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一卷│答佞篇第三十三(13)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5

《论衡》第十一卷│答佞篇第三十三(13)

【原文之十三】

问曰:“佞人养名作高,有诸?”曰:佞人食利专权,不养名作高。贪权据凡,则高名自立矣。称于小人,不行于君子。何则?利义相伐,正邪相反。义动君子,利动小人。佞人贪利名之显,君子不安下则身危。举世为佞者,皆以祸众,不能养其身,安能养其名?上世列传弃宗养身,违利赴名,竹帛所载,伯成子高委国而耕,於陵子辞位灌园,近世兰陵王仲子、东都昔庐君阳,寝位久病,不应上征,可谓养名矣。夫不以道进,必不以道出身;不以义止,必不以义立名。佞人怀贪利之心,轻祸重身,倾死为僇矣,何名之养?义废德坏,操行随辱,何云作高?

《论衡》第十一卷│答佞篇第三十三(13)

《论衡》第十一卷│答佞篇第三十三(13)

【字词】

1、僇:(lù)侮辱

【拙解】

有人问:“佞人培养名声以抬高自己,有这样的事吗?”我说:佞人谋取私利专求权势,不培养名声以抬高自己。贪权力据要位,则高位名声自然可得。此种行为为小人常赞,君子却无此行。为何?利与义相矛盾,正与邪相反。义可为君子所动,利则为小人所动。佞人若既贪利又声名显赫,那么君王会觉不安臣子身将受危。世上的佞人,皆因祸终,若其身尚不能保,怎能培养其声名?上古传书记载弃尊而保身,弃利而求名,有竹简帛书相传,伯成子高弃国事而从耕,陈仲子拒官位而宁愿浇园,近代有兰陵的王良、东郡的昔庐君阳,久托病以拒官职,不应君王征召,这可以称作培养名声。能不因道义为官,必不会为道义而献身;不因道义辞官,必不会以道义树立名声。佞人怀有贪利之心,轻视后患只重身利,至死获辱,何谈培养名声?废道义毁德操,操行随其身而辱没,何谈抬高自己?

【小议】

从古至今,圣也好,贤也罢,甚或谗者、佞人,无不重其声名。圣贤重其声名,是为洁其身;谗、佞亦重其声名,却是为谋私利。但史上传书中所载某些人的某些事,未必如书中所赞的是为重其声名,其实或是因看清了时势辞官避祸,亦或是看破红尘再无涉官之心而避世幽居。浸淫官场久矣,有人声名利益皆丰,便思颐养天年;有人见多倾轧争斗,便思退隐避祸;有人心志难酬,心怀厌世再无仕途眷恋。当然,人各有志,且各怀心事。圣贤常得身后赞,谗佞亦受身后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