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把外来的驳壳枪,从民国战到八十年代,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

 崤山老乔 2019-10-15

如果说要评选一把中国近代历史上出境率最高的手枪,说是驳壳枪,大家一定不会有什么意见。这一把枪是中国近代以来装备过的各种五花八门的轻武器中装备数量最大、接受程度最高、最让群众家喻户晓的一种武器,在中国拍摄的民国时期电视剧中绝对会出现的必备品。

但实际上在中国军队中这支枪一直服役到了20世纪80年代,让很多人大呼意外,这只老枪竟然用了这么久?其实直到现在该枪都还有相应的改型,供一些枪支爱好者使用,那么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只老枪。

驳壳枪,正式名称是C-96毛瑟军用手枪。是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的一支半自动手枪。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一般在中国也称为匣子枪,其实这只是驳壳枪的一个外号。

不同型号的驳壳枪有着不同的绰号:除了按弹容量喊二十响以外,按枪管长度喊的有长苗盒子、头号盒子、二号盒子、三号盒子;按握把大小喊的有头把盒子、二把盒子、三把盒子;按机匣外形喊的有大镜面匣子、大肚匣子、旁开门盒子;按发射方式喊的有快慢机、德国造、连枪……

这些名字都是中国民众赋予它们的,实际上驳壳枪从1896年生产出来之后,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盒子炮为止,除了中国,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采用驳壳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

各国军队不采用驳壳枪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首先由于工艺比较复杂,生产难度大,导致该枪价格太高,下面这张图片显示了各个款式的价格,其中6发基本款22.65美元,贵的连英美等国都没办法装备。

而比价格更尴尬的是定位问题,当手枪尺寸太大,当冲锋枪射速和弹匣容量又不够,西方军队武器装备又比较齐全,不需要这款定位不清晰的武器。最重要的是由于子弹装药过大,导致全自动射击时大部分强壮的欧洲男人未经训练都无法做到精准射击,使得驳壳枪成为了鸡肋一样的存在。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驳壳枪会同当时相当有名、但后来默默无闻的柯尔特M1900之流一样归于沉寂是它的必然结果。然而西方不亮东方亮,给驳壳枪真正被使用者所喜爱的是在中国,让这把枪焕发了第二春。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驳壳枪作为手枪则不在此列,而且由于购置不起大量冲锋枪等单兵速射武器,但驳壳枪在加装了枪盒之后立马变成了一把小冲锋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冲锋枪等速射武器,再加上驳壳枪威力大、外形巨大而带来的天然威慑力,因此驳壳枪那些在欧洲战场上的缺点反而在中国成为了优点,驳壳枪立刻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而对于最影响使用的枪口上跳问题,中国人想出了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枪口上跳难题,而且将它转化为全自动速射的扫射优势。那就是枪手右手持握驳壳枪,将枪机扳至速射档,手心向上举枪,伸向左前方,扣动扳机,枪口的上跳作用使驳壳枪从枪手左前方扫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举枪时从右前方扫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枪时完全相反。这真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

这些驳壳枪在正规军中,一般作为连、排一级指挥员或高级军官的警卫员的战斗手枪使用。在游击队和武工队等民间武装中也多有装备,被认为是“世界特种部队始祖”的红军手枪队便是以驳壳枪为主要武器的。

后来统计,毛瑟C-96型驳壳枪一共就生产了大概100万支,其中60%到70%都被出口了,除了极少一部分出口到了苏俄,剩下大约有50%到60%的驳壳枪都被卖到了中国。除了这批原装进口的驳壳枪,国内各路军阀开办的兵工厂,诸如汉阳、太原、沈阳、天津、长沙等兵工企业甚至各军、各师修械所都在仿造驳壳枪,截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根据概略统计大约有100万支以上的驳壳枪在中国大陆流通使用,成为近代中国装备数量最高、群众知晓度最高的明星轻武器。

建国之后,我们的武器装备统一制式之后,驳壳枪逐渐退出了正规军,其成为了公安干警手中的武器。而在七十年代解放军研发了一款80式战斗手枪,可能是出于历史上的“驳壳枪情结”吧,80式手枪的外形和原理都接近驳壳枪,用现在的话来说颇有一种复古的味道,但80式不再适合当时的情况,最后生产了几百把之后就不了了之了。

自此之后,驳壳枪在中国就只出现在了博物馆和荧幕上,成为一种别样的精神图腾。而在国外,在一些武器收藏家手里,他们对驳壳枪进行了改造,在枪的外面用上工程塑料,再涂上时髦的卡其色,再装上皮轨使其可以安装手电、激光指示器等各种战术附件,外形看起来十分炫酷,老枪新改也是别有一番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