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淘金”盐碱地

 WAERTER 2019-10-15
时间:2018-01-26 07:55来源:白城日报
70后相聚,经常忆起儿时蔚蓝的天空,蛙鸣鸟叫的稻田,一碗香喷喷的米饭,遂想找一块未曾被现代工业气息触碰过的清新天空和洁净土地,种出儿时味道的稻米,重温儿时的回忆,再现儿时妈妈煮饭的味道……

      70后相聚,经常忆起儿时蔚蓝的天空,蛙鸣鸟叫的稻田,一碗香喷喷的米饭,遂想找一块未曾被现代工业气息触碰过的清新天空和洁净土地,种出儿时味道的稻米,重温儿时的回忆,再现儿时妈妈煮饭的味道……这个梦想,在吉林省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公司董事长潘修强的推动下,如今正在大安市海坨乡三业村变成现实。

      “吉林省西部地区有近300万公顷的盐碱地,仅大安市海坨乡三业村就有10000多亩,盐碱地号称土地‘癌症’,它的危害是可溶性盐类过高,导致表层土壤盐渍化加剧,使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甚至使土地变成废弃地不能利用……”作为企业老总,谈起盐碱地治理,潘修强更像个治学严谨的业内专家。

      大安市海坨乡三业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外出打工者较多……这一切,触动了牡丹江市企业家潘修强的心,他希望能为大安的老百姓做点什么,于是动员自己的同学——留美多年的刘新博士,让他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创业之路。

      2016年,他们在大安市海坨乡三业村投入700万元购买盐碱地,陆续投入改造资金2000多万元,开展了盐碱地改良试验,利用先进的技术团队研发了适合盐碱地和有机农业的高科技智慧农业,完善了互联网+农业体系,实现了盐碱地改造,水稻种植的全程可追溯,达到了数字化农场、信息化农事、科学排产、产品追溯、农资消耗跟踪、库存ERP系统、全程远程环境监控、全程远程视频监控,实现了生态有机绿色种植。

      经过两年多调研,潘修强发现:耕种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50岁以下农民基本都不再耕种土地,多数选择外出打工,所以要想事业发展,就要改变农村劳动力结构。经深思熟虑,他们打破以往只有农民才来耕种的传统思维模式,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耕种。为此研发了新农云系统,直观显示田地里所有数据,这样就可以对水稻“对症下药”。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个系统,大家足不出户,通过电脑就可以解决田地预防,给排水、施药、施肥等问题。

      稻田养鸭、河蟹除草……一年的水稻示范种植,立体的田间养殖显现“带动效应”:以稻治碱,不仅能大幅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而且对盐碱地改良项目起到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2017年种植的2000亩有机水稻,最高产量达到了12000斤/公顷。

      稻田风光好,米香惹人醉。盐碱地改良项目,带动更多的村民不出村参与农耕,年创造就业价值600多万元,使附近村屯200余户村民从中受益。留守儿童少了,村民腰包鼓了,一家老少团聚了,脸上笑容有了……万顷盐碱地嬗变成沃野良田,让农民真真切切受到益处。这片多年未曾耕种的土地,正升腾着崭新的希望。(翟劲涛 郭悦)

(责任编辑:新闻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