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美玉】 玉珩(残) —春秋墓葬出土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0-16

春秋晚期—玉珩(残)(A面)

春秋晚期—玉珩(残)(B面)

长:97.3mm

宽:29.2mm

最厚:2.1mm

最薄:1.5mm

重量:12.5g

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桐柏县月河墓。现藏于河南省南阳市考古研究所。该器物经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综合检测,确认为透闪石。玉珩呈黄色沁色,局部黑色沁斑,正面饰双沟阴刻连体龙纹,两端为龙首,圆形目,长角后坡,有须,身饰云纹,两端龙口各钻一穿孔,背部钻一穿孔,背面光素无纹,玉珩左上部分残缺。

如果您对我们有好的建议或者有新的见解和发现,欢迎您与我们联系:gyyjlhgzs@163.com。我们期待您的消息。

玉珩局部20倍微观图

玉珩局部30倍微观图

玉珩局部50倍微观图

玉珩局部20倍微观图

玉珩局部100倍微观图

玉珩局部30倍微观图

玉珩局部50倍微观图

玉珩局部100倍微观图

玉珩局部20倍微观图

玉珩局部50倍微观图

玉珩局部100倍微观图

扩展文献

玉器被人们发现与使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根据实物考证:早在近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玉器。建国后,由于田野考古事业的迅猛发展,经过发掘,河南、湖北、陕西、山东、浙江、安徽等地连续出土了各式各样的玉石器物,除刀、铲、斧、锛、凿等半石半玉的生产工具之外、还出土了不少玉饰品,玉璜、环、管、珠、瑗等,可谓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无论从玉材、造型、制作工艺等方面看,都是相当精美绝伦的。在这些遗址中也出土过不少鸡骨白玉器。所谓鸡骨白玉器,顾名思义,是指玉器已钙化变成鸡骨头一样呈白色。有关鸡骨白玉器的形成原因,其说法不一:有说古玉器埋在地下,年代久远,经受地压、地热、地气、地湿等作用,一般都有钙化或氧化现象,表面出现一层或薄或厚、或白或黄的皮壳,故称之为“鸡骨白”或“鱼肚白”;有的说古玉埋在地下,与墓坑中有机陪葬品有关,由于这些有机物腐烂时放出的热量,玉器长期处于微热之中,致使钙化发白、发黄;还有的说玉器埋在地下,受到古尸水的腐蚀而逐渐形成。总之,以上这些观点,均有着一定的道理。但概括起来,万变不离其宗,正如我国著名玉器研究专家杨伯达先生所提出的“鸡骨白之所以形成,主要是受氢氟酸使然”。

为了进一步认识新石器时代的鸡骨白玉器,特拣选几件,作一简要介绍。

从数件出土的鸡骨白玉器来看,它们均由于长期埋在地下、遭受到各种外界因素而形成的钙化现象,因为它们的特征较为明显:

一、无论钙化到何种地步、仍保持有一种玉质的可见性,其质地的硬度大打折扣,仍保存有原始生长的纹理感觉。

二、不透明。 除此总的感觉,在这些鸡骨白玉器身上还有存在有一种自然美、原始美、神韵美,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不可忽视。也是仿者难做得到的。

撰稿 琳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