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美玉】 玉龙—南阳月河墓出土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0-16


春秋晚期—玉龙(A面)


春秋晚期—玉龙(B面)

直径:31mm

宽:5mm

厚:2mm

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桐柏县月河墓。现藏于河南省南阳市考古研究所。该器物经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综合检测,确认为透闪石。玉器为黑色沁色,横剖面呈菱形,体团屈,头部磨出象征性的口,角。龙头钻一穿孔。通体光素无纹。

如果您对我们有好的建议或者有新的见解和发现,欢迎您与我们联系:gyyjlhgzs@163.com。我们期待您的消息。


玉龙局部20倍微观图


玉龙局部50倍微观图


玉龙局部100倍微观图


玉龙局部50倍微观图


玉龙局部100倍微观图

扩展文献

古玉的沁色染色

人工染色人工染色是在玉器的表面或沿晶粒间及裂隙处加染颜色以达到改色的目的。玉器的人工染色作为玉器制造的一大工艺,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自宋代开始,人工染色逐渐演变为一种玉器作旧仿古的重要手段。从宋代至清代,历时近千年,技术日臻完善,方法多种多样,加上染色和土沁的结合,有些极难辨别。从传世玉器中看,较多的人工染色方法有以下几种。

烤色:烤色技术主要用于仿制古玉和掩饰瑕绺两个方面。仿古玉烤色是为了仿制土沁。在汉代和元代玉器上,常常带有黄赭色斑片,因而清代宫廷仿古的烤色主要用于仿汉代玉器和仿元代玉器。经过烤色的仿古玉,如果在雕工、造型上无明显破绽,不了解清代烤色技术的人是很难正确鉴别的,往往会认为玉上的颜色是真正的沁色。清代玉器常常有黄色,黑色的斑点、斑片、斑块。最初被认为是玉皮,后来发现这些黄、黑色皮子总是出现在玉的绺缝和瑕斑处,尤其是该处玉质明显劣于其它部位,这不是玉皮,而是人工烤色。这种烤色同仿古玉上的烤色是一致的。文物商店的同行称“烤皮子”

叩锈:将玉器用铁屑拌匀加热!然后用热醋淬浸,十几天后埋入地下,数月后取出,玉器表面会出现桔皮纹,纹中锈如铁红色并且有土斑,如同古玉,因这是乾隆时由无锡的阿叩所传,故称为叩锈。

另外还有“腻子色”、“硇提法上色”等许多染色的方法,但其基本原理都是人为地使用各种原料,采用不同的方法让颜色渗入玉器。有的还将玉器埋入地下,使染色更深入,更稳定。

《每天美玉》扩展链接部分为网上资料或坊间流传的说法,不代表我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特此说明。

撰稿 琳琳

国际珠宝鉴定师

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在山吟馆古玉研究中心联合创立,其宗旨是推动和促进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以考古出土的古代玉器为研究对象,与考古单位及科研院所合作从事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开展中国古代玉器科学检测分析的专项研究,创建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实验室,从事中国古代玉器数据库建设。服务学术,服务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