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8日,西安解放第8天。 西安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派军事代表赵忠池接管了西北大学,著名教育学家江隆基,以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讲话…… 从此,西北大学等当时仅有的几所高校,有若火种,为三秦大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燃起希望之光! 70年间,伴随着轰轰烈烈的高校西迁,新校设立,合并大潮,以及蓬勃发展的民办教育,不断深入的“校地合作”……陕西高等教育一路走来,孜孜奉献,培养高知学子不计其数。 他们激扬青春,在此度过难忘的象牙塔时光,而后奔赴祖国各地,成为新中国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70年回眸,一部不朽的史诗篇章! 01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初步整合,陕西高校形成“三驾马车”的局面——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 三校总面积7.6万平方米,在校学生2272人。仅有藏书17万册,期刊2.7万余册。 这一时期的陕西,还难言高教大省,全国排名仅第15位。 ▲西北大学历史沿革(部分) 图片来源:西北大学官网 此后,从综合大学和老解放区高等干部学校中,分设或新建专门学院,成为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式。 譬如,1953年西北大学的俄文系、俄文专修科和兰州大学俄文系以及中共西北局党校俄文班合并组建了西北俄文专科学校。 1955年,是陕西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国务院确定“交大西迁”。 图片来源:西安交通大学供图 作为西迁教授金精的女儿,金沙曼犹记举家踏上西迁列车的那天。 硬卧车厢下铺里,一边是妈妈抱着不满周岁的二妹,一边是祖奶奶搂着4岁的大妹。 彼时,金沙曼祖奶奶已经年逾80,因为孙子金精需跟随交通大学迁往西安,其毅然一同前往。举家搬迁前曾经征求她的意见,祖奶奶回答:“哪的黄土不埋人!” 陕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正是由诸如金精教授——这些饱含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鼎力推动。 1958-1968年交通大学校门 图片来源: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 1956年,东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西北工学院,以及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建筑类专业,迁到西安合并组建成立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并于当年招生1042人。 此类院系调整、迁建,使得陕西高等教育发展迅猛。 1956年,陕西的高等学校由4所发展到13所,在校学生由2272人发展到22333人,增加了近9倍,由全国第15位跃居全国第7位。 此时的陕西,已经成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02 若以盖高楼类比,上述阶段可谓陕西高教的筑基期。接下来,“大厦”主体将会竣工。 1957年,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正式成立西北工业大学。放眼全国,拥有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的高校,时至今日,也只有西工大一所。 彼时,全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各行各业奋勇争先,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亦是如此。 1958年,陕西新办或改建11所高校,西安公路学院、西安石油学院、西安矿业学院、延安大学、汉中大学、西安政法学院等高校均发轫于此。 图片来源:长庆小天微信公众号 同是这一年,西安俄文专科学校亦改办为西安外语学院。而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陕西又新建或改建西安邮电学院、陕西科技大学、渭南师范学院等12所高等院校。 陕西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此时已初露峥嵘。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一时期,陕西高等教育的发展,除了国家的物质投入,更仰仗诸如彭康、江隆基、张伯声、辛树帜、朱显谟等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的奉献。 带领交通大学西迁的彭康,自不必说。“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已经深深镌刻在陕西高校的发展史上。 西北农学院大门 图片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官网 而被领袖评价为“辛辛苦苦,独树一帜”的农学家辛树帜,则凭借着自己的报国情怀和学术造诣,对解放后西北农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时,西北农学院,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师资不足,许多重要课程无法开展。 辛树帜到校后,先后吸引了一批批知名专家教授来校任教任职。 辛树帜 图片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官网 数学专家管竹,电工专家康清,水利专家蒋咏秋,牧医专家粟显卓,土壤肥料专家赵云梦,化学专家俞劲、吴中禄,木材加工专家汪秉全等等。 他的学生和战友、留学英国的生物化学专家石声汉,也从武汉大学重返西北农学院。 新建、合并、撤销,到1966年,几经调整的陕西高校已有21所,在校学生31587人。 03 1977年,冯忠绪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西安公路学院筑路机械系就读。 而后,作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批研究生,他入读同济大学。几年后,冯忠绪前往苏联留学,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 现今,作为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的教授,冯忠绪回忆起往昔,感慨万分。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同一年,经国务院批准,陕西恢复和新建西安工业学院、西安地质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西北政法学院、陕西财经学院等13所高等院校。 西安政法学院首届学生在校门前合影 图片来源:西北政法大学官网 80年代,一项项针对教育的改革措施,正逐步落地。高教、科学的发展再次迎来春天。大家心中都憋着一股劲,想做出点成就。 可以说,冯忠绪求学与做研究的每一步,都与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发展的节点契合。 冯忠绪回忆,回国后正值我国基本建设启动,但当时高等级公路的建设设备是清一色进口,建设现场堪称“工程机械的万国博览会”。 西安公路学院等历史沿革 图片来源:长安大学官网 矢志改变这一局面的冯忠绪及其团队,就建筑材料的混合均匀性难题进行研究。期间,历经多次挫折与失败。 “做试验期间,团队成员江建卫的父亲病故,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默默坚持着把原理性试验做成功。”冯忠绪说。 最终,他们攻克难题。这些振动搅拌设备不仅在全国推广使用,而且走出了国门…… 西迁近30年来,西安交通大学的贡献,尤为突出。 1984年10月12日,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成立。这是当时全国22所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之一,也是当时陕西省及西部地区唯一的研究生院。 西交大实验室一角 图片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是年,西安交通大学共承担科研任务1443项,取得重大和重要成果272项。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有25项,填补国内空白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有200多项。 1985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三所高等院校在本省试行免试招收部分应届高中毕业生上大学。 1990年,陕西高校数比1976年增加了30所,达到47所。在校本专科学生95417人,比1976年的25730人增加了69687人。 此时,陕西高等学校已经形成层次、科类结构齐全的高教体系。 04 陕西公办高等院校大步向前之际,80年代,对全国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也开始发力。 要知道,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彼时,仅依靠国家办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远远不够。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成为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1984年,在恢复原培华女职的基础上,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创建。 三年后的1987年,陕西乃至全国民办教育界的传奇人物——丁祖诒,创办了西安翻译培训学院。 西安翻译学院老教室 图片来源:西安翻译学院官网 在媒体的报道中,世纪老人冰心曾拉着丁祖诒的手,勉励他要将“第二希望工程”的希望延续。 国学泰斗季羡林在丁祖诒受北大特邀前往讲学期间,热情地约见他。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约见你并不因为你是校长,而是因为你为三万多名落榜生播种了希望。” 丁祖诒曾获得“全国十大杰出民办教育家”等一系列称号和荣誉,还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民办高教领域唯一的“杰出贡献奖”。 此后,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一大批全国知名民办院校相继成立…… 陕西民办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在全国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引领了全国民办教育的发展。 1996年我省颁布《陕西省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为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提供了大量可吸纳或借鉴的条款和内容。 此后,陕西在全国第一个颁布了民办教育地方性法规《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 此举引领各省纷纷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对推动全国民办教育地方立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陕西民办高校总数、民办本科院校总数等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上,这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至今日,这些民办高校的名号,仍能在全国叫响。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曾说,陕西省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被誉为“一张亮丽的名片”。 05 新世纪以来,陕西高等教育令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大学合并。 2000年4月,西安医科大学与陕西财经学院,共同并入西安交通大学。同一年,西安工程学院、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为长安大学。 将近二十年过去,关心教育的人士,仍然不时议论那场高校合并大潮…… 与此同时,陕西高等教育在“政、产、学、研、用”的结合方面,日渐深入。 这个由教育界,学术界,科技界,产业界等共同参与的模式,为的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陕西服务。 陕西经济这些年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受益于“政、产、学、研、用”,不胜枚举。 |
|
来自: blackhappy > 《故乡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