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兴明伦堂 您知道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吗? 比较可靠的答案是,位于武昌昙华林的“文华公书林”,始建于1903年,最初是外籍人士办的公共图书阅览室。 您可能不会想到,嘉兴图书馆建于1904年,初期名叫“嘉郡图书馆”,由中国人创办,与省级的湖南图书馆、湖北图书馆同一年创办,也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嘉兴学者金蓉镜、陶保霖等在前嘉兴知府许瑶光纂修《嘉兴府志》遗留的图书典籍的基础上,捐资集款开办了“嘉郡图书馆”,湖州南浔的富商刘承干也慷慨相赠,馆藏图书数量在2万册左右,以秀水中学堂为馆址(今嘉兴三中址),后又借用省立二中(原嘉兴府中学堂)的督导处作馆舍。1928年至1930年间,又接受了前嘉兴知府许瑶光遗嘱捐赠的图书12000册,图书馆创始人之一金蓉镜捐赠6228册。到1935年,馆藏图书51203册。 ![]() 嘉兴图书馆(宏文馆)旧照 1928年,嘉兴城南老街集街上的宏文馆已经破败不堪,这座明清时期科考秀才的考试场馆,在清末废止科考后一直闲置,地方贤达提议在宏文馆旧址上兴建图书馆舍,得到各界人士支持响应,共筹得资金15000元,历时一年,新建了一幢三开间二层西式楼房,嘉兴图书馆便从嘉兴府中学堂迁址到宏文馆。 然而,宏文馆在1937年日军侵入嘉兴后强占为宣抚办事处,抗战胜利后又被用作国民党嘉兴县政府办公楼。建国后成为嘉兴地区专员公署。1953年专员公署西迁,却并未归还给图书馆,又成为嘉兴市机关幼儿园,延续至今。 ![]() ![]() 现在的宏文馆是机关幼儿园 宏文馆被日军强占后,被迫迁移到明代秀水县学堂的明伦堂内。到解放前夕,馆藏图书仅剩下三万册,员工只有二人。 1950年浙江省政府文教厅批准在原馆为浙江省嘉兴图书馆。1958年嘉兴撤市,改名为嘉兴县图书馆。1981年嘉兴恢复为市,复称嘉兴市图书馆至今。2003年10月从旧馆迁入南湖区海盐塘路339号新馆。承载着嘉兴历史文化厚重积淀的嘉兴市图书馆,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多年的不凡历程,经过历代乡贤和几代图书馆人的努力,馆藏图书达一百四十万册,其中线装古籍十万册,其中善本一万二千余册。 可见,嘉兴图书馆历史上与宏文馆和明伦堂这两座古代文化建筑有着密切关系。 宏文馆位于道前街,道前街原是清朝设置的杭嘉湖道嘉兴分巡道官衙所在地,乾隆三十四年(1769)分巡道移驻海宁后,此处成为宏文馆,成为嘉兴府秀才考试的场馆。清乾隆《古禾杂识》书中描述:“宏文馆前直街,自韭溪桥至西埏桥,每过岁科两试,学政按临,七邑士子咸货屋而居,咿唔之声迭起,俗谓之抱佛脚。趁集者列肆市中,百物辐走辏,喧哗杂沓,昼夜不已。此街因名集上。”这是每逢科举考试前道前街一带的景象,尤其是“抱佛脚”一词,是当地土话,特别形象地刻画出士子们临考前的紧张心态。 1860年(咸丰十年)太平天国攻占嘉兴,一把大火不但毁了集街,宏文馆也遭受严重损毁。因为宏文馆是官产而没人占用,一直闲置,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宏文馆更无人问津,直至1928年在馆址上建造新式西洋楼房成为图书馆。 ![]() ![]() ![]() 明伦堂现在是图书阅览室 明伦堂位于少年路,是明代秀水县学堂,是嘉兴境内至今仅存的古代规制学堂的旧址。明宣德五年(1430)设嘉兴府治,辖嘉兴县、秀水县,始建府学堂和县学堂,后来又陆续建成大成殿、棂星门戟门(即牌坊和插旗台基),塑孔子像,配十哲(孔子的十位学生),明万历年间又置文昌阁,增建尊经阁等,据说规模浩大。太平天国时期被毁,之后重建,现存的是清代重建后的县学堂明伦堂其中的一个大殿。大殿所处院内四株古树、一对石狮、两张石桌,古朴宽敞。清代重建秀水县学石碑已被砌于殿内墙体之中。大殿在二十年代作为国货陈列馆,1928年辟为电影院,抗战时用作图书馆藏书而关闭,解放后为文化馆和小学校,再后来被南湖区图书馆开辟为阅览室,直到现在。 ![]() 如今的嘉兴图书馆 嘉兴宏文馆曾经走出过一位“国民革命军第一个女上校”,她就是褚松雪(1896-1994),又名褚问鹃,出生于嘉兴。她九岁进入设立在宏文馆的公立女校, 十二岁入苏州女校,十六岁毕业后即在浙江永康女校任教,后因反抗包办婚姻而远走山西,在阳高山区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张竞生发现她的才华,将她介绍进北大求学,她在那里接触到了革命进步思想,并结识了共产党的几位早期领导人。在第一、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褚松雪先后担任过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妇女部长、上海市特别党部妇女部长、武昌市党部妇女部长、战干团女生大队训育主任、政治部设计委员等职,曾发表过很多论述妇女解放运动的文章,是一位妇女运动先驱人物。 ![]() 褚雪松像 抗战时期她曾担任过国民党战区司令的机要秘书,深得高层赏识,成为军中职位最高的女性。解放战争时期,她去了香港。1994年以99岁高龄在台湾去世。 写于2019年10月4日 |
|
来自: 吴越尽说 > 《原创:走,去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