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即今河南洛阳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因为在流经这里的伊水东西两岸,香山和龙门山如天然门阙般相互对峙;故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被称为“伊阙”。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由于北魏朝野普遍信奉佛教,他们便在风光壮丽的伊阙龙门山上开凿石窟,建造佛像。等到了隋唐时代,东都洛阳的皇宫大门正对伊阙,皇帝又多以真龙天子自居,伊阙就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龙门,伊阙的石窟便被叫做“龙门石窟”。 伊阙摩崖石刻 提起龙门石窟,有一块石碑——《伊阙佛龛碑》,这块石碑出自初唐书法大师褚遂良的手笔。 伊阙佛龛碑 位置: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与宾阳南洞之间 碑高:4.86米 碑宽:1.92米 功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亡母长孙皇后追福造像的发愿文 褚遂良(596—659),唐代政治家、书法家,性情耿直,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长于书法。褚遂良曾在唐初担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太宗李世民逝世前受其遗诏辅政,但因反对武则天为后,被贬谪到偏远地方为官,最终死于任上。褚遂良精研王羲之等书法家的艺术技巧,与同时代的虞世南、欧阳询、薛稷三人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 ![]() ![]() ![]() 《伊阙佛龛碑》亦称“褚遂良碑”,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于唐代贞观十五年(641)刻于今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内,并保存至今。《伊阙佛龛碑》原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开凿功德窟的发愿碑文,被魏王李泰抹去原碑文,重新刻于唐贞观十五年,由岑文本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碑额上用篆文镌刻着“伊阙佛龛之碑”六个大字,也被称为《伊阙碑》。 ![]() 《伊阙佛龛碑》刻石 《伊阙佛龛碑》虽说是碑,但书法风格却是摩崖石刻(也确实是刻在石壁上)。碑刻与摩崖石刻,两者都具有纪念人物、事件的功能,但创作的条件却不同。碑刻镌刻在光滑如镜的碑石上,往往精雕细琢、工整隽秀;摩崖石刻则是刻在凹凸不平的石壁上,刻工工作的基础远比碑刻恶劣,故摩崖石刻多气势铺张、字体庞大、韵致飞扬、天然拙朴。 ![]() ![]() ![]() ![]() ![]() ![]() ![]() ![]() 根据对碑文的研究,可知碑中记载的为宾阳南洞正壁的五身大像,文中又对皇后的美德和李泰的孝心大加赞扬。据史书记载,李泰阴谋夺取太子李承乾的宝座,借此造像,表达“潜有夺嫡之意”的政治用心。 ![]() 宾阳南洞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被封为魏王,聪慧过人,得到唐太宗的宠爱,每次受到赏赐都比太子李承乾高出一截,久而久之,李泰心中欲壑难平,开始觊觎皇嗣之位。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因病去世,李世民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魏王李泰便借此机会,请求出巨资为母亲在龙门山开窟造像。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从北魏皇室开凿未完工的宾阳南洞入手,在原来已初具规模的基础上雕刻出主佛、弟子和胁侍菩萨像,再配合以浮雕和线刻,并在完工之后,请当时著名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镌刻了洋洋洒洒1800多字的造像题记,使用大量篇幅去歌颂长孙皇后的“懿德”,以博取“纯孝”的美名来争得李世民欢心。 ![]() ![]() ![]() ![]() ![]() ![]() ![]() ![]() ![]() ![]() ![]() 《伊阙佛龛碑》是褚遂良的早期代表作,字体清秀端庄兼而有之,笔力苍劲挺拔,不但具有标准的初唐楷书特征,也表现出了摩崖石刻的特点,也是中国石窟寺中现存最大的摩崖碑刻,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 ![]() ![]() ![]() ![]() ![]() 《伊阙佛龛碑》碑文楷书,笔力挺劲,有博大奇伟之感,康有为曾评价此碑“清虚高简”,刘熙载高赞此碑“兼有欧虞之胜”。因此伊阙佛龛之碑作为初唐书法的代表作品,是初唐时期楷书的典范。 ![]() ![]() ![]() ![]() ![]() ![]() ![]() 《伊阙佛龛碑》是一件书法艺术精品,是初唐时一段历史风云的见证者,更是唐代佛教文化的历史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