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日忆旧

 老域 2019-10-15

不太寒冷的初冬是最适合忆旧的时候。

我对老陆说,我去看过陆秉心了,他在芦墟敬老院。今年91岁了。他的记忆力很好。

我问老陆,你们家族与陆家桥的陆氏有没有关系?老陆说,没有。我们家的祖上是陈思村的。曾祖是做棉花核换油的小本生意的(这种生意好像不在三百六十行之内吧),很艰苦。曾祖有两个儿子,大的学木工,修船;小的就是老陆的祖父,学堪舆,就是看风水的。祖父没读过书,但是他很聪明,师傅教一点,自己也很认真,所以能看堪舆方面的书。属于自学成才吧。老陆看到过祖父写的毛笔字,馆阁体,工工整整的,非常漂亮。祖父在当地小有名气,生意很不错。他与陆映澄是好朋友,陆映澄叫祖父从陈思村搬出来,在莘塔大浜里陆家祠堂旁边送了一块地基给他,算是归宗认祖。陆映澄又叫祖父把小孩送到他们家里去读书,于是,老陆的父亲就和陆映澄的儿子成了同学。

陆映澄后来到了芦墟,开了陆泰丰米行,发了家。陆映澄的学问很好,他写的《分湖百咏》收在柳亚子编的《分湖诗钞》里。陆映澄把陆家祖先的牌位放在杨公祠里,遭到柳亚子强烈反对。陆映澄就把柳亚子告到了国民党省政府。此事闹得很大。

我昨天打了个电话给老陆,老陆告诉我,前两天,有人来找他写对联,是送给岳父的,那个人的岳父是个退休的老教授。老陆便花了点时间动脑筋,做了一副对联,做得比较满意。他说,明天下午来找我。

今天吃过中饭,他就来了。手里拎着一只纸袋子,笑眯眯地走了进来。他把写好的一幅字拿给我,用行书写的,是一首唐朝诗人韩翃的《寒食》。本想叫他写一首他自己的作品,他说不要了。这幅字是上次山左名闲托我的。

山左名闲的祖上一百年前在陆家桥住过。曾祖凌昌焕长期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直到抗战爆发,才到西塘女儿家避难。1947年逝世。

据陆秉心说,凌昌焕家弟兄姐妹较多,老大不知叫什么名字,老二叫明之,老三叫文之(即凌昌焕),老四叫幼云。

老陆的父亲在芦墟开过诊所,凌幼云送的一副对联挂在店里,老陆说,字写得很好,不记得什么内容了。我告诉老陆,凌幼云在芦墟教过书。陆秉心结婚时,他做证婚人。他还写过一个扇面,送给陆秉心。

昨天,山左名闲又发了几条小纸条给我,说凌昌焕的幼女排行第四,名闲的父亲称她四伯伯。她在上海长宁区某学校教书,当过校长。名闲曾见过她。

他还说,陆家桥已经没有凌姓人了。“当年曾祖一支是居住在芦墟的,也不是一直在陆家桥的。”

我告诉山左名闲,老陆的字写好了。是一首唐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仿佛看到了唐朝的一幅画,东风,柳絮,轻烟,汉宫,还有几个春游的少女,像梦一样的景色。

请老陆在他的诗集上签了名,盖一个章:“吴江陆氏”。本来想下午寄出的,但来不及了,只好明天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