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异位性皮肤炎发作,伴随而来的皮肤发痒、发红、流体液、流血等症状,不仅令人难受,更是影响观瞻;常让不少病友忍不住大呼,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改善呢?近来网路就流传:「异位性皮肤炎=湿疹,想要有效改善不适症状,先积祛除体内湿气就对了」的说法,但真的是这么一回事吗?就让我们听听专业中医专家怎么说! 不只局限于异位性皮肤炎,湿疹更是多种皮肤疾病的统称 其实「湿疹」指的是续发性皮疹、红疹、起水泡、干燥、脱屑、搔痒等多种皮肤症状的统称,包括异位性皮肤炎、富贵手、汗疱疹、接触性皮肤炎,都属于湿疹的一员。因此,大家说异位性皮肤炎就是湿疹并没有错,但要注意的是,湿疹并不一定等同于异位性皮肤炎,也有可能指的是上述皮肤问题。 舒缓异位性皮肤炎不适先祛湿?这2类体质才可行 除了说明异位性皮肤炎和湿疹的关系外,那么中医又是如何看待异位性皮肤炎?想要改善异位性皮肤炎问题,第一步就是祛除体内湿气吗?中医专家解释,由于异位性皮肤炎多好发于患者的手肘、膝腘(膝后窝)等关节弯曲处,且常见对称性的发作,故古人又将其称之为「四弯风」。 至于成因部分,中医则认为,导致异位性皮肤炎上身的原因其实相当多元、复杂。但根据成因的不同,主要可以划分为3大类型。其中2类,和患者体内正气不足、脾胃禀赋虚弱、水湿无法运化有关。 《第1类/湿热内蕴型:忌食用辛辣、刺激等食物》 症状: 这类人相当于急性期的异位性皮肤炎患者,皮肤多会有明显的红、肿、痒,甚至渗出物变多的问题,有些患者甚至会伴随有痛感产生。此外,该类型患者也常有大便较黏腻、出现口臭的状况。 成因: 主要与患者未多加留意自身的饮食习惯,常过度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使体内的水湿积聚,由湿化热造成湿热内蕴所致。 调理方针: 针对这类型的患者,由于导致其异位性皮肤炎产生的原因,与体内湿气过多有关,所以,日常调理上,多会建议可适度饮用有解毒清热、祛湿利水作用的薏仁水、绿豆汤、赤小豆水,来祛除体内湿气、热气。 推荐药膳食疗:绿豆薏仁赤小豆粥 薏仁50公克、绿豆50公克、赤小豆30公克、冰糖适量。将上述材料洗净放入锅内,加入淹过食材的水量,以小火熬煮至食材变软,即可熄火,加入少许冰糖,搅拌均匀后即能服用。 《第2类/湿热内蕴型:脾虚湿盛:冰凉食物及冷饮需注意》 症状: 湿热内蕴型的病友,多属于亚急性的异位性皮肤炎患者,这类族群的患部颜色往往较暗,且表面常以有水泡、渗出液为多。并容易伴随有食欲不振、腹胀、容易疲累、腹泻、大便稀溏的情形。 成因: 多与患者日常饮食嗜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影响身体气机的流通有关。 调理方针: 首先调理上要先注意,冰品及过于凉冷的食物要少吃,改成多吃能健脾除湿、顾护中焦的食物。 推荐药膳食疗:茯苓白术茶 茯苓10公克、白术10公克、清水300毫升。取一大锅放入上述材料,以大火煮开后,熄火、放凉当茶饮使用即可。 异位性皮肤炎慢性反覆发作?血虚风燥型要做好皮肤保湿 而第3类则与上述2者有些不同,属于异位性皮肤炎慢性反覆发作的类型,导致其出现异位性皮肤炎症状的原因,主要和其病久伤血,以致生风、生燥有关。所以在调理上,就不能像上述两者一般,一昧的祛湿,而应从补血养血、祛风润燥着手。 《第3类/血虚风燥型:首重皮肤保湿》 症状: 在症状表现上会以皮肤干燥、脱屑、搔痒难耐为主,且常有皮肤色素沉淀、苔藓样的问题。 成因: 病久伤血,以致生风、生燥有关。 调理方针: 此类患者需要多注意皮肤的保湿,并建议服用中药稍作调养。 推荐外洗方:生地黄当归黄柏外敷方 生地黄20公克、当归20公克、黄柏10克公克。将两种药物放入600毫升的热水中,煎煮3分钟后、除去药渣,再加入200毫升的温水,直接洗浴患处或用纱布沾取药液湿敷患部,即能辅助舒缓。 日常生活谨记3大保健锦囊,舒缓异位性皮肤炎不适有一套 最重要的是,想要舒缓异位性皮肤炎问题,除了中医内服外用的方法之外,做好日常生活起居及饮食上的调整、改善更是致胜关键。蔡璧卉中医师特别提出,以下3大保健锦囊,提供给民众做为居家保养参考: 1.做好皮肤保湿: 洗澡以淋浴为佳,水温不宜过高,不宜过度清洁患部,沐浴后全身擦上温和的乳液,都有助于避免皮肤干燥、减少搔痒感的产生。 2.保持肌肤通风: 穿着宽松、吸汗,不易使皮肤感到闷热潮湿的衣物。尤其是夏天容易流汗的季节,流汗后更需要尽速将汗水擦干,并于必要时使用电扇和冷气适时,尽可能的保持肌肤的通风,就是有效避免肌肤遭受反覆刺激的好方法。 3.饮食适度忌口: 避免食用烤炸辣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鱼、虾、螃蟹、海鲜等发物的摄取,自然有助减少异位性皮肤炎的发生。 【中医建议】: 有异位性皮肤炎问题切勿讳疾忌医。事实上,只要在饮食和日常生活环境上适度控制,并搭配中医食疗、外敷,以及中药调理体质,想要改善、缓解异位性皮肤炎问题并非难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