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上学后,我发现她们课本上的古诗词有得我还真没学过。没学过的我就和她一起背,学过的我就再重温一下。 说起来很奇怪,有些诗句,会了一辈子都忘不掉,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些诗句张口就来,仿佛是已经融入了血液中,构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只要能讲出话来就能随口吟出来。 有些诗句,整首诗已经记不住了,但经过千年锤炼流传下来的千古名句仿佛是自己的老朋友,是断不会忘记的,平时可能不常联系,但无论何时想起来都会觉得很温暖,很温情,时不时地触景生情,自动蹦出来和你相聚。如“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再比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名句因为经常被引用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最能提升气质的那部分文化底蕴。 现在的小学课本,诗词选的很好,年级较低的选得都是比较有童趣的,且朗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再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还有“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随着年龄的增大,诗词量也增大,整个小学期间,大概要背七八十首古诗,看似挺多,实际每学期七八首,难度是不算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家长有必要有义务引导孩子喜欢诗词,坚持背诵,必有收获。 她一年级下学期,我俩有一次去广场玩,里面有很多的鲜花,周边还有绿化树丛,几只蝴蝶飞来飞去的,女儿来回的追着蝴蝶,我随口吟道,“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真是应景之作啊,可惜不是我写的,我正在心里叹惜着,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宝贝,你看看,这的蝴蝶都不是黄色的,而这首诗里却是追黄蝶,为什么不是追红蝶呢,难道诗人是为了读着压韵吗?”“妈妈,黄蝶是和菜上的花的颜色一致的,这是动物的保护色呢,有利于躲避小鸟什么的,飞入菜花无处寻就是更好的隐藏了自己,如果是别的颜色,不就一眼就能看到了吗。”“唉呀,聪明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可见诗人是经过仔细推敲的。”我由衷地赞叹道。 她五年级时,有首古诗《别董大》,开篇就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我很好奇地问女儿道”我没记得云彩还有黄色的啊?作者为什么用黄云?不是黑云,白云,红云呢?“”妈妈,你有空出去观察下,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是暗黄色的。“真是这样嘛,看来真需要好好观察观察了,这都容易被女儿笑话了。 去年寒假,我们到南湖公园去玩,正赶上下起了大大的雪花,漫天飞舞,我问女儿可感受到了诗意?女儿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说,我也感受到了诗意,李白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我们“兴安雪花大如席”,我们雪花“千朵万朵压枝低”啊。放眼望向迷濛濛的甘河两岸,偌大的一个南湖公园在风雪中徜徉的只有我们三个人,顿时生出“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之感。我问女儿知不知道段子手看到这么大的雪怎么说,女儿摇摇头。“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我话音刚落,女儿就笑惨了。 搓着冻僵的手指,我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诗“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这样寒冷的雪天,还是回家吃着火锅,喝点小酒吧! 生活不光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愿全天下的父母都能在孩子的心中播下诗意的种子,都能在孩子的心中点亮一座远方的灯塔。 |
|