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来,我已经学用《道德经》整整四年的时间了。每一次外出学习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8月份的学习班,来参加的小朋友比较多,听到这些孩子的分享,让我体会到了埋在我心底里未曾触碰的东西——父与子。 其中任梓明、徐英杰、翟子墨的发言更是生动有活力,非常值得我们做父母的深思。任梓明到文化城的第三天上午,和父亲发生争吵,如果不是当时有志工老师过来,他父亲差点动了手。父亲看到志工老师后,马上就笑了出来,其原因就是父亲看到志工老师那一刻立即醒悟,“我也是志工,我怎么能这样”。可能是当时那脸上的一抹微笑,造成了儿子下午一直追着向父亲道歉,这一场父与子之间的风波就这样平息了。后知后觉,如果不是在文化城,矛盾能这么快的化解吗?任梓明上台分享的时候说,如果在家里面也能这样该多好! 徐英捷分享了自己与父亲的交往和沟通方式,呼吁在座所有的父母对孩子说话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和方式了,换一种问询的方式会更好。翟子墨小朋友对所有的父母说,要抓紧陪孩子玩儿的时间,因为等过了孩子儿童这段时间,孩子就不想和父母玩儿了,因为孩子长大了。 以上三个小朋友的发言,我都能对号入座,让我感到很是惭愧。今年的四月份,我看到了大儿子杨鹏飞写的每月一信《在关系中成长》,按照正常的思维我是应该很开心很感动的,但是看到儿子的这篇文章,我略微有一些失落,更多的是亏欠。原因在于,那些描述的过往画面已经深深的定格在了儿子的记忆里,而我却错过了他的成长。如今儿子都到了适婚的年纪,可在我心里他却是我一辈子的孩子。 儿子写到:“初中二年级,我在宿舍不好好休息,和几个同学在厕所聊天被老师发现,在第二天班会上,老师让我们上台道歉,我就倔着不动,还与老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别人都认为我是叛逆,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因为我爸不关心我,我想用这样的方法引起他的注意。爸爸工作忙,我半个月回一次家,他还经常不在,几乎几个月才能见一次面。而且他从来没有参加过我的家长会。作为孩子的我,不大能接收到父亲的爱。”看到这些文字,我不由得热泪盈眶。我也曾自责过,我也困惑过。我对他的严厉也是不想让他的人生误入歧途,但在他成长的这二十几年里我未曾表达过一次我对他的爱。突然一瞬间觉得他长大了,不用我追着跑着喝斥他了,不用我教导他了,而我也开始慢慢的放手了。反而面对我的苛责,他转化成了爱,说实话,无法形容这种感觉,很欣慰。 的确,关注孩子、理解孩子是给予孩子最大的也是最好的礼物,爱和守护是最好的教养。养孩子不仅要让他健康成长,还要还原孩子真正想要的方式,陪他面对各种困难,这一直是我们作为家长的短板。让孩子拥有阳光的心态和快乐的性格,引导孩子们学会体验幸福的人生,行不言之教,这才是教育回归生活的真正意义,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作者:杨安达(作者授权代发) |
|
来自: 道德经学用 > 《和谐家庭,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