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科学和共情能力是自我的修炼

 昵称535749 2019-10-15

19小时前

没有沟通这回事。只有两种事情:“成功的误解”和“不成功的误解”。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百亿研究所”(ID:yibaiyiyanjiusuo),作者 wang'yi,36氪经授权发布。

关键词:企业文化、新经济、新文明、共情、非暴力沟通、高压力

投资是信息量极其丰富、阅人无数的工作。思维方式的高度和深度,导致看事物和看人的眼光非常挑剔,而与之相悖的能力是融入与世的对话科学。

这不仅取决于高智商、正确的思考方式、职业水准,更重要的是共情能力。尤其是在遇到相左的意见之时,彻底排除偏见的对话是一种比投资更高的能力。

01.拆解谈话的科学

所有的对话、讨论都会产生一个#内容#,而谈话中对内容的解读大致可拆分为两类:

一类是情绪话语,吐槽和感叹;

一类是理性分析,加情绪性的评判。

第一类情绪语言里的吐槽可以是诙谐、幽默,也可以是讽刺、反语。而感叹则是诸如悲伤、震惊、激动等等。

第二类的评判或是归纳,或是演绎。

对话中比起精确的用词,更重要的是语境,也就是承前启后的中心思想和逻辑关系。

而比语境更重要的,是#语言面积#

什么叫语言面积?

语言面积涵盖了语境上下文,但又不仅指上下文,还涵盖了表达者的隐含含义和背景内容。

假设说话者是A,接话者是B(AB角色往往跟随对话随时切换),那么A表达了一个意思(面积A),B 给予反馈(面积B),通过对比两者的大小,即可评判沟通的有效反馈程度与打击力度。

—— 一百亿研究所

当然评判沟通程度良好与否的是语言面积,而尺度的拿捏则取决于A、B的熟悉度和沟通技巧熟练度。

如果说话者A的意思面积大,而接话者B的反馈面积小,这个交流必然有错层。而如果B反馈的是小面积且有否定含义,这个语境错层就有攻击的意味了。

(除非B反馈的是小面积且肯定,比如“太棒了”之类的赞扬,那么这类无特指的小面积,也会让A很高兴。)

仔细想想,这样的错层,在我们的日常对话中几乎占据了90%以上,错层导致不匹配的结果是情绪不爽,表达不精确,沟通不高效等等问题。

大部分没有受过职业训练的人的沟通,变的漫无目的毫无效率,甚至无法把一个意思、一件事说清说透。愈多#语气助词#,而无实意。当然,除非在你需要的时候。

难怪南怀瑾先生曾说到:

人类的言语三十年一变,后来十二年一变。……古人晓得言语一二十年一遍……把文字变成系统,一万年以后读了书,和一万年以前的人交流对话,没有时间、空间的距离。这就是中国的文字!

而以我看,最近七八年自从移动互联网爆棚之后的新经济时代,是三个月、三周一变了。以B站为首的出现的新兴人类语言,666、到硬核、朋克……暴赞,小朋友只用情绪发泄造句,接下来能有文学造诣的屈指可数了。

摘录南师讲话核心一段,体会一下:

对话科学和共情能力是自我的修炼

言语统一、文字统一的重要性。

对话科学和共情能力是自我的修炼

为什么中国文化宝贵?

因为中国文字的象形、文言文的凝练,长久可保存涵义不走形,世世代代拥有撬开宝藏的钥匙。而如果任由语言随意发展,丢失了文字钥匙,更别说寻找宝藏了。

文字是怎么系统性来的?

古人知道知道语言会变化,把语言变成文字,系统性的东西。

说回来,现实生活中除了开会等正式场合,一般不是接话者B不认真反馈,就是A不拿住中心思想,被B跑偏带不回来。但就连很多企业开会也往往是低效浪费的。

问题就在于AB沟通的语言面积错层。

语言面积图示如下:

对话科学和共情能力是自我的修炼

但如果说A和B一定有一个主责任方是谁呢?我认为是接话者B是有绝大多数责任的。为什么!?

A有两种可能情景,表达清晰或不清晰;不清晰可能是无意的,可能是故意下坑的。

而接话者B,对于A面积应该给予适当回应,一般来说面积>=A是最舒服的,也就是针对A的话题面积进行反馈继而延展。

还有一种特殊情景:除非B是领导、特殊上级身份、或B只想故意隐藏不答的场景。

作为一个成熟的接话者B - > 对于不清晰的A表达,不管是无意还是故意,都应该破解到清晰的意图为止。这样就会避免语义不清的对答,被A下坑,或者AB不清后演变成攻击,从一个小误会变成一个大误会。

一个完整的AB对话沟通回合图示如下:

对话科学和共情能力是自我的修炼

所有对话的对象涵盖了合作伙伴、上下级、朋友、家人、长辈,以及在某些特长上亦师亦友的朋友等等,都应有不同的对话、回复语境。其中需要分关系远近来定。

02.新经济时代,新对话礼仪亟需重整。

互联网年代,组织结构的打破、再造,层级扁平化,称谓和互动礼仪也出现了不可名状的混乱现象。

首先,人人都是CEO,人人都是总。

不管是初出茅庐的小朋友,毫无学识的社群江湖头子,还是皮包有限公司;只论社会名片,动辄某某总,分不清楚谁是谁。

对某一个领域A要向B请教,也不掂量自己的位置。说话极其随便。这些都是没有分寸的表现。背后的重要问题就是在于文化的断层。

教育如果纯粹以利益、商业为目标,无怪乎不看重学问,不尊重有学之士。

还有移动互联网的微信中常用表情包,用得过了没大没小,用得少了太拘谨,也是需要共情才能把握。

那么称谓应该根据什么来?回复应该怎么才合乎礼貌不失分寸?这可能是新经济时代下中国文明办、教育局,也值得好好深思的课题。

系统性梳理一些适合互联网时代的场景,得出一套新经济称谓和对话礼仪,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明之事。

03.对话是可以训练的

我们的教育体系教授了非常多的知识,却唯独缺失了身为一个人,在N种场景、面对N种角色关系下应如何说话、表达?以至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多了很多沟通的毒瘤。

说话即是洒扫应对,是思维成熟、礼仪成熟的表现。

而对话是可以刻意训练的。

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1960年出品了一门课程#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写NVC)一词的中译,又称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

最早,这门非暴力沟通是代为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学校项目提供纠纷调解和人际交流技巧培训,而后60余年至今全球各地开展了非常多#非暴力沟通#的培训。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希望帮助人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将爱自然流露。

对话科学和共情能力是自我的修炼

如果我们的教育可以及早重视起对话的培养,把语文课、思想课和礼仪融会贯通,普及到每一个老百姓,那么中国人的幸福感一定会获得巨大的提升,中国也一定会少了很多不幸的家庭、误会的同事关系、亲人的伤害、友人的分裂。

对话科学和共情能力是自我的修炼

不过,可千万不要误会,#非暴力沟通#不是让你不分是非包庇罪恶。一些微商、区块链圈#你好我好大家好#,兄弟抱团取暖的氛围反而让人彻底失去了独立思辨的能力。在是非大义上,应有的分寸是不可被一些懦弱的假慈悲和认知不清而含糊的。

04.对话的科学是对自我的要求

说出来的话是结果,在说话之前是一个人起心动念。所以说话是技术,但说话好的核心是#修心#为要。

对话的修炼不一定和职业成就绝对相关,但却会让自己向完善的人格路上更进一步。

对话科学和共情能力是自我的修炼

很多大佬也不乏公开演讲的车祸现场,细思极恐,也许都是自峙在某一领域达到巅峰了,飘飘然时恰恰最缺乏共情心理,也是对自己没要求的表现。

如早年著作励志文《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李笑来和后来币圈里公然割韭菜李笑来,作为一个人的良知都全然无存,那已经是灵魂的不忍直视了。

碰壁很多,但懂得处处磨练心性,长久了自然而然就会提升一个人的气质,这就是一个人的#内在底色#。

05.语言所指是有面积的

前面说到#语言面积#,和字数无关,和谈话内容有关。

如果A、B面积有错层,再加上情绪的渲染,身份角色的错位,那就是误会放大加杠杆的开始!

举个例子,关于语言面积错层:

【朋友A】David说:“最近盯了下大盘,感觉对盘感走势有了些心得。”

【朋友B】Frank说:“看大盘没意义,研究企业才是正道。”

这两个人都没错吧?

就事实而言是都没错。可惜,对话不是那么简单。说话说话,一定是有个对象叫对话。有说话对象,就需要照顾到对方的语言习惯,说话背景,接受能力。

我们看看这个对话的问题在哪呢?

问题就在【朋友A】David说的这句话#语言面积#很大:盯了下大盘,不代表他对企业没有研究。

而【朋友B】没有领略到一个大的面积,而是直接针对A的一个面积上的点回复,再加上“没意义”——作为否定性的结论,就变成了攻击的意味。

这种情况在老少咸宜,男女通用,就连你去听听有些为人长辈一辈子对话(吵架)的能力也还停留在幼稚园阶段。

那为什么Frank这么回,Frank如何得出David看大盘没意义的结论?

首先,说出这句话语言习惯反映出Frank自身的背景和偏好。他看重企业研究,所以他不认为看大盘重要。

但如果这句话的接话者是一个大盘趋势论者,那么自然会接的很顺。可能会这么说:“很不错啊!有什么感觉?”或者“不错!多看看练习自然很好”。

第二,Frank自己看不看大盘呢?也看。但为什么Frank要否定David呢?David如果是和Frank一样也看企业,只是#最近开始看大盘#,结合看企业呢?

B为何攻击A?

第一,往往因为对于了解整个事实后的否定。这无话可说,是价值观的不一致。

第二,接话者B其实没有了解到全盘事实,而因为B由于自我的偏好习惯,潜意识认为A是那样的带入,忽略了A背后整体的语境进行反馈,这样的反馈往往是看着很酷实则粗暴的。

所以说话是很复杂的。复杂在这类大面积,就在一句简单的对话中粗暴的回击中被忽略了,变成了一句友尽的谈话终结者。

06.改善对话需要基于熟悉度的反馈,更需要共情和精准采集

如果对话者A和B的熟悉度更深:如上段Frank更熟悉David的背景就不会贸然出口,导致对话演变成一个粗暴型沟通。

然而,完美的沟通看似是遥不可及了,因为在一场较为随意聊天的有限篇幅中,作为对话者A总不可能表达完所有的背景涵义。所以,要达成这样看来良好的沟通,似乎又要取决于对话者A和接话者B两者的熟悉度了。

而在大部分非熟悉沟通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处理呢?

最妥善的处理方法是接话者B需要更多共情:

1)给一个更大的口子询问,以确认A、B两者有同一个语言面积。

2)或先认同再抛出自己的观点,以确认AB两者有同一个语言面积。如果A说不是,那么B可知道A的语言面积有多大。

3)或更精准的反问,以表达清楚A到底指的是什么。

以上方法都旨在得出一个语言面积的确认,也就是确认对话AB两者是想说的对同一个内容。比如如果A说,#我就是一个大盘趋势论者,看什么企业#,这时B才能进行直接的回馈。

还有一个例子,关于身份错层:

Betty说:“最近我有一个好项目,你帮我出出主意好吗?

Nick听完项目介绍说:“这什么模式啊,不要浪费时间了!”

两人友尽

这是身份错层的不同。因为Betty和Nick是好朋友,平时不聊工作。

当下这句话者Betty正在创业的热头,是以好朋友的身份求助,Nick是以跳脱了好朋友的身份切换为职业投资人的身份回复的。一头冷水浇下去,也没有足够的解释,自然让Betty心头只有一个委屈和窝火。

别说亲密关系之间的吵架了!这样的例子在平时聊天语境无处不在。

新经济时代,一切以极速、高效为目标,人们的思考波浪越来越短,缺少耐心;当语言变为网上打字受到篇幅的限制,更容易触发误会。

难怪宗萨仁波切说,人类的沟通大部分都是误会。

对话科学和共情能力是自我的修炼

没有沟通这回事。只有两种事情:#成功的误解#和#不成功的误解#。当你有#不成功的误解#时,你拥有一段美好时光。只有当这种理解不起作用时,你才会开心。

——宗萨仁波切

多么智慧!而我们所要努力的只是尽量成为前者:#成功的误解#

结尾:

身处投资、咨询、创业成功都是高智力、高压力的活动。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我想目的都是要成就幸福人生。不论何种职业都是先做人,再学艺。

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的磕碰、摩擦,但仍然不应该为此收回沟通的热情,而是反思如何精准、又不失感情,充满共情能力的去达到沟通的目的。要想取得好的沟通效果,共情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