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怎样教得清楚明白——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课堂实践与思考

 zyhzypzyb 2019-10-15

“数学课: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课:模模糊糊一大片。”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语文教师教材研读不够,把握不住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这里抓一下,那里抓一下,于是变成“一大片”;二是因为以往的语文教材本身存在着目标不清晰的情况。名师、骨干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解读和学生学情来确定个性化的目标和要点,而普通的一线老师,特别是上岗没多久的年轻教师就会感到迷茫,或随心所欲,或把课文内容当成唯一的教学目标,或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思想品德课,于是变得“模模糊糊”。

统编版教材在“教什么”“学什么”方面有清晰的目标。教材将基本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知识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并体现在每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成为语文学习的要素。二年级上册的“语文要素”主要体现在课后习题中,课后的每一道练习题都独具匠心地围绕本课训练要素设计,为一线老师备课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另外,课文中的“吐泡泡”“语文园地”等地方也提示了课文和单元的语文要素,备课时应特别注意。

长沙市岳麓区使用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已经两年,如何把语文课上得清楚明白,“眉毛是眉毛,眼睛是眼睛”?针对两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问题与对策如下:

一、识字教学方法需要灵活运用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更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中之重。二上教材共8个单元,识字内容分布在每个单元里:第1单元是“集中识字”,其他生字分布于7个单元的24篇课文和8个《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里。

有老师认为,第1单元和“识字加油站”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而24篇课文中的生字则都要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随文识字”要求把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是最重要的识字方法。但是如果不根据具体课文、具体情况生硬地教学,则也会产生不少问题。比如有一个老师教学《寒号鸟》中这个句子:

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师:北风怒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寒号鸟哀号的语气。(指名读)

师:这位同学一边读还一边打哆嗦,读出了寒号鸟当时的情况,读得真好!

师: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这时,寒号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礼物。(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哀”)

师:来,跟老师一起读“哀,哀,哀,哀号的哀”。

学生刚刚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情境,而随文识字“哀”又把学生从情境中拉出来,让人感觉不舒服。

一位老师在教学《葡萄沟》的时候,灵活运用“相对集中”的识字方法,效果很好。

片段一:

出示词语:种葡萄  葡萄干 好客  水分

1.男生读拼音,女生读词语。

2.有没有同学拥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发现了红色生字里的秘密?他们都是——多音字。既然是多音字,它一定还有不同读音。(出示:种子 干活  好人   分数,学生齐读)

3.看来难不倒聪明的你们,难度加大,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请男生读第一种读音,女生读第二种读音。

片段二:

1.出示句子,齐读:“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2.这绿色的凉棚下坐着几个有趣的生字,和它们打声招呼吧!(出示词语:山坡   梯田  枝叶  搭起  凉棚)我们来玩个回音游戏,老师读拼音,女生读词语,男生跟读。

3.为什么老师说它们是有趣的生字呀?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形声字)比如说:枝叶的枝,左右结构木字旁,左边木字是形旁,告诉我们枝与树木有关,右边“支”字代表读音,是声旁,我们称这样的字为形声字。

4. 刚刚我们就是利用形声字的方法记住了枝叶的“枝”字,其实凉棚的“棚”、梯田的“梯”、搭起的“搭”、山坡的“坡”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记住。和你的同桌试着说说这几个生字的形旁和声旁。

“片段一”把本课的多音字放在一起学习,效果不错。而把有共同特征的生字放在一起“集中识字”,这也是课后习题第一题的要求。“片段二”是“随文识字”,这些生字都出现在第2自然段的前面两个句子中,同时它也可以说是小范围的“集中识字”,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规律“形声字”,所以放在一起进行归类学习。

识字方法多种多样,集中识字、随文识字、归类识字、字理识字、生活识字、查字典识字……老师们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二、朗读要求不要随意拔高

不少老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时,都会写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阅读二上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课后习题的第一题一般都会提出朗读的要求,但大多都只说“朗读课文”,并没明确提出“有感情”的要求。直到二年级下册课文《一匹出色的马》后才提出“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才是二年级上册的朗读要求。

二年级上册怎样指导学生朗读,有如下建议:

1.把握教材要求,落实训练目标。

二年级上册教材课后习题中对学生提出朗读要求,大多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熟读成诵,是“读流畅”的关键。部分课文有具体要求,比如《葡萄沟》课后要求读准多音字,这是对于读准确提出具体要求;《风娃娃》课后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先猜一猜,再和同学交流”,这里提出了朗读的一种方法;《雪孩子》课后提出了尝试着学习“默读”的方法;《雾在哪里》要求“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小蝌蚪找妈妈》《寒号鸟》《狐狸分奶酪》等课文后面提出“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是为将来“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

2.范读课文,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范读课文”看似简单,其实还真不简单。不少老师在备课、教学设计上花很多工夫,但是课前老师自己读课文舍不得多花时间,即使教学中有“范读”这一环节,也只是临时拿起书“走过场”。于永正、贾志敏等老一辈教学名师在上课前都是反复朗读课文,直到能够背诵。也就是说,真正要做好“范读”,老师在课前一定要反复练习,只有反复练习,读熟读好,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才能悟出独特的教学设计。

语文老师在低年级孩子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他们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实践证明,老师的字写得好,他们班孩子的字一般也写得好;老师朗读能力强,他们班孩子的朗读能力就强。一年级是孩子的启蒙年级,老师的“范读”对孩子的影响也许是一辈子。

3.既要“书声琅琅”,也要防止“滥竽充数”。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班上齐读课文时书声琅琅、整整齐齐,回家后却读得结结巴巴、吞吞吐吐。课堂上,老师说:“谁来读这段话?”有些孩子马上举手,跃跃欲试;有些孩子却从不举手,老师一般也不会点他的名字。即使某一次老师点了他的名字,让他朗读,当他站起来结结巴巴读的时候,老师就说:“谁来帮助他?”这个同学就这样混过去了。以至于某些学生直到毕业,还没在大庭广众下单独朗读过一段话。

所以,除了齐读、点名读之外,小组开火车分段读课文的方式也值得提倡。一组学生中,即使某个学生读不好,老师也要给他时间,一句句带读,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给他以具体指导。相信一段时间后,那个学生会有明显进步。

4.激发兴趣,丰富朗读方式。

如果朗读方式太过单一,学生会有烦躁的心理。在学生读准确、读流畅的基础上,丰富朗读方式,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为将来“读出感情”打下基础。比如,朗读课文《妈妈睡了》,可以在朗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妈妈的温柔;朗读课文《我是什么》,可以指导学生朗读时配上动作,感受我在空中旅行的位置,在池子里睡觉的样子,在小溪里散步时的悠闲……朗读课文《场景歌》《树之歌》等,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拍掌,感受儿歌的琅琅上口,读出儿歌的节奏;朗读《寒号鸟》,除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还可以演一演这个故事。

三、词语积累和运用值得重视

个别老师认为,只有古代诗词文章值得学生去积累和背诵,现代文大多谈不上经典,没有必要去积累和背诵。小学生写话和习作,只要把他们想说的写下来,就是“天性之文 ”“禀赋之文 ”“随心所欲之文”,积累和运用现成的词语,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儿童的天性。

吴忠豪教授在《第八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发言》中指出:“孩子的语言大多是大白话,用的是最简单的词语,说的是最简单的句子。语文课应该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学生从低水平语言逐步转化成较高水平的语言,从大白话式的语言逐步转变成比较高雅的语言。”丰富语言经验积累,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而且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

二上教材重视词语的积累,主要体现在以下内容中:

“附表”中设置有“词语表”,“词语表”中的词语都是课文中第一次出现的词语,由会写字构成,具有积累的价值。这个“附表”,语文老师不得忽略。

课后练习设置“读一读,记一记”栏目,运用多种扩词方式,让学生积累词语。比如《小蝌蚪找妈妈》扩展了含有“袋、迎、塘”的词语;《田家四季歌》拓展积累农事活动的词语;《妈妈睡了》扩展描写“眼睛”和“头发”的词语……

“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积累词语。

“语文园地三”还专门安排了“展示台”,通过示范告诉学生积累词语的方法,强化积累意识,通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养成在阅读中积累词句的习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这是词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二上教材的课后习题中有很多这样的练习,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要只是把这些习题简单看做是学习课文后的补充练习,而应该围绕这些内容做教学设计,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课后第三题:“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这一题让学生积累有新鲜感的动词,学会准确运用动词;《场景歌》课后第二题:“说一说,看谁说得多”,让学生积累和运用“量词”;《黄山奇石》课后第三题:“读一读,选几个词语说说某处景物”,就是让学生将积累的词语运用到口头表达之中。

四、构建综合性、实践性的“语用”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种学习是“综合性”“实践性”的。统编教材就是围绕这一方向编写,我们的教学也应朝着这一方向前进。

1.授之以“渔”,再示以“渔场”。

“渔”是教学生方法,“渔场”是给学生以实践的场地。课文《大禹治水》的第1自然段上面有一个“泡泡”:“联系下文,我知道了‘泛滥’的意思。”这里告诉学生一个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下文理解词语。学生知道了这个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运用这个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老师就可以把他们带到一个个“渔场”,让他们用学会的方法去“捕鱼”。

比如:“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疏导”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下文就可以明白:“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还比如,课文最后写道:“……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安居乐业”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触类旁通,既然有“联系下文理解词语”,是不是就有“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呢?是的,这里就可以联系上文理解“安居乐业”:“……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

以上两个案例是利用课文内容,让学生到实践的“渔场”里去“渔”。让学生熟练掌握这项本领,还可以引导学生到课外阅读的“大海”里去“捕鱼”。

2.用好教材,培养复述能力。

“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围绕这一要求,形式多样,循序渐进,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

这些课后练习题,有的训练学生根据关键词语的提示复述大意,有的训练学生根据提示讲故事,有的训练学生根据具体物品的提示讲述场景,有的训练学生利用表示人物神态动作的词语表演故事。用好这些课后练习题,通过复述课文或场景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初次见到这样训练内容的时候,有老师走入这样的误区:分析讲解课文内容的时间过多,给学生复述讲故事的时间太少,一堂课往往只留下最后的两三分钟,学生还没有准备好就点名回答,复述环节只是意思意思,一两个学生举手站起来练习,就代表全班学生都练习过了,实际上大多学生都成了看客。针对这些现象,有如下建议:精讲多练,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再展示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复述和评价;有条件时开展专题活动,比如“故事大会”“课本剧”等,让“语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得以落实。

3.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统编教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后习题中可以见到不少这样的内容,请看下面的表格:

这些课后习题有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识字,拓展知识;有的仿照课文内容,联系生活说话;有的联系生活,用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说明道理;有的联系生活谈体会……

徐轶先生在《守正创新,特色鲜明》一文中指出:“教材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语文要素的呈现,为了避免单调枯燥,就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作为老师,我们也要努力构建综合性、实践性的“语用”课堂。

(作者单位:长沙市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19年10月B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