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的脊梁——邓稼先

 自石湾泿花飞舞 2019-10-16

我仅用我一颗单纯的心和我的拙笔表达我的敬仰之情。

邓稼先,是我国伟大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我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得第一次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课本之上,当时的记忆仅是“两弹元勋”,并不知道这个称号承载的重量。

直到在一次大学思政课上看到了邓稼先院士的纪录片,观看完纪录片之后,我那颗浮躁的心,如同被人深深捏住一般难受。五味杂陈的内心如同打翻的醋坛子一般的酸楚。

邓稼先院士生于1924年安徽怀宁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再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自1958年开始领导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实验。原子弹实验成功后,组织和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

邓稼先院士有很多的荣誉称号,但我喜欢称他为民族的脊梁。他体现了那个年代科学工作者的精神。

建国初期,中国物资极度匮乏,在外忧内患的情况下,邓稼先院士毅然放弃美国的安定舒适的生活,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神州大地,开始了原子弹的研制。纪录片中讲到,当时研制原子弹时苏联派出了相关专家,称他们为帮助者倒不如称其为监视者。他们总是用各种理由搪塞核武器相关方面的知识,反而荒谬的让中国科技工作者们研究其他毫无关联的领域。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邓稼先院士们只能在私底下探讨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即使在这般艰难的时刻苏联竟撕毁合作条约,让全部的苏联专家回国,带走了所有的相关资料。在这般逆境下以邓稼先院士为首的团队发扬自力更生的能力,设计出了第一套原子弹研制的理论方案。此等壮举如同坚硬的石头上开出的花朵一般罕见。

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一切的理论计算只有依靠原始的算盘。如今想来,当时那么庞大的计算量,他们是如何做到毫无误差,并且还是纯人工计算。这个过程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来完成啊。我想那一定是心中无比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真挚无比得热爱吧。

回望着那段历史,眼中的泪花不停的打转。他们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啊!

邓稼先院士更是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武器事业。

纪录片中讲到,在一次核武器试爆中,原子弹投下去没有爆破。身为总指挥的邓稼先心急如焚。他顾不上一切,套上防辐射的衣服进入试爆地点。原子弹没有爆炸,谁都不知道原因,谁也不知道原子弹是否还会爆炸。即使这样,邓稼先仍不顾一切,此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不禁令人动容。

邓稼先院士,在一次核试验中受到严重的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他用他的行为诠释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现实意义。他理应被中华儿女记住,他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