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发论文的时候,Doctor都在拯救/毁灭世界呢|2019APSFcon对谈实录

 昵称66820668 2019-10-16

嘉宾

Allen Steele,美国知名科幻作家,已出版21本长篇小说,发表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他获奖无数,包括三次雨果奖和一次海因莱茵奖;

Sean Stewart,出版过12本长篇小说,得过世界奇幻奖。他曾以网络喜剧《肮脏勾当》获得过艾美奖。现任Magic Leap公司创意设计总监;

船长,未来事务管理局新媒体主笔

何夕,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部作品获得银河奖。代表作《天年》《六道众生》《伤心者》等;

张亦驰,演员,电影《流浪地球》中李一一饰演者;

船长:

欢迎各位星际旅行者。科幻中的技术人员常常被贴了很多标签:宅、瘦弱、戴眼镜,有100件格子衫,孤独、不合群,不择手段追求他们所认为的真理。

大家进场时都拿到了一个丝带,写着“Have you tried turn it off and on again?(你尝试过重启了吗?)”,这是一个来自美剧《IT狂人》的梗。在地下室工作的程序员每天会接到100个电话,问电脑出问题怎么办,他们就说关机重启试试。

在科幻影视、文学作品中,各位最喜欢或印象最深的技术人员是什么样的?

Sean Stewart:

回答这个问题我要很慎重,因为我妻子就是科学家,所以我最喜欢的科学家是我妻子。我分享一下她喜欢的人物吧——电影《火星救援》主角,因为他相信就得用科学拯救世界。

我妻子小时候最喜欢《星际迷航》里的Spock,有几个原因:

1. 他是科学指挥官,既是科学家,也是整个团队的重要成员;

2. 对成长于动荡家庭、或者崇尚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人来说,武力可以解决一切,但Spock 是用大脑解决问题的。

Allen Steele:

我从12岁就开始喜欢Doc Savage,这是上世纪30、40年代美国杂志中的人物。他是个肌肉男,头脑也很聪明,是个科学天才。事实上,Spock 的瓦肯掐脖术(Vulcan Nerve Pinch)就是从Doc Savage 那儿来的,后来的《超人》系列灵感也来源于此。我喜欢Doc Savage 的道德准则和荣誉感,他从不带枪,因为枪使人软弱。最近美国重印了这些杂志,有180个故事,我还没读完。

Allen Steele
Allen Steele

何夕:

我从事科幻创作,也接触了一些科技行业的人,但纯粹的科学家反而较少。文学和现实有区别,2016年诺贝尔奖得主、引力波发现者Barry C. Barish 曾因为科幻活动来过中国,他一点都不宅。科学家要拿经费的,宅了怎么开口?他们其实都很全能的。

影视作品里我喜欢《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天然呆,自然萌;还有钢铁侠。现实中Musk 也很厉害,他是成功企业家,做事非常有推进性,积累资金然后进行下一步。我觉得汽车可能都不是他的目标,他在自传里写想去火星退休。

其实,科幻里的科学家形象很丰富,一种呆萌,另一种狂热,像钢铁侠一样,世界不符合他的要求就去改变它。现在电影观众品味变了,因此银幕形象都是复合的,不再是贴标签、不通人情,这是一种进步。有些科学家还写诗,写情诗;《流浪地球》里的李一一也是,还要吐槽,这些都拉近了受众与专业人员的距离。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人物形象不再“脸谱化”,更加复杂;而复杂总是好事情。

张亦驰:

我接触科幻的时间很短,在拍《流浪地球》之前几乎一无所知,接触之后就被深深吸引了。我特别喜欢DC漫画,尤其是蝙蝠侠,他所面临的劲敌大多是疯狂科学家,因此我对反派科学家特别有好感,比如稻草人,他是心理学家,在化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从小就是瘦弱的宅男形象,在学校被人欺负,积累了许多恐惧,成年之后就利用恐惧制造麻烦。

再比如模仿《爱丽丝漫游仙境》的“疯帽匠”,他身材矮小,貌不惊人,喜欢的女孩都不喜欢他——大家都喜欢玩橄榄球的,所以他把自己的怨念植入芯片中。我最喜欢的是谜语人,他有很严重的强迫症,他曾说自己也不想留下谜语、留下线索,但他真的做不到。

我喜欢这类纠结的、偏执的科学家形象,我觉得他们内心世界特别丰富,即便他们变成了恶人,但很有魅力,从犯罪心理学角度特别值得考究。

张亦驰(左)何夕(右)
张亦驰(左)何夕(右)

船长:

此时两位国外嘉宾已经为自己喜欢角色的灵感来源掐起来了。各位都饰演或创造过科学家形象,你们是怎么做的?有意外的困难吗?

张亦驰:

我遇到过很大的问题。我是文科生,理科不好,接触的这个角色又是非常先锋的,制定的计划看起来不靠谱,但最后可行——他是一个拯救世界的科学家。我这样一个对科学知识完全没有自信的人,大脑突然涌进复杂、精确的专业词汇,只能买一些带图的书,比如星球科普图册,让自己看进去,像看漫画一样产生兴趣。然后去看科幻电影,比如《星球大战》系列、库布里克的电影,寻找代入感,融入科幻性质的表演氛围中。

船长:

你在之前的采访中提到过,郭帆导演让你参考《社交网络》男主角,具体是怎么做的?

张亦驰:

演员接到角色后,会跟导演从视觉形象上探讨人物造型。我是自来卷,一开始问导演要不要做拉直,导演说蓬蓬松松挺好的,让他想到一个人。

后来我发现他说的是Jesse Eisenberg。他的表演有些细小的神经质,思维不知道跳跃到哪里去,敏锐、跳脱;语速要快,快到思想追不上,不停地往外喷,得做到这样的状态。我练得最多的就是背绕口令一样背台词,不断循环达到导演的要求。

何夕:

现在科幻多元化明显,每个人关注的类型不一样。而我的个人风格趋于定型,对科学家的理解可能不一样,我比较关注基础科学,而不是应用的东西。

现在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科幻作者们其实10年、20年前就接触过了。比如互联网,要互联网+,有工业2.0、3.0,我看4.0也快了。我写过一个作品,叫《田园》,里面提到“新四经济”,新经济要升级嘛,然后是新新经济,再升级就有些绕口,就叫“新四经济”。就像工业3.0,互联网++。比如,芯片加石墨烯,以前论克卖,中国攻克这一技术后,我们就论公斤卖了。

现在都在搞有用科技,而有些技术是“无用科技”,我是指商业上的“无用”。比如可控核聚变,产品是能源是产品,一旦成功后能源就不值钱了,但对中国很有用,能够令很多人受益。我在小说里喜欢塑造这种“没什么用”的东西,一生中可能都看不到它的价值所在,但心里至少要有这个意识。

Allen Steele:

把科学家作为故事主角是一个挑战。一方面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天才,如何描绘丰富的内心世界很困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理解科学。我是学新闻出身的,不是科学家,因此常常从记者的角度去审视。读很多书,采访科学家,努力去理解。

在此之后就能开始创作。科学家几乎从不单打独斗,都是团队合作。大家有个刻板印象,觉得他们是孤独的天才,但现实并非如此。我有时还会收到科学家的反馈,他们告诉我哪里写得好,哪里出错了,下次我就努力做得更好。

Sean Stewart:

我小时候觉得生活环境很无聊,不喜欢汽车、电视剧,希望自己生活在魔法世界,有剑、城堡。我读过一本书,将2000年魔法强行进入现实,使当代科技停摆,电视、电线、开关都不能用了。故事的主人公有一家药店,他记得还有抗生素、胰岛素的年代是什么样,期待重新掌握科学技术,就像我期待魔法世界一样。于是他通过各种手段发电,生产药品。

这也是我们喜欢科幻和科学的原因:被困在火星上了,就运用所有资源、所有掌握的知识去拯救世界。

Sean Stewart(左)Allan Steele(右)
Sean Stewart(左)Allan Steele(右)

船长:

各位都提到了科学家形象的复杂,但有时为了在创作需要,会设置一些特点。请谈谈哪个瞬间让你觉得科学家很酷、很性感?

张亦驰:

在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里有个镜头,原始人往空中扔骨头,镜头一转就变成浩瀚宇宙中的飞船,那个瞬间我感到了时间的巨大,人类进程的艰辛和转瞬即逝,感受到了科学的伟大。

何夕:

小时候刚接触科幻,西方引进小说中的形象很有冲击。现在的作品不太一样,中国人有实用主义倾向,近未来为多。西方走的更远一些。不知道哪个才是方向。黄金时代的小说有很大的影响。

Allen Steele:

我四、五岁的时候,NASA 启动了水星计划(Project Mercury)。我母亲给我买了个直升机,前面有个太空舱。我问这个太空舱是干什么的,我母亲说里面有个宇航员,叫Scott Carpenter(这个姓氏的字面意思为“木匠”)。我当时理解错了,以为木匠是探索太空的人。于是就沉迷于在小说里往太空各个地方送木匠,让他们去探索宇宙。我现在也这么认为。

Sean Stewart:

《星际迷航》里有一集,讲Kirk被困在外星球,被像巨型蜥蜴一样的Gorn追杀,他能活下来就是因为知道怎么造火药。

看,科学!

船长:

科幻里的科学家们就是这样,对一切好奇,不顾危险也要摸一下。你或许觉得他们“作死”,其实这是为了验证理论以身试险,跳进黑洞亲自看看。如果能得到终极答案,第二天就死去也无所谓。除了他们,没有其他角色能在科幻里以这样的张力探索技术的极致,探索真理。现在科学家的形象越来越复杂多样,也希望大家不要带着刻板印象去看待他们。

文字整理 | 未来事务管理局

图片来源 | 黄懋 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