不再寻求“六国合纵”抗秦。由此可见,所谓的“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之说,近乎荒谬。

历史上,确有汉高祖欲废太子刘盈的事。当时,汉高祖刘邦认为太子刘盈性格软弱,再加上宠妾戚姬经常在身边哭诉劝其废太子,高祖渐生废太子之念,并在朝堂廷议。众大臣中,很多人力挺太子,几次廷议均无果。此事被吕后得知,甚是忧虑,便召见开国重臣张良商议。张良献策,请“四皓”出山以保太子之位。一日,高祖在宫中设宴,见有四位须眉皆白的老者侍立太子身后,询问得知,这四位竟是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位高人,分别是苏州太湖甪里先生周术、河南商丘东园公唐秉、湖北通城绮里季吴实和浙江宁波夏黄公崔广。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商山四皓!高祖惊异,早知这四位隐居高人,自己多年求之不得,如今竟与太子相伴。再问,四人皆说:“陛下身边能人众多,无需我等。听闻太子仁孝知礼,敬重人才,且需有人辅佐,故而前来。”高祖闻之,慨叹太子有这四人辅佐,羽翼已成,从此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相传,张良请来的“四皓”,其实是请人假扮的,并非是真的商山四皓。高祖打消废太子之念,到底是因为太子“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呢?还是高祖得知太子有“四皓”辅佐不再怀疑他的能力呢?好像后者更接近真实。

王充用上面两个例子“非韩”,似乎有些牵强。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