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工艺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的普遍施用,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是很晚的。制作工艺的发达自然也远在其后。把金材加工成细丝,盘绕、焊接为各种图案,继而将细丝制为粟粒,然后组成纹样,这是两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三千年以来即已掌握的技艺。 金镶玛瑙项链(公元前三千年晚期至公元前二千年中叶)高加索南部出土 金珠(乌尔早期王朝)打赢博物馆藏 金摇叶耳环(公元前二五〇〇至二三〇〇)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藏 金耳环(巴比伦青铜时代中晚期)大英博物馆 金银饰品的佩戴和制作,也是古埃及艺术史华美的一章,古王朝时期(公元前二六八六之二一八一)墓冢壁画和浮雕常见的主题便是珠宝制造,且表现出金饰品的制作过程。西亚的细金工艺影响及于希腊、伊特鲁利亚、罗马,至于中亚而成继续向东传播的中转站。 浮雕中的金饰品制作采自《古埃及》 金鱼(公元前十五世纪)柏林博物馆藏 金簪(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后期)佛罗伦萨国立考古博物馆藏 金耳环(公元前七世纪末至六世纪初)佛罗伦萨国立考古博物馆藏 一九七八年在阿富汗迪丽雅特配(Tillia-tepe'或称黄金之丘)发现时代约当公元一世纪前后的宝藏,正所谓「展现出一个崭新的视角,直通向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辽远世界」,「揭示了以往想象不到的文化交流」。分别出自大月氏贵族六座墓葬的巨量金银饰品,集中了多种元素的造型与纹饰,诚为金银首饰史中历史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一批遗存。 金镶绿松石摇叶耳环迪丽雅特佩二号墓出土 金镶绿松石手镯迪丽雅特佩二号墓出土 金珠项链迪丽雅特佩二号墓出土 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发展史的早期阶段中,制作工艺、也包括若干样式的来源。中土金银首饰的使用和制作,广泛流传是在两汉。域外早已成熟的工艺,诸如镞镂、打作、累丝、粟粒焊接、宝石镶嵌,此际自不妨「拿来」,而在发展进程中融入既有的文化传统和技术传统,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首饰制作,与金银器皿的情况相同,即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工艺是打造,便是今人之所谓「锤鍱」。不过「锤鍱」古时并不是打造的意思。 鍱,《说文.金部》云「鏶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凡金、银、铜、铁、锡椎薄成叶者,谓之鏶」。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鍱,薄金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云:鍱,「今言铁叶也」。「今」,即南唐。明张自烈《正字通》:「铜铁椎练成片者曰鍱」。可知鍱最出的意思是金属片。由此引申为制成各种花样的装饰片,其质地为金属,或铁,或金,或银,或涂金亦即鎏金。江淹《丽色赋》状写佳人之饰云「鍱金花于珠履」,所谓「鍱金花」,便是贴饰在珠履上的清薄细巧的金花片。金银花片若再装饰图案,则又称作「镂鍱」和「鎚鍱」。「鎚鍱」之鍱,系鍱之别写,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九十释「鎚鍱」曰:「即隐起金鍱佛像也,或熟铜隐镂成像,以金镀饰,或真金鍱、银鍱隐起而成,装作檀笼,是此功德也」。 「镂」和「鎚」似即包含着纹样的制作方法,后者乃近于锤鍱,而「鍱」在这里仍然是薄片的意思。两汉以金箔饰器,唐代的金银平脱,用作贴饰的做成各式花鸟纹样的金银片,其实也都是「镂鍱」之属。山西朔州朔唯陶瓷公司东汉墓出土金箔饰片。 金箔饰片山西朔州朔唯陶瓷公司东汉墓出土 唐惠陵亦即李宪夫妇合葬墓出土漆器上面脱落的各种银饰片,又前蜀王建墓出土置放哀册和谥册匣,上面用小银钉钉着银皮,又有做成双凤、双鹤、双孔雀图案的各式银片用平脱法装饰于册匣盖面(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宋元纹样设计可查阅)这一类银片,均可做镂鍱之实证。而雷峰塔地宫所出粘贴于佛像背后的一枚银满池娇纹圆饰片,便是「鎚鍱」之属,因为它略显浮雕效果的纹样是用了「鎚」的制作工艺。 银饰片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 「以「镂鍱」之金银花片贴饰云髻,又或用作步摇的坠件,(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隋唐五代(上)可查阅)」,都颇流行于唐代。独具唐代特色的花树钗,制作也是用着同样的方法。唐代金银簪钗的造型以及纹样的表现形式因此均以平面为主,即便「金筐宝钿」,大体也是在平面上勾勒和填嵌图案。及至宋元,金银首饰制作最突出的一点,是由唐代的以「镂鍱」为主,演变以为「鎚鍱」为主,即以「打」或曰「打造」的功夫之精细,而把平面图案做成仿若圆雕的「象生」,在辅以「镂花」亦即錾刻,因使成品既有灵动的生意,又有工笔写生一般的微至,更以攒造之功而成就簪钗之首的立体造型,「如江苏江阴夏港宋墓出土金莲花簪,浙江永嘉金银器窖藏银鎏金并头楼阁簪,如湖南临澧新合元代窖藏庭园小景图金簪,都可在(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宋元(上)可查阅)」。在金银器使用较前远为广泛的风气之下,首饰制作各项技法的综合运用也寓意纯熟。 庭园小景图金簪 湖南临澧新合元代窖藏 关于金银首饰的制作工艺,存世文献中并没有系统记载,今天只能从民间日用类书中寻找线索,如分别成书于南宋和明初的三本《碎金》,其中就有不少与此相关的词汇,而三本《碎金》相较,这一部分内容不过条目顺序稍有变化,其他几乎相同,正显示着宋元明时期金银制作工艺的延续性。那么这里的讨论即以《碎金》南宋刻本为主要依据。南宋刻本《碎金》第三十九《艺业篇》「工匠」一项,列有「镞镂」,「像生」。第二十七《工具篇》材料一项,则有「彫錾」,「钑镂」,「黏缀」。又第三十八《珍宝篇》「鑛璞」一项有「蓬砂」,「銲药」,「錎银」「錾凿,钑镂,镀金,光洗,坯模,样度」。某些语汇虽未必专指金银打造,但金银制作必会用到则是可以推定的。钑镂,近现代细金工艺的「花活錾」,也便是金银器研究中的所谓「錾刻」,亦即宋元之「镂花」、「钑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所出宋鎏金镂花包边楠木经箱底部墨书云「手工镂花」宋戴侗《六书故》第四《地理一》:钑,「细镞金银为文也」,即此。 银鎏金镂花包边楠木经箱及墨书“手工镂花”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 「像生」乃「象生」之俗写,它是宋元金银首饰纹样的特色之一。「像生」在其他材质的工艺品制作中已有悠久的历史,比如玉器、陶器等,虽然这一名称的流行要到宋代。可以算作首饰一类的佩饰辽代多有琥珀「像生」,比如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一批。它也很被宋人看好。《百宝总珍集》卷五「香珀」条说香珀「或彫刻事件压口、像生花朵之属,今时好价例」。所谓「事件压口」,即事件儿上边系连各个小件的花题,常见的有倒垂莲以及下覆的荷叶。金银首饰也有「像生」花朵和事件压口,此外则用于构成一幅立体纹样的各个小件。与「镂鍱」亦即平面的花片不同,组织为立体纹样的「像生」是打造出来的半立体的装饰小件,如半个瓜,半个桃,半个石榴,又荷花之半,鸳鸯之半,之后再分别粘缀到图案上边的相应位置,看去亦如浮雕一般。前面所举湖南津市窖藏中的金瓜果如意簪(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宋元(上)可查阅)、临澧新合窖藏的金满池娇荷叶簪(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宋元(上)可查阅)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金满池娇荷叶簪湖南临澧新合元代窖藏 此外,穿结的办法宋元、特别是元代金银首饰中也常常用到,如簪脚或钗脚与簪首、钗首的系结,耳环脚与耳环的系结。很见巧思的设计是把用作系结的细丝由后穿向前,然后挽作与纹饰正好配搭的花式,比如瓜蔓,比如花须。 金蝶赶菊耳环湖南临澧新合元代窖藏 举出常德桃源宋墓出土金荔枝耳环一对(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宋元(上)可查阅)则是攒造而成的「像生」。 它的制作方式大致分为如下几步:『一、取一枚金片,于中心凿刻一孔,然后把四角錾凿打造为花叶,继将四角花叶向下折,做成一个花叶盖。二、再取两枚金片,均于一端凿孔,一端打造为相叠累垂的荔枝,然后把有荔枝图案的一端成九十度角向下折过来。三、另取一枚长方形的小金片,中间部分做成细腰形,两端打造为纹饰相同的一枚荔枝,继而对折,使之拢为相抱的一颗。四、再用金片做成中央有细孔的一朵小花。五、取一根金丝,把预先做好的一枚小花、一枚花叶下覆的盖子、两枚折好的荔枝果,又相抱的一小颗,依次穿入,穿好最末一颗缀果之后,用金丝的末端挽出一个旋,金丝的顶端便可弯折成为耳环的脚,再把花叶盖和上方的小花焊接起来,一面使金丝固定。一面正好掩住用作穿系金丝的孔』。 金荔枝耳环常德桃源三阳港宋墓出土 蓬砂,即硼砂,是焊药的添加成分之一,它一方面起到助熔的作用,是很好的催化剂;一方面又可以使焊药流化得均匀。组织攒造之工的精细是宋元金银首饰制作的重要特色之一,这里列出的焊药、黏缀自然是工艺中最常用的名称。前举《碎金.工具篇》「材料」一项有「黏缀」,则「蓬砂」、「焊药」自是粘缀所用。「錎银」,此指把银掐成丝,然后嵌入其他金属活中,元代最常见的是铁活,时称「减银」。「光洗」,当指抛光,自然也是金银制作的必要工序。「坯模」,一般用于批量生产,蒙古哈拉和林出土器物中有十四世纪的金手镯和制作金手镯的铜模子。 金手镯 蒙古哈拉和林出土 金手镯模子 蒙古哈拉和林出土 关于工具,南宋刻本《碎金.工具篇》一项所列有「炉花夹,起草刀,镞刀」,「作床」。作床,与《朴通事谚解.下》关于打制银器对话中的「铁枕」应是一类。夹、钳子、起草刀的用途或即现代细金工艺中用到的「勾」法。《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云:「勾是錾刻的基础方法,即在素胎上用各种弯度的「勾錾」勾勒出基本图样」。镞刀,则镂空也,或即今之所谓「脱錾」,应是「镞镂」所用。戴侗《六书故》第四《地理一》:镞,「錾之细也,亦通作凿」。镶嵌之风未兴之时,金银首饰只是单色的,但它本身却有着精光闪耀之优长,充分利用金银的延展性,以轻薄之材打作浮雕式的立体画面,增加明暗对比,自然有极好的效果。打作工艺,自唐以来中土工匠即已熟练施用于金银器,至宋元而把它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本来意义的所谓「浮雕」,宋元金银首饰制作几乎是不用的,它只是以打作的运用之妙,----或正面加工之「采」,或背面加工之「台」,而使得纹饰显出浮雕的效果。传统的连珠纹也常常是打作而成,小到粟粒一般的纤细的边框装饰,大到双层空心式连珠(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宋元(上)可查阅)用打作的办法都可以极尽其妙。累丝、金银珠焊缀的工艺常常是与镶嵌配合使用,此在宋元金银首饰的制作中也是用到的,如南京幕府山宋墓出土金累丝镶宝梳背,但与其他品类相比,数量不算很多。元代累丝簪钗发现很少,似乎多是用于耳环。 金累丝镶宝梳背 南京市幕府山宋墓出土 湖南临澧新合窖藏中的一件金累丝蝶赶花耳环可以为例。它先用金片做出大片丝以围出整个图案的边墙,然后再掐出图案中粉蝶、桃花、荔枝等各个花式的边框亦即拱丝边,继用撮好的花丝在边墙及纹样边框内填拱丝,用卷草纹填出地子,复于墙、框上缘「黏缀」亦即焊金珠。另外打造一个半圆,其表也「黏缀」金珠以成荔枝之形。最后用焊粉攒焊,即把以上用各种方法制成的纹样攒聚在一起。 金累丝蝶赶花耳环 湖南临澧新合元代窖藏 又武汉黄陂县周家田元墓出土属于韩氏娘子的一对金累丝莲塘小景纹耳环,「长约八厘米,重十点三克。一枚薄金片为底衬,其上一重为装饰。表层的中心部分做一个滴珠形的石碗,内嵌一颗宝石。环此一周为十一个用拱丝填出边框的连珠式石碗(今内里嵌物均失),上半部用小金条围出主要纹样的边框:顶端一枚下覆的荷叶,其下一个石碗,两边各一朵对开的荷花,荷花下面一对慈姑叶,叶下用卷草纹与下半部的图案顺势相接。纹样轮廓内一一平填小卷草,边框与石碗的上缘焊粟金珠。耳环脚接焊于底衬,其端则绕到表面托起底部打一个卷」。 金累丝耳环 武汉黄陂县周家田元墓出土 至于《碎金》中列出的《镀金》一项,实为上古以来传统的鎏金,它的制作工艺不同于现代的「镀金」,即用电解法在器物表面镀一层薄金,而是把经过熔炼后形成的金汞合剂涂抹在银器之表,经碳火烘烤,汞遇热蒸发,金于是附着在银器表层。总之,《碎金》中列出的像生,粘缀,镞镂,彫錾,钑镂,镀金,是宋元金银首饰中最常使用的几项工艺,也因此形成它的样式和风格特色。元《新编事文类聚启劄青钱.续集》卷九《荐导术艺简劄》说到「银匠厶人团造镂巧精细」,又本书纹样设计篇引陶裔故事说他「组织为副珈步摇花奁璎珞之饰,其功甚微妙」,二者不仅可以互证互诠,且元之承宋,由此亦得窥见消息。 下一篇预告: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常见制作工艺(下) 金银首饰的制作工艺,存世文献中并没有系统记载,今天只能如分别成书于南宋和明初的三本《碎金》,其中就有不少与此相关的词汇,而三本《碎金》相较,这一部分内容不过条目顺序稍有变化,其他几乎相同,正显示着宋元明时期金银制作工艺的延续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