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25年前写下的这本书,预言了我们今日的“走火入魔”

 昵称48503472 2019-10-16

孤独的最终形式

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豆瓣上有一本评分高达8.8,小编的好友评分高达10.0的作品。

它的简介这样写道:

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

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这本书,叫做《西方正典》。

今天,我们纪念它的作者,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年7月11日-2019年10月14日)

他25年前写下的这本书,预言了我们今日的“走火入魔”

谈哈罗德·布鲁姆,首先绕不开他最为人熟知的名著《西方正典》。

以崇高的勇气和惊人的学识,《西方正典》充满激情地向我们表明,某些作家为何能够逃脱那足以湮没人类一切成果的时间而幸存。它激起我们的希望:那些一直为人性所珍视的东西,仍将为我们的后代子孙所珍视。

——《纽约时报书评》

丰富浩瀚,咄咄逼人,博学多识,有如醍醐灌顶。本书实乃一座里程碑,可以预期的是,它将一直挺立下去。大胆飚烈有余,湿润和悦亦足。……在阅读文化几近消失之际,这本书会是读书人的珍宝。

——江晓原

他25年前写下的这本书,预言了我们今日的“走火入魔”

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的学者江晓原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本书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布鲁姆的“正典”和“疏异性”理论,而是布鲁姆对文学极度悲观的态度。

布鲁姆认为现今的状况是“低劣”的,是“万物破碎,中心消解”,今日的学术界“已经变得走火入魔了”,他抱怨周围“全是些哗众取宠的教授,法德理论的克隆,各种有关性倾向和社会性别的意识形态,以及无休止的文化多元主义”,这使他感到文学研究的分崩离析已经不可避免。

而时尚的MTV、饶舌乐、电脑和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本书初版于1994年,那时这些空间形态还很初级)等“声像文化”,当然也让布鲁姆十分厌恶,只有当想象到约翰逊博士或乔治·艾略特如果见到这些玩意儿时必会“加以嘲笑和拒绝”,才能给他一点安慰。

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一书结束时说,“要告诉你们的,既不是读什么也不是怎样读,我只能告诉你们我读了些什么,并且哪些书籍值得去重读”。

他25年前写下的这本书,预言了我们今日的“走火入魔”

而在他的另一本经典著作《如何读,为什么读》中,哈罗德·布鲁姆说,“善于读书是孤独可以提供给你的最大乐趣。”

《如何读,为什么读》是一本个人化的导读著作。但对作品选择的经典性以及对作品解读的权威性极高,莎士比亚、海明威、卡尔维诺、契科夫、狄更斯、塞万提斯等等必读的名家名作均在书中有精湛的解析。

《如何读,为什么读》是布鲁姆带领读者踏上的一段通过阅读经典消解孤独、扩充生命的旅程,而黄灿然先生的翻译更是为此书带来畅快淋漓的阅读感受。

“我快七十岁了,不想读坏东西如同不想过坏日子,因为时间不允许。

我不知道我们欠上帝或自然一个死亡,但不管怎样,自然会来收拾,但我们肯定不欠平庸任何东西,不管它打算提出或至少代表什么集体性。”

这是译林出版社的Slogan“不过坏日子,不读坏东西”的出处。

或许在今天,我们身为文学青年,之所以能够自觉系统地进行文学阅读,正是因为我们书单的前几名,就有这本书。

他25年前写下的这本书,预言了我们今日的“走火入魔”

走到人生边上的晚年时刻。哈罗德·布鲁姆又推出了他这本“文学作为生活方式”的《影响的剖析》。

这本书里,他依旧思维敏捷,金句频出:

l 如果说男人和女人们通过重生而成为诗人,我自己重生的感觉却让我踏上了一条批评家之路。

l 爱默生曾说莎士比亚书写了现代生活,这促使我说了一句一直被误解的话:“是莎士比亚发明了我们。”没有莎士比亚我们当然也会存在,但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l 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着各种屏幕(电脑、电视和电影),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神性尽失。我担心他们中间会产生变异的神魔,让视觉文化成为终结想象文学的力量。

l 在我们这个信息匮乏的时代,文学批评能有什么作用呢?……阅读、重读、描绘、评价、赏析:这就是文学批评艺术在当下应有的形态。

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集

自1984年起,布鲁姆与切尔西出版社展开合作,编辑出版了关于西方经典作家作品的大量批评文集,布鲁姆坦言自己也从中深受教益,学会了如何为大众写作。

二十年后,他把自己为这些批评文集所撰写的导言,分门别类汇成六卷,以纪念这场堂吉诃德式的冒险。而这套书已由译林购买版权,并出版了前五卷,第六卷《诗人与诗》计划将于年底与广大读者见面。

他25年前写下的这本书,预言了我们今日的“走火入魔”

对西方二十位伟大散文作家的巡礼,揭示智慧作者的先知角色。

卢梭、卡莱尔、爱默生、梭罗、尼采、弗洛伊德和肖勒姆,他们是酷似先知的智慧作者,立场各异却引领前路。

蒙田、德莱顿、哈兹里特、赫胥黎、萨特和加缪,他们是风格各异的文章家,同样有着充满智慧的笔触。

他25年前写下的这本书,预言了我们今日的“走火入魔”

对众多“强力诗人”的集中点评,另类视角下的“史诗”传统。

布鲁姆将对抗性的英雄气概作为“史诗”作品的核心特征,突破传统分类规范,纵论《伊利亚特》《奥德赛》《贝奥武甫》《坎特伯雷故事集》《失乐园》《荒原》等等,及至来自东方的《源氏物语》。

他25年前写下的这本书,预言了我们今日的“走火入魔”

评析三十九位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短篇小说大师及其代表作,透视短篇小说世界的深度与广度。

从现实主义的辛辣,到印象派的微妙,再到表现主义的生命力,以及卡夫卡—博尔赫斯式梦魇般的怪诞幻象……展示了短篇小说创作无限丰富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他25年前写下的这本书,预言了我们今日的“走火入魔”

评析西方戏剧史上三十三位剧作家,深度鉴赏莎士比亚重要的二十一部作品。

布鲁姆认为,相较于保守的小说,戏剧具有内在的革命性与复调性,它拆解了文类本身,并引导我们去寻找隐身于角色背后的剧作家的声音。

他25年前写下的这本书,预言了我们今日的“走火入魔”

讲述八十位小说家、百余部长篇小说、小说艺术四百年间的流变,堪称布鲁姆的“小说大师课”。

从16世纪的塞万提斯到20世纪后期美国华裔女作家,布鲁姆以资深读者的品位和独到眼光,带领我们走进小说家笔下那一个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他25年前写下的这本书,预言了我们今日的“走火入魔”

即将上市,敬请期待。

该书评述了五十多位西方著名诗人及其作品,从14世纪的彼特拉克到20世纪后期的安妮·卡尔森。布鲁姆在多角度的分析介绍中融入了弗洛伊德和诺斯替教的思想,并且贯穿自己独到的“影响的焦虑”理论,是诗歌鉴赏的极佳指南。

既然哈罗德说他的书写没有结束,那我们的阅读也远未结束。

愿我们主动地明辨文本与人生,不过坏日子,不读坏东西。

本期编辑丨伊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