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华谈诗词美学:蒋捷《虞美人·听雨》的审美解读——从孔子学琴谈起

 Mix杨林 2019-10-16

成公亮 - 文王操.mp3 来自文艺美学研究 08:58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可以得出审美具有四个层次:得其曲、得其意、得其人、得其类。

    我下面从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 ·听雨》来分析审美活动的四个层次: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审美第一层次:得其曲。“得其曲”,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使人进入到审美的状态之中,它好似审美活动的一个入口。美学家布洛提出过“审美距离”原则,距离产生美。孟子提出过“知人论世”的思想,要分析文艺作品,就要先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虞美人·听雨》的作者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当宋、元易代之际,约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蒋捷年青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宋亡后保持气节,隐居竹山不仕。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先通读一遍《虞美人·听雨》,对词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产生一种内摹仿的心理。

 (2)审美的第二层次:得其意。“得其意”是主体向客体的移情。庄子提出过“得意忘言”的思想。这时审美更进一层,对所欣赏的对象产生一种感动。体会到《虞美人 ·听雨》描绘了三幅人生“听雨图”:先是少年听雨图,描绘出年轻时代出入舞榭歌台、不识人生愁苦的欢乐体验;其次是壮年听雨图,描绘在客舟中的所见,映现了风雨飘摇中人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再次是老年听雨图,刻画了僧庐的孤寂冷清与鬓发稀疏斑白的形象,透视出晚年的憔悴与枯槁心境。

 (3)审美的第三层次:得其人。“得其人”是一种主客体相互交融的状态。王夫之的“现量说”即“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虞美人·听雨》“悲欢离合总无情”一句,凝聚着作者对一生“无情”的总结。“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明他终究不可能进入超脱尘寰的彻悟之境,而是满含惆怅、欲哭无泪、欲说还休。这三幅听雨图想象地再现了少年,中年,晚年的多滋多味的人生体验。品读此词,可以在想象的人生场景中驰骋情怀、流连忘返,领悟人生的丰富画卷与深长意味。

(4)审美的第四层次:得其类。“得其类”是审美过程的最终层级,是“形而上学的层次”具有生命意义的普遍性,涵盖生命感、历史感、宇宙感等多重本体内蕴。从《虞美人·听雨》中的三幅听雨图,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分明可以透见出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