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祁阳浯溪摩崖石刻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19-10-15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自行拍摄,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闲居武昌樊口的诗人元结出任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他乘轻舟溯湘江而上,行至祁阳县境,但见湘江对岸清溪流淌,怪石嶙峋。元结大爱其山水胜异而流连忘返,心血来潮之下便将此地“据为己有”,并以吾+氵自创“浯”字,给这条小溪取名浯溪。其实呢,“浯”这个字至少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已出现了,只是元结当时无从知悉,咱还是不要坏了兴头,就让他享受这方山水带给他的创造灵感吧!元结的创造也还不止于此,他还给溪边的高台取名“峿台”,在上面建个亭子取名“吾(外面加一个广字,打不出来)亭”,嘿,还真是给占全了。
图1:浯溪门票——这一视角一般游人不易看到

此后千余年间,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浯溪之地因缘际会,成为湘南文脉荟萃之地,其历史之厚重,非我一篇小文可表。如今的浯溪是祁阳最著名的旅游景点(4A级),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既行旅至此,我当然不会错过。湘江南岸,似是祁阳县开发新城,一片楼盘拔地而起,我也是住在这边,可想而知,浯溪一带恐再也不复古时之空灵。十一期间,游人不少,一时喧嚣不已,雅俗共赏,倘若元结泉下有知,或许也是喜忧参半。
 图2:浯溪景区正门
图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

祁阳近代出了陶铸这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县城中便有挺多地方以陶铸命名。在浯溪景区内,陶铸的影响力也不遑多让,进门正对的广场中矗立着陶铸铜像,从侧方向南绕进去则是陶铸纪念馆,这两者大概占了景区的小半壁江山。景区取名浯溪碑林,纪念馆前确实有一排陶铸的墨宝以碑文呈现,至于古人的手笔,则大多是在江畔以摩崖石刻的形式传承下来,所以窃以为,文保命名的浯溪摩崖石刻其实更为贴切些,只是不如“碑林”直白上口吧。
图4:陶铸铜像
图5:浯溪摩崖石刻

元结于763-771年这一时期先后在附近的道州、容州任职,769年辞官后便回到他心心念的浯溪闲居下来。其实元结也并不仅仅是一位淡泊名利的风流文人,他还是中唐的一位名臣,多有勋绩,《新唐书》中也是列传记载的。至于浯溪最早的出现摩崖石刻,自是出于元结的手笔。江边有一面材质良好平滑完整的石壁,元结想起了他写于十年前安史之乱即将平定之际的一篇旧作——《大唐中兴颂》,决意“刊此颂焉,于千万年”。于是他请好友颜真卿书就,再请匠人刻石,此般天造地设,后人赞之为“石、文、字”三绝。历朝历代来此瞻仰的名人骚客络绎不绝,亦多有在旁“附和”者,此地摩崖之风绵延千百年,方有如今所见之盛况。
图6:元结、颜真卿塑像
图7:《大唐中兴颂》局部

山崖中段以《大唐中兴颂》为中心的一片石刻为浯溪摩崖的精华,外部加装有玻璃保护,短期当无虞。此处自宋代起就建有“三绝亭”,古建早已毁去,如今仍有水泥建筑仿其制,登上二层即可近距离观摩仔细,但拍照的角度却不太好。至于两侧的一些,有些则已风化严重,恐不久后遗迹将灭失矣。我对书法一道实属一窍不通,在摩崖石刻的观赏层面,最终流为走马观花,这是先天不足的遗憾。遂再登临峿台,俯瞰湘江,宛如一条玉带,此情此景,却也心旷神怡。
图8:登临峿台
图9:俯瞰湘江

浯溪摩崖的始祖——《大唐中兴颂》镌刻于大历六年(771年),此时的颜真卿“罢抚州刺史回京”,他是千里迢迢专程绕路祁阳拜访元结时写就,还是两人之间另有别的渠道往来联系,如今已是不得而知。这一年,也是元结生命的尾声,一年后,奉召进京的元结在长安的一家旅馆中孤独病逝,永远告别了他所钟爱的浯溪。如今随着地貌的改变,千年流淌的浯溪已是残喘的涓涓细流,在一块大石之旁静静汇入湘江,仿佛无声诉说着它和它“主人”的往事。而我站在这千古名篇、国之瑰宝面前,先贤的往事和遗韵同样引人遐思……
图10:浯溪汇入湘江处



                       静思斋 于岳
                      2019年10月15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