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美玉】 玉饰—商代墓葬出土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0-16

商代晚期—玉饰(A面)

商代晚期—玉饰(B面)

商代晚期—玉饰(侧面A)

商代晚期—玉饰(侧面B)

长:37.40mm

宽:18.93mm

最厚:6.38mm

最薄:4.76mm

重量:9.745g

1994年出土于安阳殷墟54号墓,现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该器物经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综合检测,确认为透闪石。玉质油润细腻,内部无绺裂,半透明,内部无边缘处带有黄色皮色,呈长方圆弧状,中部钻一穿孔,正反两面光素无纹,背面钻孔处有一扇形凹缺,怀疑为第一次打孔位置失败后遗留下的痕迹。

如果您对我们有好的建议或者有新的见解和发现,欢迎您与我们联系:gyyjlhgzs@163.com。我们期待您的消息。

玉饰局部30倍微观图

玉饰局部20倍微观图

玉饰局部50倍微观图

玉饰局部50倍微观图

玉饰局部50倍微观图

玉饰局部20倍微观图

玉饰局部30倍微观图

玉饰局部50倍微观图

扩展文献

玉料在未加工前,作为一种天然矿物,往往在玉质外有一层石质包裹物,俗称玉皮。有些玉器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设计的需要而有选择地适当保留一些玉皮,形成巧作。

传世古玉器一般以清朝年代为界限,当然年代越久越珍贵。清朝传世古玉器又分二类:

1、是清朝乾隆仿古———即用似出土古玉色沁的玉石仿出土古玉。

2、是老玉、老工、老玉皮———即用似出土古玉色沁的玉皮仿出土古玉,但以上二类的仿出土古玉是没有任何添加剂的。

玉是从山中石头中开采出来的,在玉和石头的连接处玉工们有意的把一些好看的似玉的石头

留在玉的表面,这样在玉的雕琢上作为巧色,增加玉器的美观,这些留下来的部分我们称它为玉皮。但读者们一定要知道玉有玉皮,玉石有玉石皮,我们不应该看到某器物有玉皮就认为这是好的玉,我们要看清此器物的质地,我们要懂得区别此器物是玉还是玉石。

中国玉除了五种正色和由此分解出来的十二种基本颜色外,我们还会看到在各种颜色玉的表层还有局部红色、黄色、白色、褐色、黑色等玉皮。

用玉皮的颜色作为玉器的巧色来点缀玉器,增加玉器的观赏性、艺术性,早在秦汉已有但数量不多,直到宋朝才独创留皮之作,留皮玉器恰到好处已相当美观。但到清乾隆年间才专尚玉皮,留皮之作已达登峰造极,用玉皮巧色仿出土古玉的土斑和色沁,用玉皮巧色仿有宝浆的传世古,清乾隆年间仿古水平空前绝后,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现在玉市场上清代留皮玉器已越来越少了。

《每天美玉》扩展链接部分为网上资料或坊间流传的说法,不代表我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特此说明。

撰稿 琳琳

国际珠宝鉴定师

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在山吟馆古玉研究中心联合创立,其宗旨是推动和促进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以考古出土的古代玉器为研究对象,与考古单位及科研院所合作从事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开展中国古代玉器科学检测分析的专项研究,创建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实验室,从事中国古代玉器数据库建设。服务学术,服务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