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时期的幽州,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培养出这样的骄兵悍将?

 雨吻花开 2019-10-16

唐朝时的幽州地区,主要在今天的河北的北部,同时也包括北京、天津以及辽宁一部分地区。幽州,自古民风剽悍,到了唐朝时期也是如此,用“自古燕赵多侠客”来形容唐朝时的幽州一点不为过。且唐朝时,幽州的地理位置重要性更加凸显。唐朝以前,中国古代一直以西北作为战略防御中心,而唐朝以后,国家的战略中心开始慢慢的转移到了东北地区,作为战略支点的幽州一直承担着保护着唐朝人民免遭外族侵扰的前沿阵地。唐玄宗时期,胡人安禄山及史思明发动著名的安史之乱,叛乱给朝廷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而安禄山和史思明实际上就是在幽州起家的。安史之乱以后,幽州镇成为河朔三镇之一,政治高度自治,节度使父死子继,财税独立。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一群骄兵悍将呢?

唐朝时期的幽州,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培养出这样的骄兵悍将?

幽州地区

一、幽州地区在唐朝时的行政划分

唐朝在建国之初的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就对幽州进行管理,唐朝建国之初,对战略要地设置总管府,如在安南设立安南总管府。幽州,地位更加更要,其北面面临着当时东突厥的威胁,因此在武德元年就设立了幽州总管府。

武德元年,改为幽州总管府,管幽、易、平、檀、燕、北燕、营、辽等八州。幽州领蓟、良乡、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等八县——《旧唐书.地理志》

到了武德七年,国家把总管府设立为都督府,幽州总管府成为幽州大都督府,在都督府中属于最高级别。

需要说明的是,幽州都督府在唐朝时所辖的地域随着时间的不同也有一些区别的。如在武德九年,幽州都督府管理幽、易、景、瀛、东盐、沧、蒲、蠡、北义、燕、营、辽、平、檀、玄、北燕等十七州。而到了贞观元年,则废玄州,以渔阳、潞二县来属,做了一部分微调。幽州都督府在设立之初的目的是防止游牧民族入侵,当边境太平之时,这种自主权比较大的机构就将被删减。当边境遇到危机时,都督府的级别就会升高。例如唐太宗四年,唐朝消灭了东突厥,北部进入一段较长时间的和平时期,幽州都督府被削减为幽、易、燕、北燕、平、檀等六州。这样的调整在安史之乱以前,时有发生。虽然幽州都督府的行政划分时有变化,但都是以幽州为基础,幽州为主体的地位从未动摇。

唐玄宗时期,由于府兵制的瓦解,边疆地区兵力不足,为了区域安全,朝廷决定进行募兵制度,并设立节度使来管理募兵。在这个大环境下辖,幽州节度使在开元年间应运而生。幽州节度使并未代替幽州都督府。在玄宗时期,幽州都督府一直和幽州节度使并存。到了天宝年间,幽州节度使被改称为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就曾担任过此职位,并在担任此职位时发动安史之乱。

唐朝时期的幽州,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培养出这样的骄兵悍将?

安史之乱示意图

安史之乱以后,范阳节度使被改回到幽州节度使,也可称作卢龙节度使(卢龙军节度使)。幽州经过短期混乱之后恢复正常,辖地变化不大。虽然总体变化不大,但是有三次事件险些对幽州镇产生巨大影响。第一次发生在唐德宗时期,朝廷派大军攻伐承德军阀李惟岳,最终李惟岳兵败自杀,承德镇随即被肢解。时任幽州节度使的朱滔被封了两州。不过最终因为分配不均,引发战乱。这场战乱也间接性的导致泾原兵变的发生。第二次发生在唐宪宗时期,时任幽州节度使的刘济奉命讨伐承德节度使王承宗,并攻下大片土地,可惜当时宪宗朝廷因为种种外在原因不得不罢兵议和。第三次发生在唐穆宗继位之初,时任幽州节度使的刘总将幽州献给穆总朝廷,并建议肢解幽州。只可惜朝廷并未完全按照刘总的建议进行肢解,又加上用人失策,最终导致幽州镇军队哗变,继而继续实行这种半独立的情况。

唐朝时期的幽州,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培养出这样的骄兵悍将?

安史之乱后的河朔三镇

二、幽州的民族构成及政策

唐朝时幽州地区民族复杂,除了汉族以外,还有三种民族势力夹杂其中。在笔者看来,安史之乱以及后来的河朔三镇问题,根源上都是唐朝没有处理好幽州当地民族问题的延伸。下面笔者将总结一下幽州地区的民族构成及唐朝当局的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

1、突厥族

贞观四年以前,幽州主要抵挡来自东突厥的威胁。到了贞观四年,唐太宗李世民派遣手下大将李靖奇袭东突厥,此战大获全胜,东突厥颉利可汗被抓获,东突厥宣告灭亡。东突厥灭亡后,唐朝高层对如何安置东突厥的部众产生了分歧,大多数朝臣都希望把东突厥部众安置在草原,少数认为应该把他们留在唐朝内陆。最终,唐太宗李世民力排众议,把东突厥部落安排到了幽州等地。这里的突厥部众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定规模,安禄山的母亲就是突厥巫师。

唐朝时期的幽州,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培养出这样的骄兵悍将?

李靖

2、契丹族、奚族、靺鞨族、回鹘等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一古老民族,契丹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匈奴,另一种说法是源于东胡。奚族则是契丹的一分支,后脱离契丹。契丹和奚族也是不断内附。他们大部分都被设立在幽州境内及幽州所属的营州境内。靺鞨是女真族的前身,古代一直在东北部繁衍生息。唐朝时,靺鞨族开始逐渐南迁幽州,唐朝幽州最早的羁縻州——燕州,就是为靺鞨族部落所设立。回鹘前身为回纥,此民族一向善于经商,曾帮助唐朝平叛。回鹘衰落后,一部开始向唐朝迁移。

3、羁縻州以及侨置政策

唐朝在处理幽州的乃至全国都有自己的一套政策——羁縻州政策。所谓的羁縻州,就是由朝廷任命部落首领任州、县长官。虽然名义上为唐朝州、县,但是实际上自由度极高,且赋税大多只是正州(唐朝正式管理的州)的一半,有些甚至只需象征性的上交些土特产即可。

此外,羁縻州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称为为部落羁縻州:这种羁縻州多为原部落组成。另外一种则称为“入内侨置羁縻州”。侨置,起源于东晋永嘉南渡,意思是在侨人集中地区,暂时设立原籍贯州县。少数民族不断进入到幽州后,唐朝政府把这些人按照民族设置其原州县进行羁縻统治。这种形式也被称为侨置羁縻州。例如,靺鞨族所领的燕州,是幽州都督府境内第一个被侨置的羁縻州。

燕州,隋辽西郡,寄治于营州。武德元年,改为燕州总管府...六年,自营州南迁,寄治于幽州城内。贞观元年,废都督府...——《旧唐书》

可见,朝廷把少数民族归为羁縻州后,使其暂时安置到唐朝内部州县。久而久之,很多侨置羁縻州慢慢成为了唐朝的正州

综上所述,可知幽州的地理位置重要,民族成分复杂,且大多是来自草原骁勇善战的牧民等。如果朝廷派遣管理当地的大臣得力,幽州人民可以安稳无忧;一旦大臣昏庸或者另有所图,幽州即可爆发惊人的战斗力,完全是一部可怕的战争机器。

三、幽州在唐朝各阶段的状态

随着唐朝国策的随时调整以及幽州内部的原因(如民族问题),幽州在唐朝各个时期的表现并不相同。

初唐时期,幽州都督府总体平稳

唐朝立国之初,在河北存在着窦建德的割据势力,当时在幽州主政的是军阀罗艺,此时唐朝在幽州的影响力并不大。武德三年,罗艺归顺唐朝。武德四年,唐太宗李世民活捉窦建德。随后又消灭刘黑闼,幽州摆脱了隋末群雄逐鹿的影响。此时管理幽州的为幽州都督府。

唐朝时期的幽州,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培养出这样的骄兵悍将?

窦建德

国内局势稳定,但来自草原的威胁一直存在。当时北方草原的霸主是号称“控弦百万”的东突厥,与幽州都督府相邻的为契丹族以及系族,此时都是东突厥的附属部落,他们始终威胁着幽州的安全。到了贞观四年,李世民消灭东突厥,此后帝国的北部迎来近四十余年的和平。幽州都督府的级别也被相应下调。

此时,唐帝国面临的威胁从之前的东突厥变成了高句丽。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大军集结到营州,准备进入高句丽。此刻的幽州地区成为了征讨高句丽的前沿阵地,战略位置重要。

唐高宗灭亡高句丽后,幽州外部环境平稳,但是此时民族矛盾开始显现。在武则天称帝时,就发生了契丹族李尽忠叛乱。叛乱影响严重,李尽忠部不但击败了多支唐朝部队,并剿的幽州鸡犬不宁。随着府兵制的衰败以及武则天疯狂清洗武将,唐军开始在战场上难以支撑。最后靠着复国的东突厥的帮助才摆平这场叛乱。

府兵制衰败,节度使的设立

唐玄宗开始,幽州地区变得更加复杂。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契丹部落首领可突干在开元年间与唐朝的征战。最终被唐朝节度使张守珪所击败。也正是因为此时边境的战事蜂起以及府兵制的衰败,唐朝开始在边境大量设置节度使。幽州节度使统兵相较于其他节度使来说人数最多,共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此时的幽州节度使只是单纯的管理军队,其余事务还是由其余部门进行管理。同时,幽州都督府继续存在。有时,为了使节度使权力更大朝廷会授予节度使兼地方都督府长史的职位。例如张守珪,除了任河北节度副大使之外还被任命为幽州都督府长史以及营州都督,属于军事民政一把抓。

唐朝时期的幽州,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培养出这样的骄兵悍将?

唐玄宗李隆基

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应该就是范阳节度使(原幽州节度使)的安禄山。此人奸诈狡黠,长期在幽州地区活动。后期为唐朝服务,他和他的死党史思明利用幽州地区民族复杂的特点,不断离间唐朝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杀良冒功,最终激起边境人民的愤怒。且当时的唐玄宗好大喜功,因此加强安禄山权力。事实证明,安禄山的策略显然成功了,公元755年,安禄山率领15万胡汉联军浩浩荡荡的向长安进发,对历史意义深远的安史之乱至此爆发。

唐朝时期的幽州,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培养出这样的骄兵悍将?

安禄山

安史之乱后幽州与唐中央朝廷的博弈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代宗朝廷难以彻底剿灭安史余党,因此把一些在河北道任命安史降将任命为节度使。安史之乱后第一任幽州节度使为李怀仙。唐朝赐予李怀仙的职位是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可见,此时朝廷对安史降将是放权的。唐将仆固怀恩叛乱后,李怀仙等安史降将趁机招回逃散士卒,努力训练队伍,私设文武官吏,赋税据为私有,最终掌握拥有称霸一方的资本。

接下来的幽州比较混乱,先是李怀仙被朱希彩所杀,接下来朱希彩被部将所杀,众将推选朱泚为幽州节度使。可见,此时幽州节度使的人选与军中的名望有着直接的关系

到了唐德宗时期,幽州节度使朱滔帮助朝廷攻打承德节度使李惟岳。看似幽州节度使朱滔支持朝廷,但是这其实是一场类似于春秋诸侯一般的兼并战。当朱滔对朝廷的分封感到不满后,立刻反水,与朝廷交恶。可见,从李怀仙到朱滔,幽州节度使的继承要么自立,要么推举。上任的节度使都是奉行以本镇的利益为上,轻视朝廷政策。

幽州与唐朝良性互动,对外抵抗外族,对内牵制藩镇

四处碰壁的朱滔病死后,刘怦、刘济、刘总祖孙三人相继继任节度使之位。幽州节度使开始出现父死子继的情况。到了刘怦之子刘济在任时,对待朝廷态度相当恭敬。且不断向朝廷进奉“羡余”。对内,幽州节度使刘济与朝廷步调相当一致,唐宪宗元和四年,唐朝讨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当时“诸军未进,济独帅三军击破之,生擒三百余人,斩首千余级...”对外,刘济也是积极防备外族入侵,为幽州带来安定的生活。到了刘济之子刘总继任幽州节度使后,更是带头肢解幽州镇,自己去出家做和尚,可谓对唐朝忠心耿耿。既然幽州镇此时如此恭顺,唐朝也是对幽州节度使们不吝赏赐,这期间唐朝中央政府对幽州刘氏祖孙不断的加官进爵。

唐朝时期的幽州,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培养出这样的骄兵悍将?

唐穆宗时期的藩镇示意图

幽州似乎与唐朝脱了节

刘总分割幽州后,朝廷派遣张弘靖任幽州、卢龙节度使。但习惯了在太平地区的张弘靖似乎很不适应幽州的情况。自己的行动与幽州市民完全脱节,最终搞得失去人心被驱逐。“张弘靖事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张弘靖在河东任节度使之时,河东祥和太平。那么为何到了幽州如此大失人心呢?一个很重要得原因就是此时的幽州已经和唐朝脱了节,双方很难达成步调一致。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张弘靖的被驱逐事件有其必然性。因为此时的幽州和唐朝的关系已经“二元化”河朔三镇长期割据也并不是谋个军阀的个人欲望,更代表着整个河朔地区的民心。

唐朝中后期与幽州的关系

唐朝中后期幽州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点:

1、防御外患

唐朝中后期,唐朝主要开始预防可能发生回鹘的侵扰。幽州与回鹘接壤,不但站在第一线,而且也可以为唐朝获取大量情报。

李德裕奏:“据幽州奏事官言:知回鹘上下离心......”——《资治通鉴》大中元年二月,加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同平章事,赏其屡破回鹘也——《资治通鉴》

唐朝时期的幽州,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培养出这样的骄兵悍将?

唐武宗朝宰相李德裕

2、重视唐中央册封

唐朝的任命,对幽州节度使极其重要,唐朝政府如果长期不对幽州节度使进行册封,幽州就会发生军乱。可见,唐朝此时在幽州地区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的。

河朔事势......若置之数月不问,必自生变——《资治通鉴》

3、节度使与军队的关系微妙

幽州地区的节度使,如果不能服众,则容易遭至军队的哗变驱逐或者杀害。如之前提到的张弘靖。以及武宗朝的节度使元忠。可见军心的得失对此时的幽州节度使地位是否稳固十分重要。换句话说,节度使有时只是军人势力的代表人,而并不能完全的操纵这股势力。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幽州的的问题以及唐朝中后期叛乱藩镇的问题是一个区域性、系统性的问题,而不仅仅取决于一个有野心的军事独夫的武装叛乱那么简单。

总结

唐朝的幽州,对于唐朝十分重要。对于整个中华史来说,则更加重要。幽州的存在,可以很好的避免中华民族遭受外族的入侵。而唐朝安史之乱到明朝统一,可以说幽州地区都是不断在完成民族融合,这种融合对于我们的民族来说十分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